趙增雙
摘 要:數學新課標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促進全體學生數學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數學學習;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280-01
數學新課標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促進全體學生數學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每個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從而拉近與數學的距離,愛上數學,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抓住這一特點我們應在課堂上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總之,學生對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使學生愛上數學。
二、提供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
小學生的智力是在手指尖的活動中得以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其主動學習。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教師一改以往的教學手法,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第一次,教師要求小組學生將圓錐裝滿水后又把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師讓學生小心翼翼地將圓柱中的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錐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第三次,教師請學生自由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才的發(fā)現(xiàn)。結果,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變形為長方體后進行比較計算,獲得驗證;有的學生則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更有的學生選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做了“倒水”實驗,提醒大家注意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數關系。可以說,在這幾番“物質化”的操作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就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總之,動手操作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因此我們要多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三、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學習
小學生特別希望自己是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他們尤其對探究活動非常感興趣。因此,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去大膽地“再創(chuàng)造”數學。
例如:教師在教學完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以及減法的運算規(guī)律之后,請學生將這些知識聯(lián)系起來總結收獲。其中,有學生提出:既然加法、減法、乘法都有相應的運算定律或規(guī)律,想必除法也不會例外吧!對此,教師給予贊賞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進行練習課的打算,改為要求學生自主探索“除法的運算規(guī)律”。一開始,教師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據——例題:“商店賣出5箱熱水瓶。每箱12個,共收入840元。每個熱水瓶售價多少元?(用兩種方法解答)”在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出謀劃策,討論接下來該怎樣去發(fā)現(xiàn)并掌握“除法的運算規(guī)律”,學生借鑒先前學習運算定律的方法,決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舉例驗證——出題應用。于是,學生們在小組中一步一步展開了自主學習,最后如愿以償,發(fā)現(xiàn)并掌握了“一個數連續(xù)除以兩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這一條運算規(guī)律,可謂事半功倍。整個過程中,教師只作了恰到好處的點撥,學生始終循著自己的思考在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探索,深刻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他們經過自主探索,“再創(chuàng)造”了數學知識,其成功后的喜悅定然也能激勵他們再去“再創(chuàng)造”新的數學知識。小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后會有極強的成功感,從而有利于他們的再次學習。
四、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促使學生從實踐中學習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往往來源于實際生活,而數學又最終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使學生學會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會應用到生活中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使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真正做到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