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應祥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藝體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徐一冰(1881—1922年)原名益彬,又名逸賓,湖州南潯人,體育教育家,兒童職業教育家,自幼聰穎好學,善詩文,課余常習射、角力。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中秀才,青年時期的徐一冰先生思想激進,主張維新。三十一年(1905)因不忍“東亞病夫”之恥辱,立志體育救國,遂東渡日本,進大森體操學校,專攻體育。三十三年(1907)回國,先后任上海愛國女校、中國公學、湖州旅滬公學等校的體操教習,并與友人徐筑巖、王季魯等人(在上海)共同創辦中國(第一所)體操學校。以“提倡正當體育,發揚尚武精神,養成完全體操教師,以備教育專門人才”為宗旨。歷任副校長、校長,親理校務。三十四年(1908)秋又創女子部于上海老西門外白云觀。民國3年(1914),應教育部、農業部之邀,任農政學校學監。不久又回中國體操學校主持校務。民國4年(1915),毀家興學,在南潯鎮創辦“貧兒教養院”。
民國9年(1920)將中國體操學校遷至家鄉浙江湖州南潯,獨理校務。他先后主持中國體操學校15年,培養學生近30多屆,達千余人,造就了一批體育骨干。民國3年(1914)6月,徐一冰先生受到當時教育部“一等金質嘉禾勛章”嘉獎并授于了“教思無窮”匾額。
徐一冰先生一生致力于培養體育師資和進行體育宣傳,清宣統元年(1909)三月和民國3年(1914)6月,先后創辦《體育界》和《體育雜志》二本刊物宣傳近代體育,抨擊文弱之風,從教育目的、行政管理、教學內容、師資培養諸方面對學校體育教育提出科學的主張,著有《徐氏體育學》和《體育原理》等。民國11年(1922)11月,先生因積勞成疾,不治而逝,終年42歲[1]。
清朝末年,由于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軟弱無能的清廷被迫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國貧民弱,泱泱五千年中華大地受盡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壓與掠奪。先生少時喜歡武術,也練過摔跤,與體育結下不解之緣。救亡圖存、保家衛國成為時代的主題,在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先生以“東亞病夫”為恥,于1905年遠赴東瀛進入大森體操學校留學系統學習現代體育的技術和理論。有感于國人與外國人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差距,他認為“值此有強權無公理之世界,非持武力,實難生存,欲有強大的武力,則非有強壯之體魄不可”,“一個人體質強了,在農民則生產豐,工人則制作精,商賈則通有無也便,士人則腦筋靈活,易于創作。故一世一事,莫不有賴于健康之身體,強國必須強種,此之謂也”,先生提出了“體育不講,人種不強,人種不強,國將安賴”的現代體育思想[2]。
清末民初正值外敵不斷入侵,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清廷腐敗軟弱,民族處于危難之中,徐一冰先生以“救國之策,雖有多端,我意體育救國,當為首沖”的決心遠赴日本學習現代體育理論,以達強種強國的目的。從他臨行前的詩作“乙巳走東瀛,立志挽文弱。歸挾武士魂,海上靦秉鐸”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先生愛國報國的熱情以及體育救國的想法[2]。回國后徐一冰先生積極投身“秘密宣揚革命,志在顛覆清朝”的上海精武體育會,先生提出的 “德智體備染青年子弟”,規定“以仁愛為懷,服務為旨……造福人群”造就“最完善、最強國之民族”的體育思想成為了上海精武體育會的核心思想。精武會在1911年辛亥光復上海過程中,會員們身先士卒,作出了不朽的貢獻[3]。
徐一冰先生于1907年學成回國,聯絡有志之士,籌辦以培養近代體育師資為目標的中國體操學校。懷著體育強國的夢想,他幾經挫折,經過一番努力,和友人徐筑巖、王季魯等六人創辦中國體操學校于上海老西門。這是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第一所傳播近代西方先進體育思想、為我國近代體育培養專門人才的體操學校。“提倡正當體育,發揚全國尚武精神,養成完全體育教師,以備教育界專門人才”成為了我國第一所體操學校的宗旨。學校在辦學宗旨、學制、課程設置、招生、升留級、考試以及交學費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并制訂出臺了我國第一個近代體育專門學校章程,是早期體育教育中較規范的學校。
不僅如此,徐一冰先生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強國民,更不能不謀女子之體育”。他把女子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女子體育師資看成是發展體育的重要方面。留日回國后,他首先在愛國女校,然后在創辦的中國體操學校女子部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還協助同鄉好友王明良在家鄉浙江湖州南潯創辦愛國女校南潯分校。中國體操學校創辦后,在徐一冰先生27歲的時候,他開創了女子部,被社會視為奇事。校址設在老西門外黃家闕路白云觀內,與男子部各居一處。由于受到日本教育思想的影響,體操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辦學方法上都帶有當時日本教育制度的痕跡,其中以教日本體操、舞蹈聞名[4]。
該校在1908年至1927年辦學期間,共有畢業生36屆,學生人數達1500余人,該校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初級師范學校、高等師范學校以及女子師范學校和其他各級各類學校擔任體操、游技科教師。畢業生中涌現出了眾多杰出代表:上海童子軍創始人——顧拯來、中華武術會創辦人——吳志青、上海東亞體專創辦人——傅球、上海兩江女校創辦人——陸禮華、浙江體育師范創辦人——蔡倔哉、廣東體專創辦人——楊振峰、蘇州中山體專創辦人——朱重明、蘇州成烈體專創辦人——柳成烈、奉天體育學校創辦人——尚士元、中國女子體育師范創辦人——華豪吾、學校體育三段教學法創始人——王懷琪等。在清末民初體育師資十分匱乏的情況下這所體操學校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體育專門人才,為中國近代體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5]。
先生于1909年農歷三月初一在上海的中國體操學校出版了我國近代最早的體育刊物《體育界》(每期30頁左右),這本刊物于1909年至1918期間斷斷續續出了10期,直至1918年3月才得以復刊,并改為月刊。《體育界》作為體育專業學術性期刊開設了分論說、問答、批評、雜俎、專件、小說短論、研究資料、教授資料等專欄共12大門類。它主要研究和介紹近代體育項目,抨擊當時的文弱之風,內容以倡言體育、介紹現代體育知識為主。宣傳近代體育,提倡尚武精神成為了《體育界》的辦刊宗旨[6],通過該雜志向覺醒中的中國民眾傳遞了西方現代體育的理論與方法。
在《體育界》停刊的日子里,徐一冰先生與王均卿又于1914年3月創辦了另外一本學術為主的綜合性體育期刊——《體育雜志》。《體育雜志》與《體育界》相比內容上更豐富,兼有學術、科普、新聞等內容。開設論說、生理、時評、問答、文苑、譯林、教授法、體育史、同學錄、體操資料、游技資料、校外紀事、短篇小說(短論)等欄目。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體育雜志》僅僅于1914年創刊當年的3月和6月出版兩期,但是作為一本以學術為主的綜合性體育期刊,在宣傳體育技術理念和傳播西方先進體育方法等方面還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09年,徐一冰先生在自己創辦的體育專刊——《體育界》上刊登了親自撰寫的一篇體育史論文。《體育界》也成為了我國最早的體育刊物,先生自己發表的文章也成為我國最早的體育史論文。
徐一冰先生的《體育與武力辯》一文于1914年在《體育雜志》的創刊號上發表,徐一冰先生指出軍國民體育已嚴重阻礙了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他在文章中指出“自1905年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一科,競以尚武為惟一目的,以兵式體操為主要教材,以致舍本求末”,其最大的害處就是“誤以軍事當體育”。先生把“提倡正當體育”作為中國體操學校的辦學宗旨,并對體育的概念、內容、目的加以論述。先生對軍國民體育的批判,對正當體育的弘揚,有助于那個時代的廣大民眾從軍國民體育思想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為五四運動前后新興體育思想的發展以及我國體育的近代化作了有益的工作[7]。
1919年第13期《體育界》上發表了徐一冰先生《征求體育家意見啟》一文,他關于“或則習島國之風,或則守新大陸之制”,以改變體育界“宗旨之亂,學說之雜”的混沌狀態的主張得到了鮮明的闡述[6]。
無論是先生創辦的雜志、還是先生自己在雜志上刊登的有關體育史類的文章,在近代中國體育傳播的歷史上都是開創之舉;而將《體育雜志》與《體育界》廣泛發行,并且采用對大多專業人士進行贈閱的方式,讓體育信息在當時最大限度地傳播,使廣大民眾受益無限:在《體育雜志》與《體育界》上大膽宣揚自己的體育思想,提倡正當體育、主張“思想家”來導航中國體育,無不為中國近代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其體育思想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成為當時體育改革的主要參考,引領了那個時代的體育思想潮流的變化[8]。
20世紀初舉國奉行軍國民體育為救國之道,而徐一冰先生根據中外體育發展史的事實以及自己研究成果,指出軍國民體育違背體育發展的總趨勢。他說“全國上下對于體育之心理,以為不必提倡者有之,以為不敢提倡者有之”,軍國民體育又完全不適合中國體育近代化的需要,必須實行“正當體育”。他指出“體育之道,有廣狹兩義,由廣義言之,人類初生,臻捧拯狂,各競所生,自衛為急,體育乃興。蓋考生物發達之原則,必具有天演爭存的自衛良法,可以戰勝外物之侵虐,排斥外界之障礙者也,至自狹義一方言之,則以規定各種運動,發揚尚武精神為主[7]”。不難看出先生提出的體育應當從人類的自身需求出發,注重人自身的實際需要和自由發展才是他所提倡的“正當體育”。體育不僅要給人帶來強健的體格,更要帶來良好的心態、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體育是一種形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9]。
1907年學成歸國,徐一冰先生先后擔任上海愛國女校、中國公學、湖州旅滬公學等學校體操科教師。1908年在上海與好友徐筑巖、王季魯等六人合辦中國體操學校,任訓育、校長。1913年任北京農政學堂學監,后辭職而一直致力于教育事業。徐一冰先生強烈批判了我國學校體育“偏重德、智二育,輕視體育的傳統偏見”;先生認為“堅強學子之體魄,健康學子之精神”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學生身體“均齊發育”,使“學校體操與教育有密切關系”,這正是先生一直致力提倡的“正當體育”,是教育的體育[8]。先生從學校體育的管理、教學內容及師資等方面對學校體育進行了改革。首先徐一冰先生提出通過教育部統一全國體育課程,并建議由教育部召集體育專家和學者研究統一教材、教法。具體方案:“整初等小學至中學共計11學年,年分3學期,共計33學期,按照年級之次序,選擇正當之材料,支配課程,編訂專書”以改變當時全國各地體育教學參差不齊、管理混亂的情況,同時各省設立體育教學監督員,監督各地區體育教學實施情況。其次,徹底改革當時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徐一冰先生主張“革新兵式一科,專重正當運動”,徹底廢除軍國民體育把尚武作為體育唯一目的那一套,主張從高小三年級起,把我國獨有的技擊加進體操科內,“以修養勇健之體格,保存國技之菁華,強種保國”。這一主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重視并被當時的教育部門采納。最后,徐一冰先生認為改革學校體育的關鍵所在是“養成優良之體操教師”,重視體育教師的培養是實現學校體育改革的關鍵所在。其建議由國家設立專門培養體育教師的學校,為全國各類學校輸送體育人才[9]。在革除兵式體操,保存、發揚我國具有生命力的技擊,吸收西方近代體育的精華,形成符合時代需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學校體育諸方面做出了不容抹煞的貢獻[10]。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徐一冰先生的個人社會經歷及其對近代體育的貢獻走過了一段不同的歷史軌跡。徐一冰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先生個人及其近代體育的命運,緊緊地與那個時代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正是先生出于對體育的鐘情與摯愛,以不同的身份投身于我國近代體育的事業中,通過執著的追求與全身心的投入為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生為我國近代體育發展嘔心瀝血所作的貢獻應該受到我們后人的肯定和學習。
[1]http://baike.baidu.com 百科名片 徐一冰.
[2]蘇競存.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8.
[3]韓錫曾.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考辯[J].浙江體育科學,1995,17(2):49-53.
[4]沈雅菲.徐師一冰 志挽國弱——近代體育先驅徐一冰[N].湖州師范學院校報電子版,2011-03,(305)第4版.
[5]劉博,張寶強.清末留日學生徐一冰的體育思想與實踐研究[J].蘭臺世界,2011(27).
[6]劉瑞平.中國體育教育第一人[J].報刊薈萃,2008(1).
[7]吳慶華.強國之道教育為本——徐一冰體育思想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6):161-162.
[8]陳萬妮,潘華.試論徐一冰對近代體育傳播的貢獻[J].四川體育科學,2008(5):1-3.
[9]王子乾.清末徐一冰的體育思想及實踐研究[J].蘭臺世界,2013(103).
[10]古稚輝.近代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演變及其發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