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梅
摘 要:在當前學習新課標的熱潮中,圍繞語文訓練的論爭,自然硝煙四起。語文教學訓練的任務是什么?語文教學的規律是什么?這早已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關鍵詞:文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285-01
在當前學習新課標的熱潮中,圍繞語文訓練的論爭,自然硝煙四起。語文教學訓練的任務是什么?語文教學的規律是什么?這早已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扎扎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積累,持之以恒的強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陶醉文本,品詞揣句激發靈感點燃文學火花,將是語文教學永恒的話題。
《課標》提出:“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進行文本的朗讀方面的指導,而對文本的語言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揣摩甚少。由此,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上,教師要善用“點石成金”之術,尋找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品詞揣句,潛心訓練學生咬文嚼字之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從而啟迪學生的文學智慧。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在反復揣摩、咀嚼、推敲中領悟其中的內涵,享受詞句之妙。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品味詞句的精妙之處
我們時常感動著教材以及作者的文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文本的關鍵字眼,應該是學生細嚼慢品的精神大餐,倘若讓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中,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那么,這種學習自然會擁有人文關懷和語言智慧的雙重收獲。
筆者在執教蘇教國標版四年級下冊中《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乍看,語言很樸實,若細細品味,簡單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教學時,我先抓住“擔子”這個詞展開對話:想一想,母親為了把我們養育大,要做哪些事情?(生答:天天洗衣、做飯、種田……)我又問:她所承受的僅僅是那肩上挑著的100多斤中的擔子嗎?(不是,這擔子還指生活的擔子,養育我們的重擔)水到渠成了,我相機引出:想到這里,也許你已經知道這里的‘翻山越嶺還包含著什么意思?學生自然會感悟到它還指母親在生活道路上克服的種種困難,經歷的風風雨雨。“對,這些都是母親身上的重擔呀!”當學生這樣去品味語言時,自然就會領悟到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也會透徹的感受到字里行間中洋溢的濃濃的母子親情。
《鞋匠的兒子》一課講述了美國總統林肯在當選那刻用誠懇的語言、飽含深情的演講回擊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林肯的三段話進行研讀,通過對“忠告、永遠、從小”等關鍵詞語的揣摩,品讀出林肯寬容、誠懇、謙虛、不卑不亢的優秀品質,學生通過咀嚼語言文字,零距離地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內心并感受到本課語言獨特的美,從平淡、樸實的語言中品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二、道是無情卻有情——品味詞句的暗示之處
《黃河的主人》一課以形象的語言,通過描寫黃河那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以及羊皮筏子在黃河上鼓浪前進的壯觀場景,贊頌了黃河的主人——艄公的機智勇敢,不畏艱難險阻的高尚品質。文章前半部分對黃河、羊皮筏子和乘客的描寫看起來似乎與中心沒有什么聯系,這是一種側面襯托的寫法,學生很難理解。執教時,我以這一句為突破點巧妙引導: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可以把它整個兒吞沒。羊皮筏子實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吞沒,事實上被吞沒了嗎?(沒有)從哪里可以看出?(“好像”)抓住了關鍵詞語,為什么沒有被吞沒?學生豁然開朗,哦,是因為有勇敢、鎮靜、機敏、智慧的艄公。這樣的引導,使學生讀懂了文字背后隱藏的內容,挖掘出文本內涵。緊接著,順流直下,關于課文對黃河、對乘客描寫的用意,學生也迎刃而解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因此學生在品讀文章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對文章的語言反復理解、體味,深入探究其中的意蘊,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此時無聲勝有聲——品味詞句的空白之處
一篇文章必然有很多的“空白點”,教師若能抓住這些空白點進行語言訓練,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教國標本六上中有一篇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引導學生體會第七自然段中神奇之柳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表現出的堅貞力量和頑強不屈的生命力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個語言訓練:肆虐的風雪呼嘯而來,橫掃而過,那柳樹______________;兇猛的山洪滔滔奔來,棵棵小草被大水沖得連根拔起,轉瞬便無影無蹤,只有那柳樹_______________;雨,閃電,轟雷全劈頭蓋臉地向柳樹襲來,而那柳樹______________。這樣的說話訓練,于空白處補充形象,用有聲的語言代替無聲的描寫,使文本的內涵愈發豐富起來,培養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同時也加深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實,那些在語文教學中頗有建樹的大家們,他們在教學中之所以別有洞天,其中的絕活也不乏利用想象使文本豐滿起來。
任何藝術的真實均來自于生活的真實。語文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活力的課程他產生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作為新一代的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應該努力捕捉文本中的閃光點,抓住課文的精妙之處,感受生活的美好,巧用點石成金的法術,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語文素養,讓語文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