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曄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虛實”,是一個寬泛而又復雜的范疇,它在中國哲學、美學、藝術理論等許多方面都有涉及。“虛實”是我國傳統美學的審美原則,也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美學特點。“虛實”從傳統文論角度看,既是文學作品的審美原則,也是作家創作的表現手段與方法,所以“虛實”方法的應運關系到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當今的文學、藝術創作中,“虛實”方法使用得當也是至關重要的。
“虛實”最早即發源于老子的哲學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中心范疇和最高范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從作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無”,即“無名”“無極”,也就是無規定性、無限性。從作為“萬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即有固定性、差別和界限。“道”具有“無”和“有”這雙重屬性。“道”是無限和有限的統一,或者說,是“虛”和“實”的統一。老子在第十一章中說:“三十輻共一縠,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于車輪、陶器、房屋的論述,啟示我們萬事萬物都不能只有“有”“實”,而沒有“無”“虛”,虛實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老子強調“有無相生”,認為天地之間充滿了空虛,正因為有這種空虛,才有了萬物的運動、變化、生生不息,從而開啟了后世古典美學中“虛實相生”的思想。
莊子繼承并豐富了老子的“虛實”思想,在《莊子·天地》篇中說:“皇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不可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皇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其中“玄珠”象征著“道”,“知”象征著理智,“離朱”象征“視覺”,“吃詬”象征“言辯”,“象罔”象征“無形和有形”“虛和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無法用視覺、理智、言辯得到,只能通過有形和無形、虛實結合的“象罔”形象獲得。呂惠卿注說:“象則非無,周則非有,不皦(明白)不昧(昏暗),玄珠之所以得也。”這里的不皦和不昧、明白和昏暗,就象征著虛實結合。宗白華也根據這些注釋,認為:“非無非有,不皦不昧,‘象’是境相,‘周’是虛幻,藝術家創造虛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際。因此,“象罔得玄珠”啟示我們創作中注重“虛實”的合理應運。
在老莊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周易》進一步發展了“虛實”這一傳統美學思想。《周易·系辭》寫到:“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相互變換、組合,構成了萬事萬物,也說明陰和陽、剛和柔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對立和統一是“道”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如在書法中講究“力”與“韻”,畫作中講究“剛健”與“婉媚”,詩詞歌賦中講究“韻”與“骨”。所以在文學創作中也講究“虛實相生”。
在中國傳統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同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因此在許多文論及文學著作中“虛實”這一美學觀點都有所體現。但是中國古代文論家與批評家在批評和鑒賞文學作品時,直接使用“虛實”這個范疇來進行評論的并不常見,他們往往會用到其它相關概念,如有無、陰陽、形神、動靜、疏密、內外、詳略、顯隱等在意思上有相似涵義的詞語。有學者就認為虛實范疇是一個衍生功能極強的元范疇,它派生出了許多諸如虛實相生、虛實相半、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等一系列的子范疇。
歷來都認為文史哲一家,所以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繼承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注重寫意的,但也有很多情調“寫實”的文學作品或者文論著作。
《論衡》雖然是一部哲學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王充對于文學創作的許多獨特的見解,“疾虛妄、求實誠”是《論衡》一書主要的思想。他在《論衡·超奇》一篇中說:“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王充針對當時盛行的神學,提出了要“實誠”,反對“疾虛妄”。他認為作品內容的真實是最重要的,做文章不能只依靠外在的“文”,而應該在內在的“實”上下功夫。內在的“實”不僅要求作品所記錄的事件要真實存在,并且可信,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現狀。還要求作品揭示的哲理必須真實的反映客觀世界。所以,只有“精誠由中”才能使其文“感動人深”。
皎然在《詩式》序言中說:“夫詩者,眾妙之華實,六經之菁英。”他認為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都要以“真情性”為基礎,這樣才能成為“六經之菁英”。他在評價謝靈運的詩歌時指出“康樂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顧詞采,而風流自然。”即以真實的情感為基礎,加上獨特的藝術構思,才使謝靈運的詩歌達到了“風流自然”的境界。
到了明清時期,傳奇、小說家們更加注重真實性,并把真實放在首位,認為作品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真實。如葉晝在鑒賞《水滸傳》時就使用了“逼真”“傳神”等與“虛實”表意相似的詞語。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時就說:“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西游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認為《水滸傳》的優點就在于真實。
“虛實”理論是豐富、復雜的,它在當代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對其展開深入地研究,有助于當代文學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完善。同時“虛實”理論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它可以在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中直接使用。如果作家在情節構思中,能合理使用“虛實”這一表現方法,必然能夠提高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必然能夠促進當代文學創作的發展與進步。
[1]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思焜.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3]吳建民.古代文論中的“虛實”方法及其當代意義[J].河池學院學報,2010.2
[4]謝偉.虛實相生——中國古代文論與棋論中“虛實”范疇的比較研究[J].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