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 梅 張抒怡
(1.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2.西華大學,四川成都 610039 )
第三方支付法律監管淺析
鮮梅張抒怡
(1.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100;2.西華大學,四川成都610039 )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監管;法規
[摘要]文章通過第三方支付發展的背景描述,總結分析了目前第三方監管的政策規定,并進一步分析和展望將來對第三方進行監管的政策趨勢。
如果說淘寶、天貓以及依托兩大平臺的支付寶、余額寶潛移默化地變革了我們的購物習慣、支付方式以及理財理念的話,那么2014年、2015年春節期間騰訊發起的微信紅包對國人發紅包的傳統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洗禮,微信紅包一夜之間成為各大媒體頭條。互聯網金融以一股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從“兩馬”搶占出租車支付市場的大手筆投入可見一斑。在各大民營企業開始以迅猛的勢頭搶占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時候,各大傳統銀行坐不住了,在國內某財經節目中,四大行某行的一位中層坦言相比民營銀行的誕生,他們更懼怕互聯網金融。甚至有網友戲言道:“讓銀行顫抖去吧”。在看似順風順水的時候,央行卻暫停了線下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支付,同時央行草擬《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央行的相關措施一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開始聲討,戲劇性的是監管層也不斷倒行業亂象、監管困難的苦水。因此,我們開始疑惑第三方支付究竟存在哪些風險?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如何發展?現有監管是過嚴還是過寬?筆者試圖從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金融創新、現行相關政策的梳理及如何從法律角度進行規范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金融創新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2005年,阿里巴巴CEO馬云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出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其英文為the third party payment。第三方支付是指有一定經濟實力和信用擔保獨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各大銀行簽署了一項合同,利用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支持平臺,提供資金來支付買方和賣方的資金結算服務。
央行2010年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定義為,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貨幣資金轉移服務:互聯網支付、預付卡的發行和受理、銀行卡收單。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者通過互聯網或移動客戶端網絡提供買家和賣家在網絡交易貨幣支付、資金結算和統計查詢系統的功能。第二,第三方支付是指以雄厚的資本實力、良好的信譽以及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為了實現資金流通轉讓的在線交易提供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通道服務。第三,使用智能手機或計算機等信息技術作為買家和賣家在網上交易基金和銀行轉賬的技術支持工具和載體。
(二)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創新
傳統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從線下POS機系統支付業務發展而來,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主要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代表機構為銀聯商務;第二類從事預付卡業務,包括商業預付卡業務,代表機構為海航易生;第三類從事城市公共服務預付卡業務,代表機構為京津一卡通等。
近幾年來,我國的信息化建設不斷加速,電子商務大范圍普及,這極大地帶動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從簡單的交易媒介開始向金融創新平臺轉型。現階段,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金融創新主要體現在支付渠道的創新、支付業務的創新、支付理念的創新以及支付方式的創新等方面。傳統的第三方支付局限于互聯網,線上支付必須通過門戶網站實現。而創新性第三方支付機構打破了原有的僵局,開拓了新的支付渠道,由網絡支付引申到移動支付。其使用范圍涵蓋了話費充值、公共繳費、互聯網購物、轉賬匯款、個人理財等眾多領域。
創新型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脫胎于成功的電子商務或電子社區、電子娛樂平臺。例如產生于淘寶C2C交易的支付寶、產生于騰訊社交平臺的財付通和騰訊微生活、服務于盛大網絡游戲支付的盛付通等;第二類是獨立于電子商務或其他電子平臺,專注于行業細分領域的互聯網支付,如匯付天下、快錢等互聯網支付機構;第三類是移動電子商務發展催生的北京拉卡拉、錢袋寶、樂付這樣躍入移動支付市場的機構。
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半年度研究報告(2013H1)》,銀行卡收單與互聯網支付是第三方支付領域中規模占絕對優勢的兩大類業務,2013年上半年交易規模分別為4.46萬億和2.27萬億,預付卡發行與受理以地方性業務為主,業務范圍涉及全國的企業僅占全部預付卡發行與受理企業的五分之一;移動電話支付業務規模尚小,約占整個第三方支付領域的1.5%。
二、第三方支付相關法規政策梳理
(一)第三方支付相關法規政策
第三方支付在其起步早期,政策環境相對寬松,對于產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近年來市場格局的逐步穩定,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需要相應的市場監管。2010年下半年,央行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對市場規則的建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至此,第三方支付業進入了規范發展期。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納入央行監管范圍,經營規模逐漸成形。
(二)目前第三方支付行業存在的問題
從之前的監管實踐來看,現有監管框架對于促進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業務實踐過程中,由于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相關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也反映出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由于第三方支付行業快速發展,按業務、按產品逐項監管的模式往往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很容易出現監管越位和監管缺位并存的情況。考慮到行業快速發展的特點,減少對具體業務細節的逐項規定,突出明確監管原則、劃出業務開展的紅線,確保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拓展提供廣闊空間,從而更好地支持第三方支付產業健康發展。
其二,目前的金融行業監管框架仍然是分業監管的格局,銀行、保險和支付等分屬不同的部門監管,這與我國對傳統金融部門的分業經營模式密切相關。而第三方支付機構憑借其廣闊的支付平臺、海量的數據信息以及強大的技術支持,業務范圍快速擴展,不斷向結算服務、證券基金、保險銷售等領域延伸。現有的分業監管模式不利于具有綜合性金融服務優勢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動業務創新,因此,有必要加強“一行三會”監管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業務開展過程中的溝通與協調,減少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規成本。
其三,現行的金融監管框架的另一個特點便是分區域監管,在這一格局下,區域間的塊狀分割明顯,地方隱形保護政策普遍存在,這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開放性以及產業鏈整合趨勢不相適應,會造成較高的交易成本和較大的尋租空間,特別是監管寬松的地區會對監管相對較嚴地區的支付產業造成“擠出效應”,一方面不利于規范市場發展,另一方面不利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
三、第三方支付法律監管趨勢
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支付服務的手段與方式,往往不同于商業銀行,簡單套用建立在傳統貿易方式、紙媒貨幣體系基礎上的傳統商業銀行監管標準或模式,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結合這些新情況、新特點制定與第三方支付發展相適應的監管標準或模式。
(一)確立聯合監管原則
全國性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可能遍及全國各地,因此,不僅中國人民銀行應承擔起市場監管的責任,地方政府也要承擔起監管責任。通過跨地區協作的方式,實現異地監管;不同部委之間也要加強聯合監管。此外,要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激勵第三方支付機構自我管理,通過制定專業的行業自律規范進行自律監管,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本身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和投訴。通過投訴以及評價功能的出臺,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社會上的信用的大大提升。且監管機構還可以根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發展向政府提供建議以及要求,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機制
網絡交易安全的基礎是誠信,使用嚴格的實名認證程序,建立一個統一的、可靠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行業信用評價機制尤為重要。實名認證嚴格的準入制度,確保真實性進入網絡市場的主體真實、合法,防止虛假欺詐。通過這種評價體系,信用好的企業可以真正逐漸積累信譽,為未來增產創造條件。
(三)明確沉淀資金收益歸屬
第三方支付所產生的沉淀資金收益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以現有的民法來講,貨幣是特殊物種也是消費物品,所以它的所有權是隨著轉移而轉移的,即是采取“占有及所有”的原則。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用戶將資金存入銀行的行為,期間貨幣已經將所有權轉移給了銀行,而用戶自身只享有對銀行的債權,并就此產生了儲戶與銀行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但將此理論搬到第三方支付機構沉淀資金的保管行為上,即是買方將貨款轉移至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的銀行賬戶后,就已經失去了該資金的所有權并只享有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債權請求權。但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有著本質的區別,銀行是作為資金存款的金融機構,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只是資金轉移的交易平臺。所以,買方在將貨款轉至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銀行賬戶后,并沒有失去對資金的所有權,第三方支付機構只是暫時將該資金代保管起來,并不能取得該資金的所有權。因此,該資金的所有權仍然在買家手中。第三方支付機構中的單筆滯留資金是消費者與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的電子貨幣保管合同商品,而沉淀資金則是所有支付者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電子貨幣保管合同的商品。就此來看,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買賣雙方交易平臺,除了履行保管資金的義務,對沉淀資金不享有所有權中的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更沒有挪用的權利,沉淀資金的所有權歸屬原所有權人及消費者。
(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制定專門的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辦法,細化相關法規中有關消費者保護的規定,以保護金融消費者,減少風險事件和案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娜.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風險監管制度研究[D].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2]巴曙松,楊彪. 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72-75.
[3]楊浩. 我國第三方支付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4]唐文佳. 第三方支付監管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5]蔣先玲,徐曉蘭. 第三方支付態勢與監管:自互聯網金融觀察[J].改革,2014(6):113~121.
(責任編輯:勞舟)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4-0088-03
[作者簡介]鮮梅(1976-),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女,成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會計教學與研究;張抒怡(1986-),西華大學計劃財務處,女,成都人,碩士,從事金融、財務實務與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