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民生科技理論發展與現實進路探析
孔凡瑜,周柏春
(牡丹江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2)
[摘要]近年來民生科技理論研究在我國逐漸興起,但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其研究人員相對有限,理論供給的深刻性、系統性和豐富性嚴重不足,這也限制和制約了其對實踐指導作用的發揮。可以說,民生與科技聯系在一起不是理論上的隨意搭接,而是實踐發展的迫切要求,表現為一定的時代性,顯現為一定的工具性,體現為一定的民生性。當前,強化民生科技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就民生科技的概念而言,主要體現在概念論和特征論兩個層面。就發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性而言,主要體現在戰略要義和協同要義兩個層面。就實踐進路來看,應主要從注重民生科技立法和政策的價值導向性、注重民生科技政策體系建設和注重民生科技生態營造等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民生;民生科技;發展民生科技
[中圖分類號]G3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2-0000-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echnology theor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rising gradually, but as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the number of research staff is relatively limited, so a serious shortage of profoundity, systematicness and richness is obvious, and it also limits and restricted its guiding role in practice. We can say that the linking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echnology is not random theoretically, but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practical development, presenting a degree of contemporaneity, instrumentali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ness. At present,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to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levels: conceptualism and characteristics. As to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levels: the strategic sense and collaborative essence. As to the practical access,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legislation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olic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policy system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reation of technical ec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收稿日期]2015-09-01
[作者簡介]彭新林(1983-),男,湖南湘鄉人,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從事刑法學研究。
近年來,民生科技理論問題研究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但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精細度與實踐的發展還不相適應,理論供給的缺位問題已然成為掣肘民生科技實踐發展的重要癥結。毫無疑問,強化民生科技理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民生科技理論的概念框定
當前,伴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環境、食品安全、糧食、醫藥衛生、航天科技等諸多領域所呈現的問題不容小覷,科學技術與民生的協同性問題備受關注,有效解決發展過程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統一問題業已成為政府和學界的關注點?;诖?,理論界也開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民生科技的發展必須要有基本的理論范疇和概念界定,從學界對民生科技的基本內涵來看,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1.概念論。羅澤榮、龍佳解(2008)認為,民生科技與民生福祉密切相關,與社會和諧穩定緊密相聯,為此,必須在“思想上和價值選擇上”都要提升對民生科技的關切力度[1]39。郗錚、王明禮(2008)從理論來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產業革命的重要作用,在詮釋了學院科學、產業科學、生活科學概念之后,引出民生科技命題,認為,民生科技就是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就是著眼于民本關切的科技,就是著眼于普通民眾現實需要的科技,就是要“為惠民、富民作出貢獻”的科技[2]。秦遠建、肖志雄(2009)以純粹的科學、社會建制學、科學生活知識學的流變為核心,從動態的角度分析了民生科技的概念,認為,民生科技的發展是歷史積累的結果,是科技問題與現實民生問題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真正結合”表征為一定的時代進步性[3],具體應包括環保的、健康的、安全的、數字的和教育的內容。趙輝(2009)歷史地分析了民生科技演化的過程,認為民生科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的角度上看,就是民生和科技的有機結合。而就廣義而言,很難給民生科技下一個精準的定義,它應當包含更為廣泛的內容,民生科技也可以寬泛地理解,它涉及人類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方方面面,具體而言,包括農業發展領域、人口發展領域、教育醫療領域、信息通訊科技、生活便民科技、休閑娛樂科技等[4]42。
2.特征論。民生科技是人類社會科技成果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是科技走向深入、微觀和精細的結果。就民生科技的生成邏輯來看,無論是民生科技的勃興還是其發展的最終目的都與不斷增長的民眾需要密不可分,民生科技的基本立足點是民眾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升。趙輝(2010)認為,民眾的需求和科技的發展是“辯證結合運動”,民生科技具有“基礎性、動態性、普惠性、生態性、人文性”等五個特征[5]。蘇玉娟、郭智淵(2010)把民生科技看作是由“民”“生”和科技有機組合起來的統一體,主要具有“社會性、科技性、多元性、階段性、融合性和革命性”等幾個方面的特征。結合工具效應性和工具支撐性,籠統地把民生科技看作是科學技術的重要構成因子,也就是說,民生科技的發展固然要追求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邏輯和規律,應具有“客觀性、實踐性、理論系統性等特征”,所謂的客觀性就是“反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能夠經得起客觀事實的檢驗”;所謂的實踐性就是“民生科技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應經得起實踐的考驗,也就是應具有現實可能性”;所謂的理論系統性就是“民生科技作為科學活動,不是一般的技藝或民間的雜藝,而是一個理論體系”;當然,就民生科技的客觀性、實踐性和理論系統性而言,三者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6]。
二、發展民生科技理論的必要性
1.發展民生科技的戰略要義。賈品榮(2009)分析了民生科技的重要性,認為無論是之于深層次的考量還是具體的社會維度、經濟維度、長遠維度和價值目標來看,民生科技的發展都是促進發展成果共享、推動社會轉型、化解社會風險和推動經濟建設的助動力[7]。周元、王海燕(2011)認為民生科技發展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能夠解決人與自然和諧面臨的問題、人與人和諧面臨的問題、人與社會和諧面臨的問題,解決我國與外部環境和諧面臨的問題[8]。
2.發展民生科技的協同要義。經濟與社會、科技與民生共同構成了人賴以生產、生活的環境基礎,但這些基本要素應體現一定的有機性、整體性和協同性。蘇玉娟、郭智淵(2010)主要從我國民生科技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建設需求、政治建設需求、文化建設需求、社會建設需求、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等幾個方面開展了研究(見下頁表1),并結合需求領域闡明了相關的具體內容和工作重點,為民生科技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論支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近代以來,世界上大致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規律性機理”,而面向未來的第六次科技革命應包含更多的內容,其中民生科技是非常重要的領域,對于民生科技而言,無論是對于人類具體的生活細節,還是對人類生活方式和價值的選擇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走向[9]??追茶さ?2012)從多維協調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不僅要著眼于科學技術在經濟領域的貢獻,更要發揮科學技術在糾治民生問題中的作用,這就有必要將民生科技運用在具體民生問題的解決上,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科技與民生的協調”[10]32。
三、發展民生科技的現實進路
(一)注重民生科技立法和政策的價值導向性
1.注重價值引導。秦遠建、肖志雄(2009)認為,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發揮其主動作用,從政策建制和方向引導上下功夫,“推動民生科技的蓬勃發展”[3]18。從法律上明確民生科技發展的基本框架和指向,用法律和制度去指導具體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比較而言,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民生科技發展水平是較高的,這與他們民生科技法律、法規的供給和保障有重要關系(見表2)。

表1.民生科技需求理論 * 資料來源于蘇玉娟、郭智淵:《民生科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8頁。

表2.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民生科技的工作重點與法律法規供給情況
2.關注民眾需求。趙輝(2009)認為,民生科技應以滿足民眾需求為基本著眼點,為此,必須強化細節研究,特別是要關注城鄉之間的具體發展癥結問題,準確定位,根據相關需要明晰應給以推進的重點內容[4]45??追茶さ?2012)認為,中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尤其需要民生科技的支撐,為此在某些程度上,民生科技應重點指向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需求,毫無疑問,“三農”問題是牽涉中國發展的大問題,在民生科技議題的配置上,始終要將農村民生科技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必須認準這個“瓶頸”,分析這個“瓶頸”,在政策引導上下力氣。必須清楚,如果農村的民生科技問題解決不好,中國的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問題就不容易解決[10]32。
(二)注重民生科技政策體系建設
民生科技應包含具體的、真實的、可應用的內容,為此,民生科技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具體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涉農科技。羅澤榮、龍佳解(2008)從民生科技有利于改善農村社會狀況,提升和改善民眾福祉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應把民生科技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去,“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遵循科學原則,明確重點任務,認真組織實施”[1]40。
2.食品和醫藥衛生科技。張俊祥、程家瑜(2009)認為民生實務應著眼于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醫藥衛生三個方面,并提供了關鍵技術和技術路線作以支撐(見圖1)[11]。
圖1. 食品安全、疾病診治、醫藥衛生及其技術路線*資料來源:張俊祥、程家瑜《我國民生科技三大重點關鍵技術和路線圖》,載《創新科技》,2009年第3期第23-25頁。

3.公共安全科技。李孔燕、李笑春(2013)認為民生科技就是要實現科技惠民,具體的就是優先支持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發展,能夠有效實現“食品安全檢測預警、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重大生產事故預防、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等”[12]。
(三)注重民生科技生態的營造
1.提升認同度,凝塑良好的民生科技氛圍。全民的民生科技素質和素養對民生科技的認同情況有重要影響,也直接決定著科技進入民生的深度和廣度,王明禮、王艷雪(2010)認為,民生科技培訓是提高民眾民生科技素養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強化民眾的民生科技意識,將民生科技意識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之中,通過細微和長期的積累與改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科技素質,才能真正做到改革開放成果全民共享”[13]。
2.提升保障力。所謂的保障力主要來自于組織保障力、人才保障力、財力保障力三個方面。所謂的組織保障力,就是強化民生科技的組織保障,具體而言就是在城鎮化過程中,要統籌城鄉發展,“要加強領導,為農村民生科技行動提供組織保障,以便加強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1]40。所謂的人才保障力就是為民生科技的發展輸送人才和供給人才。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提升民生科技人才的保障力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就地區而言,民生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要注重自我培育和外部引進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要關注地區產業發展和屬地企業的現實需要,真正把適宜的人才培養好、引進好和使用好[14]。所謂的財力保障力就是為民生科技的發展提供充沛的資金支持。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雄厚的財力保障,民生科技也不例外,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科技投入是新興產業誕生的必要條件”[15]。
3.提升組織創新力。組織創新力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命題,同時也是民生科技的重要支點,創新是組織存續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組織獲得重要動力的內在根源,沒有創新或者準確地說沒有更好的創新組織,就會困難重重。在對待民生科技問題上,組織創新應主要注重從民生科技研發體系、搭建民生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創新民生科技的經費管理模式等三個方面入手。[16]
通觀以上理論研究可以看出,民生科技理論是把民生科技是什么、做什么等基本問題詮釋清楚,以更好地指導民生科技實踐。但理論必須依賴于、依托于具體的實踐形式,把理論轉化成強大的實踐動力,進而通過實踐的發展與升華,出現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工藝、新的流程,通過這系列內容的升級、改進和改造,保障對具體民生問題的解決。在此基礎上,科技服務于民生,民生與科技進而形成貫通。為此,在未來的理論研究中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既要注重學理解析,也要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二是要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民生科技是民生問題和科技問題雙維協和的統一體,一方面需要個案性的探討和研究,同時也應注重宏觀性和統籌性,系統性和整體的研究。三是創新研究方式,更新研究內容。當前的民生科技研究大多處在基礎理論研究層面,研究方法較為單調,研究內容不充分,理論的解釋力和推進力嚴重不足,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限。四是注重吸收國際經驗。民生科技的發展不能閉門造車,應廣泛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去粗取精,為我所用,與此同時,要處理好國際化與民族化關系,要處理好吸納、融通與創新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羅澤榮,龍佳解.高度重視民生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撐作用[J].科技與經濟,2008,(6).
[2]郗錚,王明禮.重視民生科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10.
[3]秦遠建,肖志雄.民生科技的內涵及發展模式研究[J].科學與管理,2009,(5).
[4]趙輝.民生科技發展探析[J].學習與探索,2009,(6).
[5]趙輝.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民生科技探析[D].東北大學,2010:21-22.
[6]蘇玉娟,郭智淵.民生科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4-88.
[7]賈品榮.民生科技的戰略要義與政策著力點[J].科技智囊,2009,(6):78-83.
[8]周元,王海燕.民生科技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32-139.
[9]蘇玉娟.民生科技與第六次科技革命[J].理論探索,2013,(1):18.
[10]孔凡瑜,等.中國民生科技發展: 必要、挑戰與應對[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11]張俊祥,程家瑜.我國民生科技三大重點關鍵技術和路線圖[J].創新科技,2009,(3):23-25.
[12]李孔燕,李笑春.我國社會發展領域的民生科技戰略及管理創新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8):33-36.
[13]王明禮,王艷雪.民生科技的價值取向與實現途徑[J].科學學研究,2010,(10):1444.
[14]劉錚,孫健.我國各地區科技人才開發環境的影響因素[J].廣東社會科學,2013,(3):35.
[15]陳皓,鄭垂勇.論政府科技投入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協整性[J].探索,2012,(2):217.
[16]蘇玉娟.科學技術分類視域下民生科技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0):23.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Recent Years
KONG-Fanyu, ZHOU-Baichun
(MarxismCollege,MudanjiangTeachersCollege,Mudanjiang157012)
Key words: livelihood;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責任編輯:崔家善黃琦〕

依法治國研究

[基金項目]2013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課題“中國特色前科消滅制度構建研究”(13SFB3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