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輝文



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剛剛過去,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關于中國人該不該過圣誕節的的新聞和評論,幾乎年年都繞不開這個話題。雖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為什么要去過一個國外的節日呢?其實純粹就是為了多一個和朋友聚聚,到商場買買,找個地方吃吃的很美好的理由。
圣誕節雖是西方的宗教節日,不過圣誕節在中國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在我們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來,無非是一個購物、社交、聚會湊熱鬧的日子。
中國式圣誕節
圣誕節在西方類似于中國的春節,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中國式的圣誕節,因為商業的炒作以及年輕人的追捧,正在逐漸變味,越來越有中國特色。
圣誕節在時尚的年輕人中間基本被抽掉了宗教色彩,完全成為了一個世俗節日。中國人對待圣誕節的方式更像是情人節或購物節,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讓人感到心情愉快的日子。慶祝圣誕節的典型方式包括看電影、唱卡拉OK或者購物。圣誕前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購物時段。年輕的情侶或夫妻一直把它視為一個浪漫的日子。滑雪場和游樂園是很受歡迎的度假場所。圣誕老人的形象被廣泛使用,它出現最集中的場所是商場、餐飲及娛樂場所,四處助銷助興。
當下而言,國人的生活壓力不小,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城市人的恒產和恒心,很多年輕人都在默默無聞地奮斗著,織造著屬于自己的人生夢想。超快地生活節奏,需要讓國人停下步伐來休息片刻,看一看路邊的風景,完成幾次心靈的沉淀。此外,年輕人熱衷于過圣誕節,是因為用不著盡看望老人、與大家庭團聚的義務。它們是純玩節,可以在情侶間專享,或者任性地挑選朋友相聚。
但一直有一些人擔心,圣誕節的流行將為西方文化“入侵”中國推波助瀾,這種擔心大概不能算杞人憂天。由于圣誕節原本是宗教節日,它吸引中國年輕人的過程與基督教徒在中國快速增長大體同步,這種憂慮尤其顯得合乎情理。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圣誕節在中國快速流行的這些年,很難說是它改造了中國的年輕人,還是它被中國的年輕人改造了。
歐美文化借著西方實力的整體強勢而影響了東方,中國也在其中,這是很難避免的。但中國文化并沒有一些人擔心的那么脆弱,中國在接受西方影響的同時,也在消化它們,中國不太可能變成“亞西方”。
商業化的圣誕節
每年的12月,走進任何一家購物中心,都會有濃烈的歡慶氛圍撲面而來:櫥窗裝飾著塑料圣誕樹、花環和各種小擺件,《鈴兒響叮當》這首歌不絕于耳。
走在街頭,不管是學校還是酒店都裝飾著“圣誕快樂”的條幅,節日信息占據著廣告和媒體的顯著位置。許多飯店的員工戴上滿大街都是的圣誕老人帽,頂上還有絨布質地的馴鹿角。
圣誕節歡慶活動的背后,巨大的經濟效益隨之顯現。在中國,圣誕節只是一種狂歡。看電影、搞促銷、大酬賓、大甩賣……確切來說,這是一種商業的狂歡。商家的炒作“功不可沒”。各大百貨超市、賓館酒店、大小酒吧紛紛精心裝點門面,商家通過“圣誕餐”、“圣誕禮物”、“圣誕游”等項目爭食“圣誕經濟”這塊大蛋糕。
每年圣誕期間,香港、歐洲等旅游目的地的商場,都將推出各種打折優惠活動,這也帶火了內地民眾的“圣誕血拼游”。
相比實體店,網絡商家也“主動出擊”提前推出“圣誕節活動攻略”,從服飾食品到汽車家電,各式促銷活動包羅萬象。
專家表示,圣誕節在中國日益受到年輕人追捧,圣誕消費已然成為眾商家激烈廝殺的“戰場”,圣誕節恰好處于公歷年底、農歷年前的時間節點,為人們聚會、消費提供了一個有利時機。
圣誕節在中國的商業意義在東部城市義烏得到更多體現,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圣誕產品生產基地,這個城市供應了世界上大約60%的裝飾品。
圣誕樹是圣誕節期間許多歐美國家的必需品。中國是全球每年圣誕節相關產品的主要生產據點,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工圣誕樹是在中國的南方生產,其中出口的圣誕樹中的大部分是在浙江義烏進貨。雖然圣誕節并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每年西方國家的圣誕節已經缺少不了我們中國人的參與。
雖然,在“中國牌”的圣誕節里,中國商人們賺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不過,很少有人發現,這些生產小飾品的中國商人,也讓西方傳統的圣誕節發生了不一樣的改變。
兩年前,媒體曾經報道過一則趣聞:因為國內棉花價格上漲、棉布普遍提價,中國制造的圣誕老人被換掉了棉服,轉而穿上無紡布質地的廉價外套。這條新聞里專門計算說,無紡布質地的圣誕老人服裝售價最高35元,而法蘭絨質地的圣誕服售價每件約為180元——成本足足“縮水”了80%。
事實上,義烏的商人們不僅給圣誕老人更換了外套,連用來填充圣誕老人的棉花,他們也試著換成了成本更加低廉的泡沫塑料,甚至是沙子。
如同其他“中國制造”引人喜愛也為人詬病的特征一樣,“中國牌”圣誕節的變化之一就是“廉價”。媒體報道暗示中國商人們偷工減料,不過在義烏圣誕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 看來,這一切都是“義烏商人縮減成本的努力”。他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想用低成本造出高檔次的產品。”
過去幾年,便宜、新奇、種類豐富的“中國牌”圣誕產品,正在逐步席卷全球。
因此,中國人熱衷于過圣誕節是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單從文化層面考量。中國的社會學家表示,圣誕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工作太辛苦也有關;中國勞動者工作壓力非常大,因此他們會抓住一切理由放松自己。
珠寶零售帝國周大福(Chow Tai Fook)的繼承人鄭志剛(Adrian Cheng)說,過去五年出現了送圣誕禮物的大熱潮。他表示:“中國人喜歡節日場合。如果你給他們一個歡慶某個節日的理由,他們就會去慶祝這個節日,即使不明白其背后的意義。”
中國確有基督徒,但中國慶祝圣誕節的人要比信基督教的人多很多。這種脫節在全球都存在。但在中國,不附帶基督教精神裨益的圣誕節更多的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而非偽宗教節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告訴記者,中國人其實非常善于將“舶來品”為我所用,進行同化、本土化。如今,圣誕節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已經抽離了宗教內涵,成為一個放松狂歡的時間安排。
張頤武認為,圣誕節日益流行,并不代表西方宗教或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也不意味著中國傳統節日受到輕視。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圣誕節只是一個享受快樂的符號。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日漸濃厚,在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傳承經典文化的今天,圣誕節等西方節日也該加入更多的中國內涵,能夠洋為中用,在活動之中增加積極的文化熏陶,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節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