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漢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成都 610072)
人民這個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黨的政治生活的主題;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從來是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但是人民的概念和內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是不一樣的。實踐證明,如果我們不能根據歷史發展階段的變化對人民的概念和內涵作出正確界定,我們就可能犯極大的錯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深入,正確界定人民這個概念的內涵和特點,更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對“人民”這個概念都有過專門的論述。而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適時地對人民這個概念進行了有效界定。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曾經提到過“人民”這個概念。他說:“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1]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所做的報告《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再一次提到了“人民”這個概念。他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接著,他又從人民內部矛盾所包含的內容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人民這個概念。他提出:“在我國現在的條件下,所謂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的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的矛盾,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2]
從以上毛澤東同志對“人民”概念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主要是從三個角度來確定“人民”這個概念的。一是從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出發來分析的,將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包括在人民的范疇內,而將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等不包括在內。二是從人們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這里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主要是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立場和態度)出發來進行的,工人和農民對革命和建設都是支持的,知識分子一般情況下也是支持的,民族資產階級也被包括在人民范疇中。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既具有妥協性,也具有革命性。三是從社會主要矛盾或者歷史發展任務的角度來對人民的內容進行把握的,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范疇不同于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又不同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依據當時社會主要矛盾或者歷史任務的變化來對人民的范疇進行有效界定。
這三種角度實際上也體現出毛澤東人民概念的三種特性:第一是階級性,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人民的主體,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是人民的有益補充,是統一戰線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是政治性,即是從人們的政治態度出發來判斷是否屬于人民范疇,支持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人都屬于人民的范疇;第三是歷史性,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歷史任務,站在歷史前進的方向,積極投入到歷史的大潮中去完成歷史任務的人們屬于人民的范疇。在抗日戰爭時期,支持并且參與抗日的人就屬于人民的范疇,反之則不是。解放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人民范疇與其具體的歷史任務相關聯。
鄧小平同志在毛澤東同志界定的人民概念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時地對人民概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1979年6月15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的講話,對“人民”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指出“這三十年中,我國的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國農民已經是有20多年歷史的集體農民。工農聯盟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基礎上更加鞏固和發展。我國廣大的知識分子,包括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覺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3]而且中國的資本家階級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了。他又對中國的民族宗教狀況,政黨情況,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的情況等做了說明。鄧小平認為,新時期中國的統一戰線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政治聯盟。
鄧小平同志的人民概念具有廣泛性,涉及到兩種政治標準,包含了不同地域范圍。在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主題下,對人民的范疇作了進一步的拓展,既有社會主義的政治標準(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又有愛國主義的政治標準(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既有祖國大陸擁護社會主義的人民群眾,又有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國外擁護祖國統一的人民群眾。這形成了新時期最廣泛的的愛國主義統一戰線,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同志對人民概念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適時地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準確判斷的基礎上,淡化人民的階級屬性,強調人民的社會屬性;不僅把握住人民的政治性,也突出衡量是否屬于人民范疇的經濟標準。鄧小平同志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是中國各項工作的中心內容。在這樣的基本國情之下,鄧小平拓展了人民的政治性,即提出雙屬性標準——社會主義標準和愛國主義標準,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且有利于完成祖國統一。為了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鄧小平主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將中國社會因經濟收入狀況而不斷分化的社會階層也納入到人民的范疇之中,這不僅突出了衡量是否屬于人民范疇的經濟標準,而且也更強調了人民的社會屬性。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任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各項工作的中心內容。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社會階層持續分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階層,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他們主要來源于原有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祖國繁榮富強做出積極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陸學藝先生在他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也指出,當今中國社會有十大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者階層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堅持鄧小平同志關于人民概念的雙屬性標準——社會主義標準和愛國主義標準,認真地把握中國各社會階層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態,更好地協調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外,對于那些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行動上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和法律法規的人,我們也應該將他們視作人民的一分子來對待。然而對于那些反社會主義和破壞國家統一的敵對勢力,那些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刑事犯罪分子,那些企圖顛覆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外部敵對勢力,則應看作敵對分子,必須依法對他們實施專政。
另外在堅持正確的人民觀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弄清“人民”與“公民”兩個概念的區別。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公民”這個詞匯見諸于各類媒體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本來很正常,但是有一些人卻認為應當強化公民概念和公民意識,淡化甚至代替人民概念和人民意識,這就值得商榷了。“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概念,它們既具有一定的聯系,又有區別。公民是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根據該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自然人;人民主要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某一國家的人民是包含在該國公民的范疇內的。公民與人民的區別表現在:(1)公民是法律概念,反映一定的法律關系;人民是政治概念,是政治上標明敵我的概念;(2)公民是個體概念,具有某一國國籍的個體可以稱之為公民;人民是集合概念,對某一個人不能稱他是人民,只能稱他是人民的一員。
公民相對于國家而言,人民相對于政黨而言。作為公民,對應的是之于國家的權利、義務、責任;作為人民,對應的是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黨作為執政黨,不僅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和義務,更要時刻關注和順應人民的愿望和需求,將之作為我們所有工作和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得到人民的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萬古長青。
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基于這樣的現實,我們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經濟成分彼此競爭,共同發展,不僅帶來了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且也實現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協同發展的情況下,各種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已初步形成。基于此,我們應該要科學認識各種社會階層,他們都在為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力量,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從而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現階段努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我們應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協調好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避免貧富懸殊。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5]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樹立正確的公民觀。作為公民,我們擁有和踐行憲法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我們的基本權益是受到憲法和法律保障的,任何人不能踐踏。一旦我們享有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我們應該要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正確把握好新時期的人民觀,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有重要作用。新時期中國人民的階級屬性在不斷淡化,社會屬性在不斷增強,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已初步形成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實際來把握好人民概念。與此同時,新時期,我們應該堅持社會主義標準和愛國主義標準,這雙屬性標準已大大拓寬我國人民概念的外延。基于此,我們來正確把握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內部矛盾是指在人民范圍內所發生的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對抗性矛盾。隨著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利益結構日益分化,出現了物質利益多元化趨勢,形成了眾多的利益主體,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日益明朗化。所以處理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問題,關鍵就是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因此理順利益關系,減少和化解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
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我們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為了發展和實現既定目標而采取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只有正確的反映客觀現實,不脫離實際,只有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成功地指導社會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概念在不斷地發展。把握好新時期的人民觀,對黨在制定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時能夠更大范圍地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夠制定出更加符合社會全體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策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人民概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著的。新時期,我們不僅要堅持正確的人民觀,也要堅持正確的公民觀。我們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根據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來把握好新時期的人民觀,我們要充分認識把握好新時期的人民觀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于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意義。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
[2]《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頁。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頁。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