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玲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 250100)
國外替代全球化思潮的興起及方案解析
孟凡玲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250100)
[關鍵詞]全球化;資本主義;替代方案
[摘要]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替代全球主義運動以其迅速崛起的姿態以及對全球化進程發揮的重大影響,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從不同層面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行分析批判,提出了多種全球化替代方案,這在學術界逐漸形成了一股替代全球化思潮。國外學者關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已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但由于立場、方法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替代方案也存在諸多問題,許多替代方案還僅限于理論探討,缺乏實踐的可行性。
“替代全球主義運動”是近年來在國際范圍內形成的一種尋找另一種全球化以替代當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運動。它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最初的名稱是反全球化運動,其目標主要是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拉美國家制定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從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推進到90年代“反全球化運動”的勃然興起,再到2007年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提出的“替代全球主義”,替代全球主義運動是近年來在國際范圍內形成的一種尋求另一種全球化以替代當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運動。[1]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替代全球主義運動以其迅速崛起的姿態以及對全球化進程發揮的重大影響,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伴隨著反全球化運動以及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批判的不斷深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主義世界一蹶不振,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不可能給人類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合理、可持續發展世界。替代全球主義思潮在理論和學術上提供了對當今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替代方案,通過了解探究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替代方案,我們可以發現替代全球主義運動在當今世界已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讓我們認識到“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一、替代全球化思潮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因特網的普及、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使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以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也掀起了一股不可阻擋的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全球化高潮。新技術革命在給人們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更加重了全球范圍內的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之間的固有矛盾,各種新的不平等、不公正和不合理也不斷涌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葉后,面對種種加劇的社會失衡現象,人們便努力尋求擺脫資本主義主導下的這種全球化模式,其中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聲勢浩大的反全球化運動和學術界關于替代問題的廣泛探討是替代全球化思潮的兩大推動力量。
新自由主義催生下的反全球化運動已經席卷整個世界版圖,現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最大規模、號召力最強、影響最為強烈的新社會運動,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全球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是全球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反全球化運動,是對標榜公正與平等、繁榮與富足的全球化的一個極大諷刺。”[2]其中,有影響力的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有:2003年8月,為了抗議即將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世貿組織會議,二十萬反全球化運動活動家在法國南部的Larzac Festival的集會;2005年12月,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反世貿團體成員在港舉行的針在香港開幕的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游行;2008年7月,來自日本全國和世界各地的5000千多名反全球化人士在日本北海道首府札幌舉行示威的游行以反對即將在北海道度假地洞爺湖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2010年11月,4萬人在韓國市政廳附近舉行的針對首爾將舉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首爾廣場示威;2013年12月,大批反全球化者在世貿組織第九屆部長級會議在印尼巴厘島開幕期間進行抗議示威。2014年12月,國際反全球化會議在莫斯科開幕等等。這些初具規模的替代全球主義運動,它們不僅把“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作為口號,而且也催生出了一系列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新的替代道路、戰略和方案。
學術界關于替代問題的探討也是推動替代全球化思潮蓬勃發展的又一重要力量。關于“替代”問題的理論研究最早發端于上世紀90代后期,此后便在全球范圍內擴展開來,其中尤以已經連續成功召開14次的社會運動論壇世界峰會和國際性大型學術會議——國際馬克思大會最為旗幟鮮明。社會運動論壇世界峰會曾先后以“為尋求替代資本主義全球化方案”、“10年之后:建設一個別樣世界的挑戰和建議”為宗旨或主題舉行會議和論壇,并通過《阿格雷宣言》和論壇的準則綱領,不僅表達出了世界人民要求替代全球化的決心,也探討出了改造這個世界的替代政策和主張,把對“新自由主義”的質疑在世界范圍內推向高潮。在巴黎召開的第五屆、第六屆國際馬克思大會分別把“替代全球主義、反資本主義:一種世界政治的選擇”,“危機、反抗、烏托邦”作為會議的主題,其中“替代方案”、“宣言與空想”,“替代全球主義”這兩個議題在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上也被正式被提出,參加會議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當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在對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的基礎上了對當前全球化進行替代的眾多觀點。
從上世紀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猛烈推進,到90年代末“反全球化運動”的迅速崛起,再到2007年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提出的“替代全球主義”,從替代全球化這一思潮的提出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替代全球主義運動”深深植根于“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中。反全球化運動是對全球化的批判,但僅是批判解決不了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各種挑戰和災難,更為重要的是要明確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替代全球化源于反全球化運動對全球化的批判,“替代全球化思潮來源于反全球化運動和思潮,但又有所整合。如果說,全球化是一個正題,反全球化是一個反題,那么替代全球化就是一個合題。”[3]
二、“替代全球化”的思潮的代表性方案
1.用社會主義全球化革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命
菲德爾·卡斯特羅作為古巴的杰出領導者,深刻地認識到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給人類造成的嚴重惡果,并認為造成這種結果主要原因是我們目前缺少一種公正性和合理性的全球化。他認為只有“社會主義全球化”才能代替資本主義主導全球化,并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全球化”替代方案。卡斯特羅對于資本主義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深惡痛絕,他認為,“未來的全球化只能是共同一致的、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的或者隨你們想叫成什么樣的”。[4]社會主義全球化是為全球人民服務,為全球人民帶來繁榮和富足的全球化。只有這樣的全球化才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公正的、民主的全球化。他還強調,“我想象不出除了社會主義全球化還會有另外一種全球化,不可能有另外一種”。[5]
在蘇聯解體以后,曾任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根納季·久加諾夫意識到了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后果。他在《全球化與人類命運》一書中將其反全球化思想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并指出了人類全球化世界的發展方向。他在對當前“美國式全球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國際化”的替代方案。他將實現“社會主義國際化”的希望寄托在當前蓬勃發展的反全球化運動上,并認為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核心才能在反全球化運動中提供取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現實的、而不是反動空想的選擇。“社會主義是能取代資木主義條件下世界一體化所采取的那些反常形式的一種現實選擇。”[6]
日本學者伊藤誠指出:“現在有這樣一種很膚淺的、流行的觀點,認為當今時代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是必然的結果,但中國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卻是對此的一個強有力的反證。”[7]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對資本主義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入手,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歷史的特定的社會秩序,而不是一種自然秩序,它反復造成并加劇了剝削、異化、經濟的動蕩和勞動人民的貧窮。接著分析了社會主義力圖克服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指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可行性。通過分析社會主義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可能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人民帶來的現實優越性和分析新自由主義給日本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伊藤誠教授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抵制新自由主義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進而提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作為替代美國經濟模式及新自由主義的一個可選方案,值得我們仔細研究。”[8]
2.用人權、人道主義的全球化服務于世界人民
萊斯利·斯克萊爾曾是英國社會學人權研究中心的教授,他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中指出,資本主義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種形式,由于階級兩極分化和生態上的不可持續性,它存在致命缺陷,社會主義全球化是另一種可行的全球化選擇形式。他認為,社會主義全球化不僅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跳躍式成功相比,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政治上或意識形態上,作為一種全球規劃的社會主義全球化幾乎還未開始產生影響,而且社會主義全球化是以人權的全球化為基礎的。因此,“人類進步探索的下一步,必須是通過人權的全球化實現從資本主義全球化到社會主義全球化的轉型”。[9]他指出,資本主義全球化解決不了階級兩極分化危機和生態不可持續性危機;逐漸消滅私人擁有的大企業并用生產者——消費者合作社來取代,要比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當中得過且過要更有可能解決這些危機;人權的全球化可以在這種轉型中發揮強大作用。他認為人權全球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種長期替代方案,“人權的全球化要保障所有地方所有人的自由、福利和尊嚴;要保障:不受歧視——性別的、種族的、族群的、民族出身的或宗教的歧視——的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享受像樣的生活水準;發展和實現自己潛能的自由;免于恐懼——個人安全不受威脅,免于拷打、武斷逮捕或其他暴力行為——的自由;免于不公正和違反法治的自由;思想、言論自由,參與決策和結社自由;有像樣的工作——不受剝削——的自由”。[10]
薩米爾·阿明一直被一些人認為是反全球化人士,但他并不是籠統地反對全球化,只是反對資本主義主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全球化,他認為“另一個世界,一個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阿明反對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全球化,認為“從社會主義的視角來看,我們必須通過發展另外一個全球化的人類方案來回擊市場的全球化。”[11]他通過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行深刻的分析和嚴厲的批判,明確提出了“替代全球化的人道主義”方案。阿明將他的替代方案描繪為“服務于世界人民的經濟的一種方案”。同時,他指出,這種對由資本主義擴張引起全球化挑戰所作出的人道主義反應是惟一具有現實可能性的計劃,并不是空想的。同時,阿明還指出,要實現當前 “真正的替代”,外圍地區的人民要努力重建他稱之為“人民萬隆會議”的“南方反對帝國主義和美國武裝進攻的聯合陣線”。
3.用改良主義的全球化彌補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缺陷
安南和杰奎林·史密斯主張一種包容的全球化,他們認為目前的市場全球化的利益分配的很不均勻,并且與社會、環境、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嚴重脫節,應該促進一種包容多個方面和包容所有人的全球化的形成。安南在聯合國千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全球化的含義必須超出開創更大的市場。經濟領域無法與更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結構分開而單獨在自己的軌道上騰飛。全球經濟的生存和興旺必須有共同價值觀和機構作為更堅實的基礎——必須促進更廣泛和更包容的社會目的。”[13]杰奎林·史密斯也認為,替代全球化運動的目的是為創造人類共同的未來——“包容的全球化”而奮斗。包容的全球化意味著市場的發展應該包容并促進政治、社會和環保等方面與之相適應的發展,促進地方、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多樣性的發展。
英國《新左翼評論》主編佩里·安德森對新自由主義進行了批判主要集中在價值、所有權和民主三方面。首先,在價值的問題上,他強調平等原則是自由社會的中心準則。市場雖然能夠自覺地分配社會資源,但在教育、勞動、居住、醫療衛生等方面,市場本身無法保證所有人獲得最起碼的保障,更不用說是獲得平等與公平,只有通過國家的社會再分配政策的配合,才能維護弱者的正當權益。其次,在所有權問題上,他認為人們完全可以創造出人民所有制形態用來代替傳統的資產者所有制形態。最后,在民主的問題上,他認為,堅持要多一點民主不等于說,我們把現有的代議制民主當作盡善盡美的人類自由的崇拜偶像,民主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完善和發展。[12]
三、關于替代全球化思潮的總體評價
作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合題,替代全球化思潮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也反映了人們在當代社會對于建設一種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化和建立一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可持續的美好世界發自內心的呼喚和感召。替代全球化思潮興起及發展,有助于國際社會認清當前球化及其本質,促使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正視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并進行反思。替代全球化思潮的學者多數是從關注人類命運出發,從他們所處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現實出發,實事求是地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內出現的很多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很多富有智慧的設想。這些學者們替代方案對人類社會進步無疑是一種貢獻。
國內外學者對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已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但由于立場、方法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替代方案也存在諸多問題,許多替代方案還僅限于學術探討,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解決途徑上還存在很多不足,難以付諸實踐。相當一部分學者往往從主觀感覺、自身的愿望、假設或某種模式框架出發,提出他們的替代方案。有的替代方案虛無縹緲,嚴重脫離現實,只能是空想。他們沒有認識到,社會制度不是純粹靠人為設計產生的,要替代當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是要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克服的固有基本矛盾為發展依據的。未來替代方案是否具備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關鍵在于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 劉 洋.“替代全球主義運動”——反全球化運動發展的一個新視角[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6):52-55.
[2]劉金源等著.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全球化運動 [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2.
[3]徐艷玲.全球主義、反全球化、替代全球化思潮的多重變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5):1—2.
[4][5](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06,103-104.
[6]劉金源,李義中.久加諾夫的反全球化思想述評[J].探索與爭鳴,2007(10):66.
[7][8](日)伊藤誠.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日本新自由主義[J].丁曉欽,譯.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5(3):4.
[9][10](英)萊斯利·斯克萊爾,梁光嚴等,譯.資本主義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369,382.
[11] Samir Ainin,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London&New York:Zed—Books,1997,P.5.
[12]劉志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興起、危害與替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視角及其評價[J].紅旗文稿,2010(1):25-28.
(責任編輯:周建瑜)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4-0084-04
[作者簡介]孟凡玲,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