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金耀龍 劉 明/文
依法治國背景下深化檢務公開的再探討
●張學軍*金耀龍*劉明*甘肅省人民檢察院[730030]/文
摘要:內容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是加強檢察機關規范化建設,貫徹依法治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從當前檢務公開運行過程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檢務公開的內容還不夠全面、系統,制度還不夠完備細致等,亟需我們提高認識,深入研究應對方案和舉措,以形成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共識,不斷完善檢務公開制度。
關鍵詞:依法治國檢務公開探討
每個新事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在依法治國背景下,檢務公開作為司法改革過程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必須充分認識其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積極助推作用,切實提高理論認知,依法有序穩步向前推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其中《決定》第四點明確要求: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決定》要求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檢務公開。同時,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矛盾高發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發揮司法權利救濟、定分止爭的作用,這就進一步需要將司法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讓看得見的正義揮灑到每一個社會角落。因此,深化檢務公開,規范檢務公開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更深層次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根本需要。通過檢務公開制度規范化,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一)檢察公開“保守主義”認知突出
從檢察機關自身角度講,隨著近年來檢務工作的深化和進一步開展,檢察機關內部人員對推進檢務公開重要意義的認識有所提高,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一些檢察機關和人員對深化檢務公開仍缺乏足夠重視,未能充分認識到檢務公開在推進執法公正和樹立司法公信力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相當一部分檢察干警片面認為檢察權的行使是檢察機關自己的事情,只要按照法律程序公正行使法律監督權就可以了,至于檢務是否公開,公開的程度如何都不會影響到檢察監督職能的實現。甚至還有一些同志仍然認為檢務公開會干擾辦案,會阻礙正常的檢務活動,損害檢察機關的權威,“多公開多錯、少公開少錯、不公開不錯”的保守思想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由于對“檢務公開”存在認識偏差,導致一些檢察機關檢務公開時內心存在著各種猜忌和防范之心,不但不相信群眾,甚至對于群眾正常的建言獻策、疑問咨詢等,都先入為主的認為是無理取鬧,因此,不能很好的踐行檢察工作的群眾路線。
(二)檢務公開運行“形式主義”現象嚴重
檢務公開形式主義現象嚴重,以檢務公開窗口為例,由于立法保障的不足和實踐中窗口設置的任意性,公開窗口建設往往被某些領導當作宣傳自己政績的工具,不光達不到檢務公開的預期效果,還可能逐漸導致檢務公開場所進一步走向表面化、形式化。不僅如此,有些軟件上的公開場所形式主義更為嚴重,筆者著重以檢察機關門戶網站建設為例分析,檢察機關門戶網站的建立,加強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是檢察宣傳與時俱進的體現,檢察門戶網站以檢務公開為主線,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開辟了各種與檢察工作息息相關的檢務專欄,向公眾展示了檢察機關“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工作主體和要求。但是,檢察門戶網站實際建設及運行的情況與設立網站的初衷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另外,檢務公開制度規定上也存在一
定的形式化,特別是隨著人民監督員制度試點工作的開始實行至深入推進,其制度上的缺陷逐漸一一暴露,人民監督員的產生方式、履職過程、監督效力和保障機制的形式化,面臨著社會大眾的指責和普遍質疑。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整個社會對檢務公開的功能共識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在檢察機關信息公開之后,權力制約和權利監督才有針對性;才能讓社會公眾了解檢察機關執法的過程,人民群眾才能有效地行使監督權,只有這樣,受到人民監督的檢察機關才會有資格去監督其他組織和個人。”[1]簡而言之,檢務公開就是實行陽光檢務,讓所有的檢務工作依法暴露在陽光之下,以預防腐敗的發生。司法腐敗不僅僅是法院腐敗,檢察機關在檢務活動中也可能出現腐敗現象。“一個被授予權力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力的誘惑,面臨著逾越正義和道德的誘惑。”[2]所以,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不僅如此,“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3]然而,僅僅以權力約束權力是不夠的,還必須以權利約束權力,用社會力量來約束權力,加強權力的社會監督。
(二)建立、完善和健全檢務公開規章制度,實現檢務信息依法公開
1.打造統一規范的檢務公開平臺。積極響應司法改革大部制的趨勢,建議成立檢務公開部門。整合業務咨詢、控告舉報、申訴受理、律師接待、視頻接訪、行賄犯罪檔案查詢、案件信息查詢、民生檢察服務熱線等工作,打造一站式檢務公開平臺。
2.建立檢務公開內容審查、風險評估與防范機制。對于一般案件的信息公開嚴把檢務公開信息審查關,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自偵部門等機構指定相關負責人,各司其職,嚴格審查。對于檢務公開的內容,在公開前應當先評估公開所有可能引發的風險以及造成的后果,并針對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3.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監督機制。不同的制度可以產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圍,以及差距巨大的結果,這就是制度的力量。以網絡信息公開為例,隨著幾千年來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得到革命性的解決,建立起將結果和個人責任、年終考核等利益聯系到一起的網絡溝通交流監督機制,能從根本上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因此,在檢務公開運行機制上,檢察機關就要特別做好網絡檢務公開的建設和運營,特別是要建立網絡檢務公開的社會公眾評價機制——獨立的第三方審查監督機制。
4.建立檢務公開責任追究機制。從檢務公開制度設計出來后運行的效力程度上講,讓現有制度下的主體把本來擁有的權力讓渡出來、實踐起來,難度可想而知,而同時原則性的健全和完善更有待細則上的出臺和落實,沒有針對性的違反行為的處罰細則出臺和落實,可能涉及檢務公開的制度設計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5.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推動人民監督員對檢察工作監督的積極性、規范化,拓展監督范圍,強化監督效果,保障好人民監督員的權利,以最終促使檢察機關理性文明規范行使監督權。
綜上所述,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加快檢務公開統一立法,以做到依法公開。關于深化檢務公開的立法進程,要從檢察系統自我探索、政策規定要求的檢務公開,向人大立法主導的檢務公開的制度化、法制化轉變。[4]在當前立法模式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有的專家學者建議制定《統一的信息公開法》,在《統一的信息公開法》中專門列出一章為司法信息公開方面的規定;有的專家學者建議將檢察信息公開方面的原則性內容列入《刑事訴訟法》,并制定相應的《刑事訴訟細則》,規定詳細內容;有的專家學者建議專門立法,制定獨立的《檢察信息公開法》;還有的專家學者建議將檢察信息公開方面的原則性內容列入《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相應的《人民檢察院信息公開實施規則》予以試行,發現問題繼續規范修訂,時機和條件成熟時,提請人大專門立法,筆者認為此舉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比較贊同此種方式。
注釋:
[1]高一飛、吳鵬:《檢務公開的原則與范圍思考》,載《人民檢察》2014年第19期。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頁。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54頁。
[4]參見于天敏:《深化檢務公開的思考》,載《人民檢察》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