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慶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301700]/文
?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價值
●郭慶**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301700]/文
內容摘要: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將審判置于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心地位,并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庭審質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錯案。這一訴訟制度改革,直接針對傳統的“以偵查為中心”,是刑事司法體制由“公檢法流水作業”向“控辯審三角架構”轉型的必由之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強調直接言詞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能夠促辦案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同時,通過突出審判在訴訟流程中的中心地位,加強審判權對偵查權的制約,強化公訴引導和規制偵查行為。
關鍵詞: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價值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嚴格司法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目前的刑事審判實踐中,傳統的偵查中心主義和卷宗中心主義的影響十分深遠,庭審形式化的現象相當普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其基本要求是在訴訟過程中以庭審作為中心環節,偵查和起訴只是案件審理的預備階段,審判才是定分止爭和案件裁決的中心環節,并且在庭審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只有審判活動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罪與非罪,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力,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際上就是實現庭審的實質化。
(一)“偵查中心主義”存在的弊端
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我國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形成了“偵查-起訴-審判”的線性流程結構,這種傳統的刑事案件線性流程結構,突出了偵查階段的中心地位,即所謂的“偵查中心主義”。偵查中心主義最為重要的價值在于其有效率,法官直接且充分地利用了偵查的成果,在審判階段避免進行實質性的證據調查,極大地提高了審判效率。但其最大的弊病在于,其單面構造導致刑事訴訟原有結構與機制的失衡——刑事訴訟變為一種由偵查到起訴再到審判的線性結構,訴訟的對抗性無從體現。在這種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中,法院的審判大多是流于形式,審判僅僅是偵查在時間上的自然延續,這使得刑事案件在舉證、質證等訴訟程序中更多的是走過場,這也是近年來冤假錯案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
(二)“以審判為中心”強化了審判環節的中心地位
訴訟的基本法則是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對抗以及獨立第三方的判定,刑事訴訟也必須遵循這一對抗與判定的法則。合理的訴訟流程結構應當呈現出“等邊”或“等腰”三角形的訴訟模式,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分別位于三角形的兩個低端,審判權居中裁判,位于三角形的頂端。控辯的平等對抗是實現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法庭上只有控辯的平等對抗才會使案件事實更加清晰地呈現在法官面前,法官對可以用作定案的證據的認識也會更加清楚明了。開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構建“控辯審三角架構”,強化審判階段在訴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可以發揮法官的主導作用,尊重法官的定罪權。同時,強化審判環節的中心地位,也可以保障當事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進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一)強調直接言詞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
伴隨著“趙作海案”、“佘祥林案”等重大冤假錯案的曝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對社會各界避免冤假錯案吁求的一種宏觀制度上的回應。“以審判為中心”的核心在于“以庭審為中心”,實現庭審的實質化,即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必須堅持直接言詞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所謂直接言詞原則,是指裁判者必須親自參加庭審活動,直接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和辯論,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擾,進而形成自己的內心確信,作為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據。直接言詞原則強調了裁判者內心確信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內心確信的要求。近年來,行政干預司法等情形屢見不鮮,這嚴重違背了直接言詞原則和庭審程序制度的運行規則,對裁判者的內心確信的形成造成了干擾,影響了案件的公正處理。證據裁判原則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應當依據相關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案件事實。“以審判為中心”體現了庭審的重要地位,在進一步嚴格訴訟活動流程,保證案件事實的認定、舉證、質證等環節都在法庭上開展和形成的同時,也可以保證裁判者的內心確信是在排除一切庭前或者庭外干擾因素的情況下,通過公開進行的法庭審理活動而形成,這將大大提高案件的庭審質量,保證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
(二)對公訴人的庭審對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強化了法官在庭審過程中的中立角色,能夠有效防止法官庭前預斷,而擔負國家控訴職能的公訴人在圍繞指控罪名、案件事實充分闡述的同時,還要應對出庭證人、鑒定人員的變化陳述,庭審實質化帶來了更強烈的對抗性和不可預測性,要求公訴人提升庭審抗辯能力。一是提升交叉詢問的能力,引導證人作真實的陳述。二是提升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在認真準備出庭預案的基礎上,做好庭審出現“證據突襲”等意外情況的準備,形成迅速應變思路和方式方法。三是提升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公訴人需要加強法醫學、病理學、痕跡學等專業知識儲備,進行必要的詢問技能培訓。這些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能力,保證了案件辦理的質量。
(一)強化了公訴對偵查的引導和規制
按照我國《憲法》第13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但在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現象是,三機關配合有余而制約不足,嚴重影響了司法的公正性。特別是在“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下,偵查作為訴訟流程的第一道關口,優勢地位明顯,偵查權力強大。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控辯對抗的加強和證據規則的完善,庭審成為定罪量刑的決定性場域,一切心證均應源自公開進行的庭審活動。這必然要求公訴人堅持客觀中立,更加重視證據審查,并根據庭審證明的需要,從應對法庭質疑和律師挑戰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引導偵查人員收集、補充證據,與偵查機關建立起偵訴合作關系。通過聯席會議、提前介入等方式促使偵查部門按照公訴、審判時的證據認定規則,提升自身偵查水平和能力,并指導整個偵查行為的展開。當然,在實現公訴權與偵查權關系緊密化的同時,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注重公訴引導偵查的同時,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防止偵查權違法行使,侵害犯罪嫌疑人合法的訴訟權利。
(二)強化了審判對偵查權的制約
法院對案件事實的判定更多的是取決于偵查機關提供的案卷材料是否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偵查活動的結果往往預示著案件的處理結果。在這種訴訟模式下,法院的庭審活動更多的是走過場,審判權對偵查權的制約作用被嚴重的弱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優化司法職權配置中明確提出:“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這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和原則,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將沖破傳統刑事訴訟“以偵查為中心”的模式桎梏,強化審判在訴訟流程中的中心地位,這對加強審判權對偵查權的監督制約具有重要作用。審判階段不是對偵查結果形式上的簡單校對,而是對偵查結果進行實質上的檢驗和監督,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防止冤假錯案發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化“制約原則”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