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法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李憣
(黑龍江大學 法學院,哈爾濱 150001)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基礎。現代法治是自由、平等、公正價值的產物,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在這一點上相同。聯合自由原則和個人自由原則是二者的根本區別,由此決定二者人民民主與資本民主、黨性政治與黨派政治的重大區別。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善德相互支撐。善德不能戰勝惡法,就不會生成法治;法律不能戰勝惡德,潛規則就會取代法律,也不會生成法治。社會主義法治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要求。融入現有規則、改變現有規則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基本路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路徑,社會主義法治則是政治路徑。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在價值基礎上下大功夫。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合自由;人民民主;黨性政治
[中圖分類號]D9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2-0000-04
Abstract: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Modern law is the produc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fair value, and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capitalism are the same at this point. The principle of joint freedom and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freedom are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hich determines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ople's democracy and the capital democracy, and between the politics of party spirit and partisan politics. Socialist rule of law must be mutually supported by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kindness and other virtues. If virtue cannot beat "evil law', it will not generate rule of law; if the law cannot overcome the evil, unspoken rules will replace the law, so it will not generate the rule of law. Being a prosperous, democratic,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 requires socialist rule of law. Integrating and changing existing rules is the basic approach to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eing the economic path, and socialist rule of law being the political path.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calls for great efforts in value.
Keywords:socialist rule of law;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joint freedom; people's democracy; politics of party spirit
[收稿日期]2015-07-27
[作者簡介]馮美玲(1987-),女,黑龍江慶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2011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提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基礎。
一、社會主義法治是自由、平等、公正價值的產物
公正即公平正義,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首要價值,最大的公正則是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奴隸社會最大的公正是奴隸制度,封建社會最大的公正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公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社會最大的公正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社會公正的階級性原則。階級性是政黨的本質屬性,在現代政黨政治社會,階級性又是黨性原則。
古代法治的基本倫理是等級制,現代法治的基本倫理是平等制,也就是自由、平等。現代法治,不管是資本主義法治還是社會主義法治,都是自由、平等倫理的產物。
法律上,將自由、平等倫理法律化為權利、權力。自由是權利的本質,平等是權利的平等,權力只有為保障自由、平等才是必要的。法治包括兩大層面:一是權利法治,二是權力法治。權利法治的根本任務是保障人人自由、平等,權力法治的根本任務是制約權力為權利服務,馴服權力的尋租沖動。這些對于現代法治,不管是資本主義法治還是社會主義法治都是共同的,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自由原則上的區別。資本主義的自由原則是個人自由,資本統治是個人自由的當然產物。社會主義的自由原則是聯合自由,亦即《共產黨宣言》中所申明的原則:“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
個人自由與聯合自由價值取向上的基本差異是:個人自由既以個人自由為基礎,又以個人自由為主導;聯合自由雖然以個人自由為基礎,但以社會自由為主導。為什么不管是資本主義法治還是社會主義法治,都以個人自由為基礎?這是因為不賦予每個人以同等的自由(即個人自由平等),有的人自由多一些,有的人自由少一些,有的人自由強一些,有的人自由弱一些,這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等級制,最終必將摧毀自由、平等的基本倫理。從而違背了資本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共同原則,因此,二者都以個人自由為基礎。資本主義法治的問題在于進而將個人自由置于主導的地位。“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誤。”以個人自由為主導使得資本主義法治陷入無解的悖謬。資本主義法治世界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為拯救多個人的生命而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不正義,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價的,多個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尊貴。這樣一種把個人生命推崇到極致的觀點,只是把個人自由推崇到極致的一種典型表現。看起來很有道理,甚至有點大義凜然,而實際上,這是以抽象掩蓋復雜的實際情況。至少可以區分為三大類具體情況:第一類是犧牲一人拯救多個人仍然不正義,如犯罪團伙的成員為拯救團伙而犧牲自己,這種情況無關法律上的正義不正義;第二類是是否犧牲一人以拯救多個人(甚至一個人)可以由其本人決定,如他人落水,你救還是不救法律上不能予以強制,因為這還完全屬于個人自由范圍內的事,尚未進入法律上的正義不正義;第三類是在特定情況下,如果不犧牲個人就會給整體帶來更大的危害甚至滅頂之災,這種情況下才會真正出現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取舍問題,亦即這才關乎法律上的正義不正義。資本主義法治那種空洞的個人生命和多個人生命的價值比較,實際上只在第二類情況下有效。第一類情況下無論如何都不正義。而只有第三類情況涉及真正的取舍。個人自由不得以犧牲他人的自由為代價,并不涉及社會自由,因為這完全為個人自由平等所容納。以上所舉資本主義法治的例證實際上超越了資本主義自由的認知范圍,在個人自由的一統天下,不會認知到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相沖突時的取舍問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是正面闡明個人自由的合理范圍是促進或至少不危害社會自由,反面而言就是個人自由的不犧牲不能危害社會自由。一言以蔽之,資本主義法治認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犧牲個人自由,社會主義法治認為只有不犧牲個人自由必將危害社會自由的情況下,才能犧牲個人自由。第三類情況在資本主義法治下無解,在社會主義法治下則是個人自由為社會自由的必要犧牲。資本主義法治獨認個人自由而不承認社會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資產階級的自由發展必須以犧牲無產階級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之所以最終失敗,根本原因在于否定了個人自由的基礎性,又之所以在特定條件下具有巨大的合理性,根本原因在于這個特定條件就是個人自由為社會自由犧牲的必要性。市場經濟當然以個人自由為基礎,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避免以個人自由為主導。堅持聯合自由的根本意義在于,只有堅持聯合自由,才能真正實現個人自由和個人平等。以個人自由為基礎和以社會自由為主導都是真正實現個人自由和個人平等的條件。以個人自由為基礎并以個人自由為主導,看似把個人自由強調得無以復加,實際上是堅持資產階級自由發展以犧牲無產階級自由發展為條件的合理性,是堅持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對無產階級的個人自由的等差,在形式的平等制下建設實際的等級制。“原來的貨幣所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其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3]資本主義法治個人自由的目的是虛偽的個人自由,社會主義聯合自由的目的是真正的個人自由。借社會自由之名壓制個人自由不是社會主義,個人自由為社會自由的必要犧牲歸根到底是為了真正的個人自由。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目的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答案”[4]。
自由、平等是現代法治的倫理價值基礎,這是資本主義法治、社會主義法治的共同點。二者的根本區別則在于個人自由、聯合自由的不同。這導致二者的公正觀念也有著重大不同。資本主義公正滿足于個人平等,根本目的是保障資本者藐視無產者的地位,就像巨人對小矮人說“一對一最公正”。社會主義公正強調聯合平等,每個人的抽象平等是不夠的,這種抽象平等必須是一切人具體平等的條件,不允許利用抽象平等制造事實上的不平等。不能把資本主義公正與社會主義公正的區別簡單化為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區別,二者都承認形式正義,也有共同承認的實質正義(如弱勢群體保護),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以形式正義為原則,后者承認形式正義以不造成實質不正義為條件。
二、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善德相互支撐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主要靠德治,但德治、法治必須相互支撐。善德是法治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良法之治的底線。法律如果不能支撐善德,就是惡法,惡法之治不可能是任何法治。法律是道德的規范參照,道德不違反法律,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空間。善德應戰勝惡法,法律應戰勝惡德。善德不能戰勝惡法,就不會生成法治;法律不能戰勝惡德,潛規則就會取代法律,也不會生成法治。
愛國善德,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居于決定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地位。時至今日,即使我們的國家已經比較強大,仍面臨著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生死考驗。沒有強大的愛國信念支撐,沒有黨中央和人民的堅決斗爭,共和國早就被和平演變掉了。而從正面來講,愛國是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而奮斗,就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愛國集中體現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亦即敬業上。發展是硬道理,壯大自己、戰勝敵人的基礎都靠發展。我們的發展已經引起國外敵對勢力的恐慌。和平演變已經由顛覆人民政權升級為顛覆人民政權與破壞我國發展并重,和平演變的手段也越來越具有火藥味,軍事演變已經成為一個選項。敵人越是恐懼我們發展,我們就越是要發展。敬業就是發展,敬業就是愛國。
誠信、友善是基本的交往善德。“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寧。”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道德問題是誠信缺失,最大的誠信缺失是貪污腐敗。誠信缺失所引起的最大問題是潛規則盛行,邪惡規則對正義規則構成巨大挑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明確對潛規則宣戰。誠信是友善的前提,友善是誠信的基礎。誠信缺少所引起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情冷漠。人情冷漠已經超越對他人漠不關心的基礎層面,利用他人友善為惡的現象越來越猖獗,引起大家高度關注的英雄流血又流淚、“攙扶訛詐”等都是其表現,大有摧毀人心之勢。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用法律手段揚善懲惡。不僅要在各種各類法律中貫徹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還要進行專門的立法。比如在愛國方面,要制定《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等防御性法律,德治、法治固然有各擅勝場的領域,也有諸多交叉領域,應特別完善德治、法治交叉領域的立法、執法、司法。
三、社會主義法治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就實質而言,指誰之民主;就形式而言,指什么樣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不管是就實質而言還是就形式而言,都有原則區別。就實質而言,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民主,不允許任何利益集團政治化;資本主義民主是資本民主,以利益集團的政治化為基礎。人民民主的實現路徑是黨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表現為人民代表大會民主;資本民主的實現路徑是政黨競選,表現為議會民主。就形式而言,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立法、行政、司法相對獨立;資本主義民主直接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在表決規則上,社會主義民主除了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多數決原則,還采取民主集中制,資本主義民主主要采取多數決原則。人民民主不是不講利益,而是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是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資本民主首先要講的則是政黨所代表的資本的利益的最大化,實質上是不同的資本輪流坐莊,并非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這就決定了我們社會主義政黨政治與資本主義政黨政治的根本區別。我們堅持黨性政治,共產黨既是我們的領導黨,又是我們的執政黨,黨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沒有自身的利益。資本主義堅持黨派政治,不同的黨派是不同的利益集團的代表,因此只有執政黨,沒有領導黨。黨性政治是人民民主的要求,黨派政治是資本民主的要求。資本主義法治是資本主義黨派政黨政治和資本民主的規范載體,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黨性政黨政治和人民民主的規范載體。
富強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鴉片戰爭以來,落后的中國受到列強的殘酷蹂躪,遍體鱗傷,毫無尊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仍然受到一些強國的威脅和訛詐,中國人民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終于發展起來了。但中國的發展引起某些強國的忌妒,受到它們方方面面、千方百計地阻撓。中國只有進一步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贏得世界的徹底尊重。
和諧,融合了中國的社會理想傳統和西方的社會理想傳統。中、西都強調美德和正義,中國傳統更強調德行和諧,西方傳統更強調分配和諧,或者說,中國傳統的規范性文化,更強調“靈”,西方傳統的規范性文化,更強調“肉”。社會主義規范文化,既繼承以上兩大傳統,又超越之,強調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協調統一,這就是規范價值上的和諧。而規范價值上的和諧,正是社會全面和諧的規則保障。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姿態。中國之所以能夠和平崛起,是因為我們采取的是融入現有規則、改變現有規則的基本路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路徑,社會主義法治則是政治路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融入已經、正在、還要改變世界,社會主義法治的融入也必將改變世界。和平崛起要求我們既是高超的既有規則遵守者,又是高超的既有規則變革者,因此,社會主義法治有著無比特殊的意義。在冷戰時期,兩大陣營都無限求異,將對方妖魔化,采取的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路徑。蘇聯解體后,我國于1992年啟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其說在國內更迫切,不如說在國際上更迫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主動出擊,開創了經濟上融入現有規則、改變現有規則的成功路徑。社會主義法治改革也承擔著這樣的偉大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有著更為清醒的認識,只有抓住共同點才能有效融入,只有抓住不同點才能有效防衛,既融入又防衛才能有效變革。就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而言,其共同點和不同點都體現在自由、平等、民主上。這三大價值既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核心,二者之異同分別支撐著資本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法治。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在價值基礎上下大功夫。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2,(22):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7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Fan
(CollegeofLaw,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01)
〔責任編輯:張毫李彬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模式與培育路徑研究”(13BKS098);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傳統價值觀的繼承與發展研究”(2014DMK03);重慶市教委重點項目“高校思政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模式與培育路徑探索”(SZKZY2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