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昱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廣西南寧 530021)
城邦利益、財富增長與有限政府——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西方思想史略論
陸昱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廣西南寧530021)
[關鍵詞]政治與經濟關系;城邦;分工;權力;財富;政府
[摘要]政治與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兩大基本領域,是社會歷史的一種客觀存在。倫理道德奠定了古希臘政治與經濟的基本特征,法制為古代羅馬政治與經濟提供了保障。進入中世紀,再到歐洲近代時期,政治與經濟之間關系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或要擴大國家政權的影響,對經濟發展進行廣泛干預;或夸大經濟自由的作用,認為政府只是守夜人。西方思想家們關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論述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我們今天處理好政治與經濟關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啟發和實踐指導意義。
政治與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兩大基本領域,是社會歷史的一種客觀存在,從古代希臘時期開始,經過中世紀,再到西方近代時期,西方眾多思想家們對政治與經濟關系進行了不斷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點和學術流派。西方思想史中關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論述雖然各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都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對我們今天處理好政治與經濟關系仍具有一定的理論啟發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城邦、分工與法律契約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在氏族社會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古代希臘城邦中的居民過著共同生活,個人離開城邦難以生存,城邦對于集體和個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代希臘思想家以城邦的運作為中心展開理論研究和思想探討,逐漸形成了城邦學說。城邦學說關注城邦的治理,圍繞著正義、善、分工等概念研究了城邦管理、城邦財政、財產所有制等城邦的政治與經濟問題?!叭绻船F代較精確的概念來看,希臘人城邦學說不僅是政治學,而且又是倫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盵1](p33)
在古代希臘城邦學說中,倫理是貫穿于其中的精神內核,奠定了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走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古代希臘思想家大多以高尚的德性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是因為伯羅奔尼撒戰爭后,古代希臘社會道德普遍墮落,道德風氣的好壞決定著城邦政治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蘇格拉底提倡過有道德的生活,認為道德是城邦政治與經濟活動的基礎,甚至為了維護神圣的城邦倫理,毅然選擇死亡。
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也重視道德在城邦治理中的作用,在《理想國》中,他提出要按與人類理性一致的正義原則來消除貧富對立、緩解社會矛盾。對于正義的具體內涵,柏拉圖認為,正義應體現于秩序之中,這種秩序體現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2](p154)。換言之,城邦中的個體要按上天賦予自己的品質,遵照分工,各盡其職。用柏拉圖的話說,“正確的分工乃是正義的影子?!盵3](p172)在這里,柏拉圖運用正義原則把倫理、分工與城邦利益巧妙地融為一體,指出社會分工是城邦產生的原因和動力,也是理想國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突出特征。城邦的出現是對人的需要的反應,具體來說,每個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但人們天生卻只具有某種才能,因此人人不能自我滿足,而必須互助,相互交換勞務,于是大量的人便聚集在一起,結成團體,這些團體聯合起來便成為國家。
柏拉圖還闡述了城邦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提出城邦要管理諸如財產所有、家庭構成、人口繁衍、成員教育等經濟和政治等各個方面的事宜。柏拉圖認為私人擁有財產會妨礙公共精神的形成,私有制與理想國家水火不容。他主張在統治者和保衛者兩個階層中不應有任何私有的東西,甚至認為妻子、兒女、家庭等都應是共有的?!耙驗樗麄円磺泄?,一身之外別無長物,這使他們之間不會發生糾紛。因為人們之間的糾紛,都是由于財產、兒女與親屬的私有造成的。”[4](p201)柏拉圖看到所有制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提出用公有制來糾正私有制的缺陷,這可以說是所有制理論的最初雛形。柏拉圖還主張城邦國家要承擔撫養和教育兒童等公共職能。
柏拉圖具體考察了希臘城邦政體的演變,指出了政治體制變遷的規律和變革的動力,認為“從寡頭政治到民主,從民主發展到(一個人心所向的領袖的)僭主政治,這一切發展過程的根源是變動,是經濟變動”[5](p91)。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發現并提出經濟對政治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家。
作為柏拉圖的同門,色諾芬在著作《雅典的收入》中探討了城邦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他建議對僑居雅典的外邦人的利益給予照顧,以吸引更多的人來雅典。這樣不僅可以增進雅典城邦的收入,給城邦國家帶來財富,還可以使外邦人更甘心情愿地處于雅典的統治之下。[6](p14)色諾芬還從使用價值角度考察城邦的分工,認為分工會使產品更具效用。馬克思對此進行高度評價,認為色諾芬已經敏銳地觀察到分工的程度依賴于市場規模的大小。
亞里士多德主要是從國家與家庭關系角度談國家經濟管理職能,他指出,“家務管理由一個君主式的家長掌握,各家家長以君臣形式統率其附從的家屬;至于政治家所掌握的則為平等的自由人之間所付托的權威。”[7](p19)亞里士多德認為,國家是家庭的聯合,家庭財產的運用雖然屬于家務管理,但個人獲取財產的途徑和額度則需要城邦國家的監管。
對于如何處理管理國家與聚斂財富這個“平等的公正”關系,亞里士多德認為,要以“城邦整個利益以及全體公民的共同善業為依據”[8](p153)。他反對以經商的方式無限度地斂財,“在交易中損害他人的財富以牟取自己的利益,這不合自然而是應該受到指責的?!盵9](p31)亞里士多德用“人天生要過城邦生活”、“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來說明國家高于個人、個人應服從城邦的道理。同時國家應致力于實現作為“人間的至善”的“公共利益”,使城邦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得到適量的財產。
亞里士多德沒有獨立的經濟學著作,關于政治和經濟關系的許多精辟觀點體現在他的城邦政治與倫理的論述之中。正如熊彼特所言,“他主要的工作以及他主要的興趣,就社會現象而言,都在我們稱之為經濟社會學或者毋寧說是政治社會學的領域之內,而他將經濟社會學與技術意義上的經濟學都隸屬于政治社會學之下?!盵10](p93)
對于古代希臘時期政治與經濟關系,美國學者諾思很有見地地指出,“希臘的民主政體不可與希臘的奴隸制(或斯巴達的希洛制)分割,因為使公民享有直接民主的政治經濟組織結構,需要奴隸勞動力或希洛人來完成基本經濟職能,以便公民解脫出來得以參與政治、司法和軍事活動。”[11](p119)
從公元前264年開始,古代羅馬經過長期戰爭,征服了古代希臘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成為顯赫一時的奴隸制帝國。古代羅馬是靠武力侵略發展起來的國家,統治階級力圖用法律和政治來證明羅馬帝國的政治合法性,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古代羅馬在政治和經濟關系的研究上更突出國家法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比如,統治者制定法律時把人分為自由民和奴隸,把奴隸劃為屬于奴隸主的私人物品,規定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古代羅馬研究了商品生產者之間諸如買賣、借貸、債務等各種關系,強調法律契約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為債權者有役使債務者的權利。
隨著帝國的逐漸衰落,大加圖、瓦羅、科盧梅拉等古代羅馬思想家們逐漸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認為農業是古代羅馬最重要的產業,規勸奴隸主要親自管理自己的農莊。瓦羅在《論農業》中系統地研究了農業技術及農業經營管理等問題,他從奴隸主的利益出發,認為依照國家法律對奴隸進行管理,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瓦羅在這里涉及到了政治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認為效益好壞是檢驗政治統治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標準。
二、權力、貨幣與國家干預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由于內部混亂和蠻族入侵歸于滅亡,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時期歐洲政治與經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封建制莊園式自然經濟。由于神權在中世紀歐洲擁有絕對影響力,神權在政治上的不斷強化逐漸導致神權統治與社會生產之間不斷發生沖突。
托馬斯·阿奎那試圖調停神學教條和經濟生活現實之間的矛盾。在政治上阿奎那相信神學,主張君權神授,教權高于王權。在經濟上阿奎那反對追逐金銀財富,認為自然經濟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對于所有權制度,阿奎那反對公有制,推崇私有制。他認為,私有財產之所以需要,首先是因為每個人對獲取他自己獨得的東西,要比獲取許多人或一切人們共有的東西更關心些。人們關心自己的經濟利益有利于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這樣經濟事務也就符合社會正義的要求。[12](p21)托馬斯·阿奎那還探過國家在形成公平價格時的作用,這似乎接近后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由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經濟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困窘。此時,一些思想家開始關注國家學說,強調國家在保衛個人財產權利、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的作用,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面對人性墮落、國家分裂、經濟蕭條的意大利,馬基亞維利拋棄了中世紀經院哲學,不再從《圣經》和上帝出發,而是從人性出發,認為國家統一、社會安寧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強有力的君主專制制度。
與古代希臘思想家們主張以“德”為手段,以“善”為目的不同,馬基雅維利主張只要能強化國家權力,君主的行為就可以不受道德的約束。不過馬基雅維利也認識到,財產是國家的基礎,國家必須維護和保障人們的財產和安全,這體現了限制國家的思想。雖然馬基亞維利的出發點還是維持和強化君主和國家權力,但是這種思想后來發展成為天賦人權說和社會契約論,國家被認為是實現和保護人的天賦權利的力量。作為中世紀晚期意大利杰出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力圖揭示社會政治現象的規律性,發現一種國家形式代替另一種國家形式的原因,研究最好的管理形式問題、統治者的權力同人民的關系問題,教會對社會政治組織的影響問題?!盵13](p135-136)
對于中世紀時期政治與經濟關系,馬克思進行了透徹的分析,“中世紀存在過農奴、封建莊園、手工業行會、學者協會等等;就是說,在中世紀,財產、商業、社會團體和人都是政治的;國家的物質內容是由國家的形式設定的。每個私人領域都具有政治性質,或者都是政治領域;換句話說,政治也就是私人領域的性質。在中世紀,政治制度是私有財產的制度,但這只是因為私有財產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在中世紀,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生活是同一的。”[14](p42)因此,“中世紀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會的等級和政治意義上的等級是同一的,因為市民社會就是政治社會,因為市民社會的有機原則就是國家的原則?!盵15](p90)馬克思認為,在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社會中,政治權力對經濟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及,無孔不入,從而使政治國家與私人領域的市民社會融為一體,市民社會淹沒于政治國家之中。
15世紀末,西歐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瓦解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成長。商業資本促進了各國國內統一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西歐一些國家運用國家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重商主義是西歐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交替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理論,它首次系統涉及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增加財富,國家的任務是為財富的增加提供保障。
重商主義沒有把生產當作財富的源泉,而是把商業當作增加財富的主要途徑。重商主義把促進貿易的發展看成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任務,認為國家必須設法增加自己的財富。重商主義主張,只有金銀貨幣才是真正的財富,金銀多寡才是一國是否富強的標準。為了獲得金銀貨幣,必須發展順差貿易,國家就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利用立法和行政手段,獎勵出口,限制進口。
然而,重商主義把貨幣等同于真實財富,把貿易順差等同于收入超過消費的年差額,把高水平的貨幣積累與供給等同于經濟繁榮,把貿易順差與金銀等貴金屬的流入作為國家唯一的經濟目標,這必然導致經濟結構的畸形和國家政治系統的紊亂。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通過實行柯爾培爾的重商主義政策,工商業獲得了發展,但居支配地位的封建農業仍很落后,農民飽受剝削,處境艱難。在政治上,路易十四的封建專制發展到了頂峰,用“君權神授”來為王權至上制造理論依據。最終,重商主義加劇了農業的衰落,阻礙了工商業發展,整個國家政治極其僵化,經濟發展也限于停滯狀態。
三、財富、自由與有限政府
以《經濟表》一書聞名的法國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奈等人總結了重商主義政策把國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領域的教訓,提出生產領域是國家富強的根本途徑,農業是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重要基礎。魁奈創立的重農學派以自然秩序為最高信條,認為發展經濟也要遵循自然秩序,主張取消一切國家干預,對個人的和國家間的經濟活動實行放任政策。
重農學派反對國家干預的思想在亞當·斯密那里得到進一步闡釋,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被當作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經典,全書大部分內容是批判重商主義,反對國家干預主義。斯密以人性論作為經濟學的基礎,認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產業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16](p27)。
斯密認為促進國民財富增長,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的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盵17](p252)斯密認為不恰當的政府干預和管制“幾乎毫無例外地必定是無用的或有害的”[18](p28)。
對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斯密認為,“由于每個個人都努力把他的資本盡可能用來支持國內產業,都努力管理國內產業,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增大起來?!盵19](p27)也就是說個體之間相互受益的分散化的交換活動會自動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個人利己行動的極大化會自動地實現整個社會的利益。只要每個人都努力擴大自己的個人收入,社會財富就會隨之增加。
斯密通過“看不見的手”這一形象的比喻說明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在人們行事時,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其結果卻比任何機構或個人刻意追求公共利益時要好。在斯密看來,國家干預越少,自由競爭越充分,價值規律越起作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越能一致。斯密“實際上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前提:追求自己利益的人們不違反正義律?!盵20](p11)
當然,斯密并不是完全否認政府的作用,并不是主張無政府主義,他只是反對政府對經濟活動作不必要干預。斯密認為,自由競爭狀態下的政府職能包括:“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和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其建筑與維持絕對不是為著任何個人或任何少數人的利益),這種事業與設施,在由大社會經營時,其利潤常能補償所費而有余,但若由個人或少數人經營,就決不能補償所費?!盵21](p252-253)
基于經濟自由主義和反對國家強力干預的理念,斯密設想了他理想中社會的景象,“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勞動者,除自身所需耍的以外,還有大量產物可以出賣;同時,因為一切其他勞動者的處境相同,各個人都能以自身生產的大量產物,換得其他勞動者生產的大量產物,換言之,都能換得其他勞動者大量產物的價格。別人所需的物品,他能與以充分供給;他自身所需的,別人亦能與以充分供給。于是,社會各階級普遍富裕。”[22](p11)
斯密關于經濟自由與國家干預的理論無疑為當時資產階級限制王權、追求財富提供了理論佐證。不過,斯密并沒有認識到自己關注和研究的是政治與經濟領域的問題,在封建王權與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時代,政治與經濟更是不可避免地糾結在一起的。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對此有過獨到分析,“英國經濟在十八世紀后期及十九世紀初明顯地政治化,從斯密等古典學者的分析中,既產生了對經濟過程的實證理解,也產生了對于特定制度的哲學觀點。關于自由放任主義的規范觀點,與對于在特定的約束結構(主要特點是最低限度的、保護性的或守夜人的政府)的相互作用的實證分析,這二者是(也許是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盵23](p335)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導致地主、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利益矛盾的日益激化。大衛·李嘉圖在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通過對工資、利潤和地租的研究,天才般地預測:資本主義將導致地主、資本家和工人三大階級的對立。李嘉圖把制度問題納入經濟學研視野,他比斯密更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研究的是政治與經濟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下層人民遭受的苦難引起廣泛關注,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對他們深表同情,他主張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改良,產品分配要照顧社會弱勢群體利益。但穆勒堅持認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不能顛覆,因此被馬克思稱為“毫無生氣的混合主義”[24](p17)的最著名代表。穆勒也是經濟自由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他認為,“一般說來,生活中的事務最好是由那些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自由去做,無論是法令,還是政府官員都不應對其加以控制和干預……即便政府能夠最全面地掌握個人在某一時期內積累的有關某一職業的全部知識(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個人也要比政府對結果具有更強烈得多、更直接得多的利益關系,因而如果聽憑他們選擇,而不加以控制的話,則手段更有可能得到改進和完善?!盵25](p542)
當然,穆勒也不贊成完全的自由放任,不贊成過分限制政府職能,提出政府可以對私人經濟行為進行適當政治干預。他說,“必要的政府職能要比大多數人最初想象的多得多,不能像人們一般談論這一問題那樣,用很明確的分界線來劃定其范圍。”[26](p367)在穆勒眼里,政府要做那些能夠促進所有人的整體利益而對私人無利可圖的事情,比如征稅、鑄幣、建立統一的度量衡、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弱者、提供公共產品等。
四、西方思想史有關政治與經濟關系論述的當代啟示
倫理道德奠定了古希臘政治與經濟的基本特征,法制為古代羅馬政治實踐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進入中世紀,再到歐洲近代時期,政治與經濟之間關系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蛞獢U大國家政權的影響,對經濟發展進行廣泛干預;或夸大經濟自由的作用,認為政府是守夜人。西方思想家們關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論述對我們今天處理好政治與經濟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示。
倫理道德思想是古希臘城邦學說的內核,奠定了古希臘時期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古希臘社會的社會走向。正因為重視倫理道德因素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古希臘政治生活十分清明,經濟生活高度繁榮,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源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要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德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觀念內核和精神支柱。
如果說倫理是從善的角度指引政治與經濟關系的發展,那么法制則是從惡的角度規范政治與經濟關系互動。經過長期武力爭奪,古代羅馬征服了古代希臘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成為顯赫一時的奴隸制帝國。古代羅馬統治階級深知社會秩序對鞏固政權的意義,力圖用通過法律維護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古代羅馬各種法規的制定和執行,規范了統治階級的治理行為和經濟活動的各種關系,有利于羅馬帝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制是統治階級依據已制定和頒布的法律對社會政治、經濟等行為進行制約和規范而形成的制度體系和活動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載體,是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體現了黨的主張、人民意志和時代特征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要適應政治實踐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與新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從重商主義提倡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重農學派反對國家干預,再到亞當·斯密認為不恰當的政府干預和管制對經濟發展非常有害。對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西方思想家或認為要擴大國家政權的影響,對經濟發展進行廣泛干預,或夸大經濟自由的作用,認為政府只是守夜人,政府和市場的界限一直在動態變化甚至是模糊不清。
明確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與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從實行計劃經濟到“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黨也經歷的艱苦的探索過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行了新的、明確界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盵27]
〔參考文獻〕
[1][美]喬治·霍蘭·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3][4][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10][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參見陳孟熙主編.經濟學說史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7][8][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1][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2][英]埃德蒙·惠特克.經濟思想流派[M].徐宗士,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3][前蘇聯]莫基切夫主編.政治學說史(上)[M].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14][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17][18][19][21][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20][美]保羅·海納.權利·自由·鄉鎮自治——重溫托克維爾,中譯文.自由與社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23]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憲法經濟學,中譯文.市場社會與公共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26][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29.
(責任編輯:周建瑜)
[中圖分類號]D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3-0023-06
[基金項目]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批準號:11CKS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陸昱(1982- ),男,安徽安慶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講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行政管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與經濟關系。
[收稿日期]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