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軍,張 蕾
(大連海事法院,遼寧大連 116001)
?
海上人身損害賠償計算標準適用“受訴法院所在地”案例分析
沈延軍,張蕾
(大連海事法院,遼寧大連116001)
摘要:審判實踐中,我國各海事法院、一審和二審法院就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如何適用“受訴法院所在地”問題上意見不統一。針對這一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得出其產生的原因,并結合對比分析我國不同法院對這一問題的不同操作原則,提出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實際審判法院或法庭所在地,根據賠償權利人的訴求讓賠償權利人對其主張負“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舉證責任,以期對這一問題在全國法院得到適用上的統一有所幫助。
關鍵詞: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受訴法院所在地;舉證責任
一、案情
原告魏某、劉某,住吉林省通化縣。被告張某、杜某,住遼寧省東港市。
二原告系母子關系。原告魏某的丈夫劉某某受雇于二被告在某漁船上任船員。2011年7月18日,該漁船在891漁區附近海域實施捕撈作業時同一艘商船發生碰撞,致原告魏某的丈夫劉某某等三人在事故中落水失蹤和原告劉某遭受嚴重傷害的后果。事發后,經丹東漁港監督處出具證明,大連海事法院于2012年1月23日作出民事判決書,依法宣告魏某的丈夫劉某某死亡。二原告認為二被告與死者形成了船員勞務合同關系,依法具有對其所雇傭的船員的生命安全負責的義務,對船員在受雇傭過程中發生的死亡后果應當依法承擔雇主賠償責任。二原告訴至大連海事法院東港派出法庭,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賠償二原告死亡賠償金425 860元(大連市20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293元×20年)、喪葬費21 984元、精神撫慰金50 000元,合計497 844元。
二、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二原告當庭出示的社區及社區飯店的相關材料尚不足以證明受害人生前的經常居住地和主要經濟來源均為城鎮。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2005)民他字第25號復函》(簡稱《復函》)的精神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解釋》)第27條、第29條的規定,對受害人各項經濟損失應當按照遼寧省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標準(遼高法[2011]129號)中的農村居民的相關標準予以計算。
原告對一審做出的死亡賠償金和喪葬費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出具證據能夠認定其經常居住地為城鎮,根據《復函》的精神及《解釋》第27條、第29條的規定,應適用大連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確定相應的死亡賠償金及喪葬費數額。
三、評析
本案為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一審法院為大連海事法院東港派出法庭,其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東港市,按照遼寧省農村居民的相關標準予以計算;二審法院則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大連市,按照大連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計算。由此可以看出,大連海事法院派出法庭和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受訴法院所在地”的理解存在差別。那么二法院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差別,“受訴法院所在地”在海事法院范疇下究竟如何理解,哪一種理解更合理,這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
1.根本原因——海事法院設置的獨特性
我國共設立十個海事法院,四個海事法院的地域管轄范圍為其所在的省級行政區域,六個海事法院均為跨省域管轄海事海商案件,自北向南依次為大連海事法院、天津海事法院、武漢海事法院、上海海事法院、廈門海事法院和北海海事法院①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設立海事法院幾個問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調整武漢、上海海事法院管轄區域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設立海口廈門海事法院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設立寧波海事法院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北海海事法院正式對外受理案件問題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調整大連、武漢、北海海事法院管轄區域和案件范圍的通知》。。為便利離海事法院本部所在地較遠的案件當事人參與海事訴訟,無論其管轄范圍是否超省界,海事法院普遍在管轄范圍內的地區設立派出法庭,并通過法院內部地域管轄規定,調整本部與派出法庭之間、各派出法庭之間受理案件的地域范圍。
這樣,確定與院本部不在同一地級行政區域的海事法院派出法庭的受訴法院所在地就頗值得一番商榷了。[1]
2.直接原因——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
由于大部分海上人身損害責任糾紛在船員與船東之間發生,即使雙方簽訂了勞務合同,但因船東大都為自然人,所以,海事法院受理的主要是雇傭合同履行引發的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結合海事法院審判實踐,在賠償項目上,主要依據《解釋》的規定。《解釋》對此作出了統一適用“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規定,這對于其他地方法院來說,因法院所在地均按照行政區劃劃分,很容易確定標準,但對于海事法院這一專門法院來說,其設置特點與地方法院不同,《解釋》及相關法律法規未就海事法院“受訴法院所在地”做具體規定,因此,不易確定標準。
3.主觀原因——法官的理解偏差
海事法院法官在審判或調解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由于上述兩方面原因,對“受訴法院所在地”的理解必然存在偏差,大連海事法院東港派出法庭(2012)大海東事初字第41號案在東港派出法庭和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分別作出的一審和二審判決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此外,對于不同的案情,法官需要考慮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的利益平衡,這也就給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自由裁量權本身也是主觀的。
司法實踐中,同一海事法院法官、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以及不同海事法院在審判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對“受訴法院所在地”的適用存在不同,同時,各個海事法院在審判上都存在各自的特點和統一的標準。
1.廈門海事法院
《全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專欄之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狠抓案件質量 提高司法水平”》一文載明,[2]廈門海事法院審理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福建省,但賠償權利人屬于廈門市,則以廈門市為準,這是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為統一標準而做出的指導意見。其出發點在于,將廈門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的實際情況與當地的經濟狀況相結合,采取了折中標準,即以福建省為標準,這一規定遵循當事人平等原則,同時,也有例外規定,可見這一規定又作出了有利于賠償權利人的標準。
2.上海海事法院
在實踐中,上海海事法院往往根據具體案情對海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賠償金額的確定適用不同地域的統計數據。該院位于江蘇省的連云港派出法庭2008至2009年度判決的9件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有6件適用上海市標準,3件適用江蘇省標準。[1]
3.大連海事法院
2015年3月31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三庭關于大連海事法院2013年海事、海商案件審理情況的通報》中,就受訴法院地的理解提出意見,“以后只要原告主張適用大連市標準的,均應予以支持,如果原告主張適用遼寧省標準的,是對權利的處分,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可予支持。”但這種指導性意見不具有強制性,雖然在審判實踐中能夠直接適用,但是如果原告向哈爾濱法庭起訴,那么大連海事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仍然面臨抉擇。
根據《解釋》第30條規定,當事人通過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標準高于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適用較高標準。可見,《解釋》對“受訴法院所在地”與“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規定,其宗旨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賠償權利人的利益。[3-4]因此,在解決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受訴法院所在地”的統一適用標準這一問題上,也應遵循這一宗旨,此外,還要兼顧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的利益平衡。
1.以受訴海事法院所在地為標準的弊端
有人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9條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參照此規定,派出法庭屬于海事法院的組成部分,不能獨立于海事法院,也不屬于基層法院,且海事法院派出法庭作出的判決或裁定最終也以海事法院名義具印,不屬于獨立的民事主體,因此,應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受訴海事法院所在地。那么大連海事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在審理海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時,就當然應以大連市標準計算。
但海事法院在審判或調解時,不僅要考慮賠償權利人實際訴求,而且還要考慮賠償義務人實際償付能力,機械地適用這一標準顯然有悖法院的宗旨。因此,以受訴海事法院所在地為標準顯然有失公平。
2.以受訴海事法院法庭所在地為標準,以原告申請和舉證責任相結合為原則
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受訴海事法院法庭所在地,則賠償標準就會因海事法院的設置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標準。另,因全國各個海事法院的法院本部及派出法庭對受理案件范圍都有其內部劃分,劃分依據大部分都是根據就近性的地域原則,也是考慮到了當事人及海事法院和派出法庭審判的方便性,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為受訴海事法院法庭所在地,也符合《解釋》的立法宗旨及海事法院內部劃分案件管轄范圍的初衷。
為了防止賠償權利人利用這一理解而選擇更有利于自己的法院或法庭,從而造成賠償義務人的履行不能,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告不理原則及《解釋》第30條的規定,以賠償權利人申請與舉證責任相結合(限于當事人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標準高于受訴海事法院法庭所在地標準的)的原則來確定賠償標準更為合理。
因大連海事法院的設置在全國十個海事法院中是最復雜的情況之一①大連海事法院院本部所在地為大連市,屬于計劃單列市,隸屬于遼寧省。五個派出法庭中四個隸屬于遼寧省,一個隸屬于黑龍江省,四個隸屬于遼寧省的派出法庭中一個隸屬于大連市。,故筆者試以大連海事法院為例來說明這一原則如何適用,并論證其合理性。
適用這一原則的前提之一是明確各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職工平均工資”等數據。就目前2014年數據顯示,大連海事法院涉及到的賠償標準從高到低依次為:大連市、遼寧省、黑龍江省。
第一,原告申請以大連市標準計算。因大連市標準較遼寧省標準高,所以,若原告申請以大連市標準計算,在大連海事法院鲅魚圈法庭、錦州法庭、東港法庭起訴的,根據《解釋》第30條規定,原告應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遼寧省標準,否則,應適用遼寧省標準;原告在哈爾濱法庭起訴的,則應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黑龍江省標準,否則,應適用黑龍江省標準;原告在長海法庭或大連海事法院本部起訴的,則對此不需負舉證責任。
第二,原告申請以遼寧省標準計算。若原告申請以遼寧省為標準計算,除原告在哈爾濱法庭起訴外,法院應依據不告不理的原則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若原告在哈爾濱法庭起訴,則原告應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黑龍江省標準,否則,法院應適用黑龍江省標準。
第三,原告申請以黑龍江省標準計算。若原告申請以黑龍江省為標準計算,法院應依據不告不理的原則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根據這一原則,具體到筆者分析的案例,應該如何適用呢?首先,本案受訴法院法庭所在地為東港市,原則上應以遼寧省標準計算。其次,本案原告申請以大連市標準計算,但原告所舉證據中其經常居住地及戶籍地均為吉林省通化縣,不能證明其所在地標準高于遼寧省標準,同時,考慮到被告住所地為東港市,因此,本案應以遼寧省標準計算為宜。
由此可見,這一原則既符合當事人對“受訴法院所在地”理解的思維,也符合《解釋》第30條的立法宗旨;既有利于平衡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也能讓賠償權利人的主張是否合理具有透明性,更能說服賠償義務人,并根據實際支付能力予以賠償,從而達到雙贏,使復雜問題簡單化,將立法規定還原于立法之初衷。
四、結語
海事法院的一羽多翼,使得“受訴法院所在地”造成各院審判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標準的參差不齊,也使得當事人不盡滿意。將“受訴法院所在地”立法宗旨還原,將其理解為實際審判法院或法庭所在地,根據賠償權利人的訴求讓賠償權利人對其主張負“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舉證責任,相信能讓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不再成為海事法院、法官頭疼的難題,真正實現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平衡,乃至心理平衡。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倪涌.海事法院對“受訴法院所在地”的抉擇——再議海上人身損害賠償標準[J].海事法苑,2011(3):25.
NI Yong.The maritime court on the choice of “the place where the accepting court is located”—reconsideration on the standard of maritim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J].Maritime Legislation,2011(3):25.(in Chinese)
[2]萬鄂湘.涉外商事海事審判指導(2006年·第2輯)[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228.
WAN E-xiang.Guidance of foreign commercial and maritime trial(2006,Vol. II)[M].Beijing:The People’s Court Press,2007:228.(in Chinese)
[3]楊立新.侵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829-830.
YANG Li-xin. Theory on tort law[M]. Beijing: The People’s Court Press, 2011:829-830.(in Chinese)
[4]于敏.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規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629.
YU Min. The basic rules of tort law inChineseCivilCode[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12:629. (in Chinese)
黃素芳.集裝箱超期使用費訴訟時效起算點探析——一個案例引發的思考[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5,26(1):106-110
A case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accepting court is located” to the
calculation standard of the maritim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HEN Yan-jun,ZHANG Lei
(Dalian Maritime Court,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In trial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t adoptions on applica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accepting court is located” to the calculation standard of the maritim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in the maritime courts, the courts of first instance and the courts of second insta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brings out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adoptions based on the specific case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principles to the issue in different cour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lace where the accepting court is located” shall be comprehended as the actual trial court or the place where the court is located and the obligee to compensation shall bear the burden of proving “the domicile or habitual residence” according to the appeal of the obligee to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to the calculation standard of the maritim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in court at all level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maritim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the place where the accepting court is located;burden of proof
作者簡介:沈延軍(1964-),男,山東榮成人,大連海事法院海事審判庭庭長,E-mail:shenyanjun9977@sina.com;張蕾(1984-),女,遼寧凌源人,大連海事法院海事審判庭副主任科員,E-mail:tengfeizhanglei@126.com。
收稿日期:2014-12-02
中圖分類號:DF96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28X(2015)01-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