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華
(武漢大學,湖北武漢 430072;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概念的辨正與闡釋
胡藝華
(武漢大學,湖北武漢430072;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內涵
[摘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這一命題內涵的科學界定和準確把握,是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歷史的一個基本前提。界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內涵,首先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行辨正,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混為一談,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等同起來,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割裂起來。就內涵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大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人民大眾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主體由社會精英到人民大眾的逐步擴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概念,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特定的時代意蘊和表現形式,不會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線上,但其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是共同的,這是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演進歷程中的最根本的東西,也是我們分析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歷史的理論前提。那么,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歷史之前,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概念進行辨正,對其內涵作出合理的闡釋。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概念的辨正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為理論界所廣泛關注并深入研究,不同的學者從多個視角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作出了不同回答,可謂眾說紛紜,但至今尚無統一的定論,有的甚至還存在著明顯的誤讀和曲解,亟待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辨正。
(一)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混為一談
長期以來學術界普遍認為,艾思奇是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眾化運動的開創者,因而稱之為“哲學大眾化第一人”。但近年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第一人應是1921年就開始大眾化工作的高語罕”[1],主要是因為“高語罕在20 世紀上半葉撰寫的《白話書信》、《理論與實踐:從辯證法唯物論的立場出發(書信體)》、《青年書信》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三本通俗著作”[2]。這個理由看似很有說服力,實際上卻站不住腳,其中提到的高語罕代表作之一《白話書信》,主要是采用書信體的形式論及政治、婦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社會的不平和政局的黑暗、勞工痛苦和資本剝削,宣傳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主張,從其內容可以看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很顯然,論者是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混為一體,令人費解的是,這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領域里并不是個別現象。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間既有內在聯系又存在明顯差別,一方面,從邏輯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和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集合概念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二者雖有很多共性,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或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具有其內在邏輯和特殊規律;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傳播確實是從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的,但是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逐漸演變、不斷摸索、分階段推進的歷史過程,不同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所呈現的基本形態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題也隨著社會形勢和歷史任務的變化而變化。基于此,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和先導,但絕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全部,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不能把二者混同起來。
(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等同起來
很多研究者之所以把艾思奇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第一人”,也就是因為其代表作《大眾哲學》主要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通俗化雖然是大眾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實現形式,但是可以肯定的說,通俗化不等同于大眾化,這一點,就連艾思奇本人也很清醒,在歷史他幾乎從未把自己所作的哲學通俗化當成哲學的大眾化。1935年曾有學者致信艾思奇,對其在哲學大眾化運動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贊揚,但是艾思奇對此并不完全認同和接受,他聲稱自己所做的只是通俗化而已。毛澤東在充分肯定通俗化的同時,還提出過一個“群眾化”的概念,1963年5月,毛澤東曾指出:“應當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3]。這里所提的“群眾化”已經完全超越了“通俗化”,比照我們今天所講的“大眾化”,在內涵上是基本一致的。毋庸置疑,通俗化和大眾化往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通俗化僅僅是大眾化的一個問題,而且并不是首要問題。如果把這兩個問題完全等同起來,或者把大眾化僅僅歸結為通俗化,那顯然是是不科學的。
(三)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割裂開來
雖然近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已遍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史上眾多重要代表人物,但很少有人專門論述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際貢獻;與此同時,盡管學術界關于李達哲學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地得到拓展,但大多只是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先驅來討論,從總體上看,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研究仍顯得十分滯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和理論的缺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理論根源,我們認為主要在于沒有從根本上理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間的關系。在很多研究者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被作為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學術命題來討論,被當作兩條完全不相交的歷史主線來追溯,這種慣性思維嚴重干擾、束縛甚至誤導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探討。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內涵,但實際上這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共同構成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意曹泳鑫的觀點:“應當說,無論從理論還是歷史事實上看,三個‘化’都是一體的,而且是辯證統一的。”[4]從理論上看,在這“三化”當中,中國化是靈魂、核心和根本,反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具體化、民族化;時代化是基礎和前提,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隨著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變化而與時俱進的歷程;大眾化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武裝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程度。從歷史考察來看,時代化和大眾化都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產生并圍繞著中國化來展開。因此,我們不應該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來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更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蘊含著的大眾化經驗及其方法論的創新。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概念的闡釋
馬克思的關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精神武器”[5]著名論斷,實際上已經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內涵作了最有說服力的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歸根到底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具體化、通俗化,使之為人民大眾所了解、認同、接受、理解、掌握和運用,從而成為人民大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最后在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中轉化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大眾之間的雙向互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為大眾而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化大眾”的統一。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要“為大眾而化”。并非所有的哲學理論都有資格去“化”大眾,真正能夠“化”大眾的必須是已經實現“為大眾而化”的哲學理論。何謂“化”呢?毛澤東指出:“‘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6]。而“大眾”作為一個集合概念,是特指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具有歷史性和國別性。“為大眾而化”,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理論建設,應在三個方面充分體現大眾屬性:一是在根本立場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是要堅定地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把人民大眾當服務對象和實踐主體,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代表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大眾的內在訴求,旗幟鮮明地為人民大眾“鼓與呼”。二是在理論內容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是要關切并回應人民大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重視人民大眾的實踐經驗和群眾智慧,注重從人民大眾的實踐中獲得基本素材和思想養分,使哲學理論在人民大眾的實踐中得到科學檢驗和創新發展。三是在表現形式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去“神秘化”、“經院化”,由抽象邏輯變成生活智慧,從高深理論走向通俗理論,以豐富多樣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案例、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人民大眾的面前,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民大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化大眾”。僅有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不夠的,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7],真正把思想變成現實的,是實踐的主體—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雖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如果不能掌握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大眾,不能被人民大眾運用于指導社會實踐,那么,它就不可能自動轉化成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強調理論本身 “為大眾而化” 的同時,更強調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化大眾”,即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教育、武裝和引領人民大眾,使人民大眾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者和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人民大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化大眾”是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教育,讓人民大眾普遍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做到不反感、不排斥;其次是武裝,讓人民大眾真學、真信、真懂的基礎上,心悅誠服地認同、接受、擁護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為自己的世界觀;再次是引領,讓人民大眾自覺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同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行動指南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更科學、更理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人民大眾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實際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人民大眾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
從推進目的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絕不是盲目隨意的活動,而是有明確的目的,那就是適應人民大眾在實踐中對理論武器的需要。歷史反復證明,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實踐就會陷入盲目性。對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要真正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首先必須要有能夠指導自身實踐的理論武器,這種源于實踐的理論需求構成了哲學大眾化的邏輯起點和前提條件。以往歷史上的任何哲學理論都不具備這種屬性和功能,因為它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8],從而人為地把理論和實踐割裂開來,這也是舊哲學無法實現大眾化的主要原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一切舊哲學的局限性,不僅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強調改變世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9]。正是為了更有效地改變世界,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才會把目光投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這一在人類歷史上最具科學性、革命性的哲學理論,堅定不移地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理論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之所以成為必要,就是為了順應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理論武器的需求。
從實現過程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通達人民大眾的頭腦,對人民大眾的主觀世界進行有效地改造,并成為人民大眾的主導思想,更重要的是作為理論武器來“指導和推動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從而轉化為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并在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10]。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現實際上要經歷三個階段,即從哲學理論到人民大眾再到社會實踐。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要為人民大眾而化,在理論形態和表現形式上能夠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其次,人民大眾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主體;最后,人民大眾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指導社會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從而有效地維護和實現其根本利益。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現必須包含兩次轉化,其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要轉化為人民大眾的精神武器,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群眾所掌握的過程;其二,是人民大眾要轉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武器,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人民大眾的過程。縱觀這三個階段和兩次轉化,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現過程,歸根到底是一個以人民大眾作為媒介,哲學理論和社會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才能讓人民大眾感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具有的偉大力量,才能使人民大眾從理性的高度去真正認同、信服并自覺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主體由社會精英到人民大眾的逐步擴展
和一切舊哲學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公開宣稱自己的階級立場,它“不是少數人的哲學,不單純是哲學家們的哲學,而是無產階級的哲學,也可以說是人民群眾的哲學”[11]。必須要指出的是,這一理論雖然源自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但實際上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革命領袖人物創造出來并不斷創新發展的。與此同時,這一理論雖然與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有本質聯系,但絕不可能在他們的腦海里自動生成,正因為有普列漢諾夫、瞿秋白、陳獨秀、李大釗、李達、艾思奇等一批又一批哲學家和理論工作者的科學闡釋和廣泛傳播,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才能夠源源不斷接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滋養。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先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偉大思想武器的人不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而是那些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利益的先進知識分子即社會精英,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比普通民眾更深刻、更系統、更自覺,從而不可替代地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通向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橋梁、紐帶和中介,成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引領者、推動者和示范者。
社會精英的作用固然極其重要,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掌握社會精英不足以從根本上解釋和改造世界。因為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來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停留在社會精英的頭腦和書齋里,必須走向人民大眾并掌握人民大眾,成為人民大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和精神力量。要實現這樣的一個轉化,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工作,運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以及所熟知的素材和案例,結合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和實踐活動,按照人民大眾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普及工作,滿足人民大眾在實踐中對哲學理論的內在需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少數的社會精英認同、接受、理解、掌握轉變為絕大多數的人民大眾認同、接受、理解、掌握。從主體論的視野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強調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主體從社會精英到人民大眾的擴展,這實際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三個層面的主體擴展,其一,是理論主體的擴展,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由被少數的社會精英認同、接受、理解、掌握轉變為被人民大眾認同、接受、理解、掌握,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人民大眾手中的理論武器;其二,是實踐主體的擴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由少數的社會精英組織動員和領導指揮轉變為人民大眾自覺行動和長期踐行,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運用到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中去;其三,是創新主體的擴展,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由少數的社會精英主導控制轉變為由人民大眾協同推動,從而讓人民大眾的首創精神和集體智慧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
〔參考文獻〕
[1]胡為雄.高語罕: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先驅.哲學動態,2012(2).
[2]胡為雄.高語罕: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先驅.哲學動態,2012 (2).
[3]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323.
[4]曹泳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07.
[6]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841.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320.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7.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5.
[10]駱郁廷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與實現過程.江漢論壇,2013(9).
[11]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4.
(責任編輯:周建瑜)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4-0022-04
[作者簡介]胡藝華,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