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鋼
海翔軍工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23工廠速寫
■ 白 鋼
“心系航空維修情,胸懷藍天碧海夢”,“給部隊一個放心的承諾,給戰友一份最好的守護”,這些銘記于心的誓言,也即保障意識和質量意識的深入灌輸,更加傳承和豐富了這個航修軍工企業的精神層,同時得到企業制度層面的詳盡配合,企業組織構架、管理模式、生產經營,職工的職業道德、儀態風范,無一不在《海翔員工手冊》中囊括,使企業文化得以形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23工廠,又名海翔機械廠,歷經40年的發展建設,處處呈現出鮮明的軍工特質。40年來,海翔人扎根山區,奉獻國防,緊跟海軍裝備需求,形成了多系列十幾種機型的航空發動機大修能力和艦用燃氣渦輪起動機在艦保障能力。同時,把一種精神融入血脈,植根于心靈,始終傳承和發揚著軍工精神,在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地與企業經營管理等模式進行深入融合,形成了海翔人自己的軍工魂——海翔軍工文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海軍選址在隱蔽性極強的山區組建航空修理基地。一批批年青的戰士,在這片寂寥的土地上,率先開始了修路、建房,肩挑手扛、風餐露宿。隨后,在建設“三線”的歷史使命召喚下,一批批地方干部和年青人告別了城市和熟悉的家鄉,和戰士們一起用激情喚醒和改變著這片荒涼沉寂的土地。部隊的管制方式,軍人的作息安排,和戰士們一起并肩勞動,唯一和部隊不同的是這里有著一群不穿軍裝的“軍人”。
恢弘雄壯的軍歌越過浩瀚的時光,人民軍工鍛造的崇高價值追求,培育的優秀精神品質,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軍工精神在這里生根發芽、薪火傳承。
強烈的軍工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成為這個企業的核心文化。
4723工廠系海軍裝備部直屬企業。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工廠具有軍、企雙重屬性。于“軍”而言,服務保障部隊是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與“企”而言,離不開生產經營和管理,兩者的結合,使裝備保障企業文化的內涵更為豐富,作用更為重要。軍企文化的形成和落實,歸根到底,是為了推動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保證軍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工廠于1980年首臺WP6發動機試修成功,標志著海軍唯一的航空發動機修理企業正式誕生。1983年,工廠納入全軍企業化序列。隨著企業正規化的發展,企業文化的多元性逐漸地被管理層所關注。企業文化不再是單一的精神層,也不再是一種潛意識里約定俗成的規則,而是成為一種有形的東西被固定下來,開始利用各種實物作為載體來彰顯存在,并且范疇也從單一的精神層面發展到“理念、行為、形象”三個層次,開始承載著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和管理準則。發展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后,4723工廠企業文化在制度層與精神層的高度融合支撐下,催生了《海翔員工手冊》。
文化者,于內即是思想意識,在外便為行為規則。這本冊子以此來影響、約束、培養和規范著職工的思想和行為。“心系航空維修情,胸懷藍天碧海夢”,“給部隊一個放心的承諾,給戰友一份最好的守護”,這些銘記于心的誓言,也即保障意識和質量意識的深入灌輸,更加傳承和豐富了這個航修軍工企業的精神層,同時得到企業制度層面的詳盡配合,企業組織構架、管理模式、生產經營,職工的職業道德、儀態風范,無一不在《海翔員工手冊》中囊括,使企業文化得以形成。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4723工廠的企業文化建設在與時俱進中不斷積淀升華。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2012年,新一屆領導班子走馬上任,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綜合性提出了“破解難題增收增效促發展,帶好隊伍文化助力上臺階”的工作思路。2013年底,工廠提前超額完成了全年生產任務,銷售產值提高近40%。面對成績和進步,工廠領導審時度勢,認為企業在現有狀況下仍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只有多方面形成合力,工廠才能蹄急步穩再上新臺階。其中,裝備維修保障力量的快速提升,離不開創新跨越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企業文化必須要與時俱進,進化于變。
通過廣泛地征集,研討和論證,“四七二三文化體系”應運而生。著眼于“成為國內一流航空動力裝備保障專家”的愿景目標,實現“三主兩輔”產品布局、整合補充文化體系(廠級核心文化、車間文化以及專業文化)。三條主脈絡的充實,使文化更能引領和顯現工廠的發展。“姓軍為兵保打贏”成為企業使命,核心理念也通過整合創新,更好地體現了管理者的思想和廣大職工的發展愿望。同時,文化體系更加全面,增加了保障、員工和管理三項“4723文化”。保障文化即“四大系列、七個區域、二項模式、三種理念”,將服務保障的機型、地域、“艦基、岸基”兩種保障模式、“主動服務、靠前保障、優質高效”的保障理念體現的更為清晰。
通過整合創新后的企業文化讓職工深刻認識到企業發展的方向和目的,以及與自身利益的密切程度,對激發職工的干勁,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最終將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企業文化的落地,正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整體聯動,全面推進。“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思維已然為企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推進和落地執行中,將企業文化建設與生產經營同研究、同要求、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形成了黨政一把手是文化建設第一責任人,黨委負責組織實施、職能部門和車間單位的分工落實的“三位一體”聯動機制。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堅決克服“結而不緊”、“緊而不密”等弊端,同時在制度修訂方面加以革故鼎新,加強了對企業文化建設過程和結果的有效控制和評價督導。
固本塑魂,內化于心。“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企業文化好比思想支配行動,只有先為職工所認同,才有可能達到身體力行的目的。4723廠新版《海翔文化手冊》在宣貫推進中,采取形式多、內容全、特點活的教育方式耕心鑄魂,把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企業文化的思想支柱,并且結合“聲、文、形、網”等多種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達到文化理念入心、入腦的效果。
礪劍軍工,外化于行。“姓軍為兵保打贏”是4723廠存在的價值,一切制度和行動都在向“礪劍軍工”對標。軍企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讓每名職工認識到,在廠內“我”之行為是員工思想的表露、人格的展現,在廠外“我”之行為是工廠風氣使然、代表著工廠的形象品位。從而發自內心地實行自我行為約束。
固化于物,環境熏陶。企業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方圓數十里獨此一家,環境較為單純,數十年的“軍味”熏陶也對職工的行為導向產生了頗為明顯的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工廠黨委充分認識到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在近兩三年來,突出了美化、亮化生活區和廠區環境同企業文化建設的結合,打造了海翔文化大道,建設了辦公樓文化走廊和車間及班級的文化載體,更好地發揮了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作用。
企業文化建設方興未艾。海翔文化將伴隨著工廠的發展不斷地融合推進,成為職工根深蒂固的思想認識,成為一種自覺踐行的實際行動,提升工廠的核心競爭力,彰顯軍工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助力工廠鯤鵬展翅,乘勢而上。
(作者單位:4723工廠黨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