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華林
新世紀以來,我國環境保護的歷程表明:知行合一,載沉載浮,各種思維、實踐此消彼長,匯集成龍吟虎嘯、萬馬奔騰的生動局面。經濟社會的豐富、多元使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和實踐性格更加平和、包容,促進環境保護理論和實踐不斷升華,唯此才能與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和平共處,才能維系生態平衡。三十余年的環保經歷讓我有了如下的職業體會:第一,環保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亟待我們積極作為。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人均GDP接連實現跨越。“十三五”期間,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從高速到中高速,環境壓力進入調整期;經濟結構調整,從失衡到再平衡,污染物排放強度進入回落期;政策思路轉變,從西醫療法到中醫療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進入雙贏期。可是,我國 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這一客觀事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高居不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好生活的環境訴求與時俱增。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的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被放在了對立極上。雖然我國環保工作無法實現發展階段的超越,但是環保事業仍可積極作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這就需要有新思路,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上有新手段,大力推進治污減排,確保社會經濟發展不對環境帶來更巨大的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是我們所面臨的中國現實。為中國發展服務,為中國環保奉獻,是我們環保人的職業使命。第二,環境保護能夠成為加快產業轉型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這在治污減排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之后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治污減排工作的開展,有效遏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長期增長的勢頭,全國部分環境質量指標也隨之持續改善,而且,污染減排相關措施的大力推行,極大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轉變。此外,隨著各項具體措施落實,治污減排已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促進減排、保護環境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任務,也是經濟發展的任務,更是全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治污減排工作的廣泛開展,使得“環保”日益成為一種社會理念、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兩型社會建設,提升了全社會的環保意識。第三,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具有歷史決心與戰略智慧。首先,環境問題是經濟問題。環境問題緣自經濟發展,面對所涌現出的環境問題,必將從經濟問題入手。決定環境質量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經濟結構,經濟結構不變,環境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對立統一的依存關系。如果將人類社會發展比喻為汽車,經濟發展就好比油門,環境保護就好比剎車。油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剎車為社會發展及時調整路線,規避危險。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這就要求環保工作應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環境問題還是民生問題、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環保部門忠誠守衛公共環境,成為環境守護者,環保部門面對危害環境的行為需要發出預警,同時對一些環境問題具有處理權力。要集中精力盡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普遍關注的大氣、水、土壤等重大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更是影響執政根基的重大政治問題。要科學謀劃“十三五”目標指標,并為之敢于擔當、積極作為、穩妥推進、務求實效。當前,國家領導層都認識到,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已經被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環境保護被正式納入政績考核范疇。“運動式”的做法是無法真正解決環境問題的,環保工作要有新思維,實施差別化安排,精心管理、精準發力,對生產過程、消費過程進行精細化的全過程管理更為必要了。在治污減排的環保工作實踐中,要將投入產出比作為重要補給予以判斷。在過去3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逝去了的都是歷史,留下的更是風景。開軒覽物華,推景入深林。通過這本書,歡迎讀者走進我的世界,走入環保領域,走向中國天地!
三十年環保職業之體會
文/趙華林

圖書簡介
《GDP與COD的博弈》趙華林 著
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定價:68元
作者簡介
趙華林,曾任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司長,現任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新世紀以來,我國環境保護的歷程表明:知行合一,載沉載浮,各種思維、實踐此消彼長,匯集成龍吟虎嘯、萬馬奔騰的生動局面。經濟社會的豐富、多元使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和實踐性格更加平和、包容,促進環境保護理論和實踐不斷升華,唯此才能與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和平共處,才能維系生態平衡。三十余年的環保經歷讓我有了如下的職業體會:
第一,環保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亟待我們積極作為。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人均GDP接連實現跨越。“十三五”期間,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從高速到中高速,環境壓力進入調整期;經濟結構調整,從失衡到再平衡,污染物排放強度進入回落期;政策思路轉變,從西醫療法到中醫療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進入雙贏期。可是,我國 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這一客觀事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高居不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好生活的環境訴求與時俱增。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的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被放在了對立極上。雖然我國環保工作無法實現發展階段的超越,但是環保事業仍可積極作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這就需要有新思路,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上有新手段,大力推進治污減排,確保社會經濟發展不對環境帶來更巨大的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是我們所面臨的中國現實。為中國發展服務,為中國環保奉獻,是我們環保人的職業使命。
第二,環境保護能夠成為加快產業轉型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這在治污減排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之后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治污減排工作的開展,有效遏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長期增長的勢頭,全國部分環境質量指標也隨之持續改善,而且,污染減排相關措施的大力推行,極大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轉變。此外,隨著各項具體措施落實,治污減排已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促進減排、保護環境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任務,也是經濟發展的任務,更是全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治污減排工作的廣泛開展,使得“環保”日益成為一種社會理念、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兩型社會建設,提升了全社會的環保意識。
第三,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具有歷史決心與戰略智慧。首先,環境問題是經濟問題。環境問題緣自經濟發展,面對所涌現出的環境問題,必將從經濟問題入手。決定環境質量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經濟結構,經濟結構不變,環境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對立統一的依存關系。如果將人類社會發展比喻為汽車,經濟發展就好比油門,環境保護就好比剎車。油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剎車為社會發展及時調整路線,規避危險。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這就要求環保工作應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環境問題還是民生問題、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環保部門忠誠守衛公共環境,成為環境守護者,環保部門面對危害環境的行為需要發出預警,同時對一些環境問題具有處理權力。要集中精力盡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普遍關注的大氣、水、土壤等重大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更是影響執政根基的重大政治問題。要科學謀劃“十三五”目標指標,并為之敢于擔當、積極作為、穩妥推進、務求實效。當前,國家領導層都認識到,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已經被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環境保護被正式納入政績考核范疇。“運動式”的做法是無法真正解決環境問題的,環保工作要有新思維,實施差別化安排,精心管理、精準發力,對生產過程、消費過程進行精細化的全過程管理更為必要了。在治污減排的環保工作實踐中,要將投入產出比作為重要補給予以判斷。
在過去3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逝去了的都是歷史,留下的更是風景。開軒覽物華,推景入深林。通過這本書,歡迎讀者走進我的世界,走入環保領域,走向中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