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雍陽仁
?守住環境底線,要明確環境底線的具體要求?守住環境底線,要重點關注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守住環境底線,要充分估計壓力和挑戰?守住環境底線,要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守住環境底線,要正確引導公共輿論
要守住全面小康的環境底線
文/雍陽仁
?守住環境底線,要明確環境底線的具體要求
?守住環境底線,要重點關注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
?守住環境底線,要充分估計壓力和挑戰
?守住環境底線,要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
?守住環境底線,要正確引導公共輿論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小康的規劃,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規劃。就環境保護而言,“十三五”時期我國環境保護仍處于負重前行的困難期和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十三五”環保規劃是環境質量改善的規劃,是環境保護措施的規劃。2015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指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我們必須強化綠色意識,加強生態恢復、生態保護。
底線思維,是我國謀劃“十三五”發展的基本思想。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謀劃“十三五”時期發展,要堅持底線 思維,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底線思維,就是要把最壞的情況想充分并做好應對準備,這是深度的探底;要分析經濟社會發展中各個方面的底線,這是廣度的覆蓋。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其中的一條底線。當前生態環境狀況尚不能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瓶頸制約。因此,“十三五”環保規劃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全面梳理小康社會對生態環境的底線要求,堅決守住環境質量底線。
守住環境底線,要明確環境底線的具體要求。特別要明確哪些底線沒有實現,哪些底線面臨潛在的威脅。理論上,環境質量底線,應該以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為基準;實踐中,環境質量底線,應該至少保證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十三五”環保規劃的環境質量底線指標,從水、氣和土等方面必須考慮城鄉安全飲用水達標率、空氣質量達標率、農業生產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等基礎性指標。
守住環境底線,要重 點關注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當前我國資源、財力有限,要把有限的資源用來解決群眾反應最強烈的、最能關乎百姓福祉的突出環境問題。這個方面的指標主要指向大范圍長時期的重污染天氣、長期困擾人民生活的城鎮黑臭水體等。
守住環境底線,要充分估計壓力和挑戰。要從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出發,充分分析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和潛在壓力,對可能的難點有充分的估計和應對方案。“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時期,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勢必發生新的變化,對可能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的變化,環保規劃要提前防范,充分估計“十三五”時期潛在的壓力和挑戰,謀劃好應對戰略,確保守住環境質量底線。
守住環境底線,要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紅利”。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度進步是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標志,加強制度建設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同等重要的任務。我國目前的生態文明水平還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態文明制度來調節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實踐證明,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不花費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下,也能取得很大成效,這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紅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除了堅持實施已有的有效制度外,還需要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
守住環境底線,要正確引導公共輿論。公共輿論及其所引領的社會氛圍對環境保護的影響重大。輿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眾對周邊環境的警惕性和敏感性,也放大了公眾對環境的焦慮和不安。如霧霾問題,一些媒體喜歡渲染人們無法從容地安排生活和消費,造成了很多誤讀。因此,客觀、理性的輿論是持續改善環境的重要條件。對公共輿論的引導,要用最有效的方式與公眾溝通,消除信息盲區,為公眾解疑釋惑。能盡快解決的,就緊鑼密鼓地去做;需逐步解決的,要提出目標、路徑、時間表,讓百姓心中有數。
整體來看,“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守住環境質量底線,確保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