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倩
據統計,英語語言中同義詞、近義詞的數量約占總詞匯量的60%以上,他們在詞形、詞義、結構或用法搭配等方面的相同或者相近構成了龐大的英語詞匯體系。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為同義詞差異性特征的分析和學習帶來了新的方法。其真實豐富、易于檢索分析等優勢彌補了過去同義詞辨析因語言材料不夠充分而多依賴主觀內省的不足,使同義詞辨析從傳統的直覺經驗方法轉向基于統計的方法(李娜、陳德生 2009)。在量化分析基礎上,再對語言現象作定性分析,有利于推動詞語辨析教學朝著更理性、更科學、更有說服力的方向發展。因此,本文擬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英語本族語學習者與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同義詞使用情況,并嘗試為英語同義詞的教學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
本文選取abundant和plentiful(豐富的)這兩個程度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即節點,研究這對詞在本族語語料庫中的不同語域詞頻和搭配等使用特征。本研究擬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一是abundant和plentiful在不同語域的詞頻和搭配方面的情況;二是中國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對abundant和plentiful的使用存在哪些差異。
本研究采用英語國家語料庫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和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BNC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權威性和代表性,語料包括9000萬詞的書面語文本和1 000萬詞的口語文本(程曉堂、裘晶 2007)。CLEC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廣東外國語大學于2003年聯合研制,語料約100萬詞,來自五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者的英語作文。本研究主要借助計算機和AntConc3.4.3w軟件統計進行分析。
同義詞在不同語域中不同的分布特征能顯示其內在意義的差異,語域(register)即指語言隨著使用場合或環境不同而區分的語言變體(韓亞華2014)。BNC語料庫檢索頁面有口語、小說、雜志、報紙、非學術、學術這六個主要語域,筆者根據檢索結果得到以下數據(見圖1):

圖1:abundant和plentiful在BNC的語域分布頻數
從圖1可知,雖然abundant和plentiful都在口語語域中出現頻率最低,但這兩詞出現頻率最高的語域不同:abundant在學術語域中出現頻率最高,plentiful則在非學術語域中出現頻率最高。abundant和plentiful出現頻數差距最大的是學術語域(216/75),abundant出現的頻數幾乎是 plentiful出現頻數的3倍。英語學習者領會同義詞在不同的語域中的使用頻率有助于其實現對同義詞的使用從感性認識轉向理性認識。
筆者借助AntConc3.4.3w軟件統計的結果為:abundant在CLEC的使用頻數為20頻次(見表1),而 plentiful僅有 5 次。

表1:abundant和plentiful在CLEC的頻數
為分析abundant和plentiful的搭配情況,筆者從CLEC的ST3和ST6語料庫選取了部分語料。下述例句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把abundant和plentiful作為表語使用,這與英語本族語學習者在使用上存在差異。更甚,代表英語專業3~4年級學習者的ST6語料庫中,出現了plentiful的搭配不當的句子(見例3),{cc4}表示形容詞與名詞搭配不當,即plentiful修飾life的不當。根據abundant和plentiful在BNC語料庫的搭配分析,life與abundant搭配更適合。
例 1:Water in the world is abundant and that it can’t be used out[vp2,s-].
例 2:Water in[pp2,-2]the earth will be plentiful for ever.
例 3:life become more and more plentiful[cc4,s-]and colorful.
經過對比分析,筆者發現plentiful和abundant在CLEC中出現的頻率遠小于在BNC中出現的頻率,這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很少使用這兩個同義詞。筆者試圖找出中國學習者是否用其他詞匯來代替abundant和plentiful,發現中國學習者使用rich(豐富的)的頻數高達263次。可見,中國學生由于掌握rich這個常用詞,從而減少對abundant和plentiful這兩個同義詞的使用。這種常見的同義詞使用問題,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學習者在詞匯知識深度拓展方面的不足(張白 2007)。
中國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在plentiful和abundant搭配方面也存在差別。由上述例句分析可知,中國英語學習者把abundant和plentiful作為表語使用,而英語本族語學習者在使用上更傾向于作定語使用。英語學習者習得詞匯的正確用法有助于其實現對詞匯使用從感性認識轉向理性認識。
既然詞匯在英語二語習得中占重要地位且中國英語學習者又常超用、誤用同義詞,那么教師有必要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詞匯質量。
首先,英語教師應認識到語言輸入的重要性,Krashen(1982)曾強調“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教師應讓學習者多接觸來自于語料庫真實的語言,通過接觸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在語境中體會同義詞正確地道的用法。
其次,英語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同義詞的搭配、語域和詞頻等方面。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就通過搭配和語域等來區分同義詞,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就會注意以及避免誤用產生。
最后,英語教師可引入“詞塊”學習法。濮建忠(2003)指出,學習者在使用英語常用詞時,在類聯接和搭配上所表現的與本族語者質和量上的區別反映的正是他們所使用的詞塊在質和量上的區別。可見“詞塊”習得是同義詞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