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若愚(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司法領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截至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15次全體會議,審議71份文件,其中涉及司法領域改革的會議10次,審議文件19份,司法領域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的陽光,顯著提升了對改革的獲得感。
《決定》第32條提出,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這是司法領域改革的重點任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4次研究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問題,出臺了7份文件。
在制定司法體制改革方案方面,2014年2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會議強調,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要注重改革舉措的配套銜接,注重分類推進,強化任務落實,保證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2015年1月30日召開的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項改革任務的政策取向、責任分工、時間進度、成果要求,特別是注意把握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有關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舉措的內在聯系,注重統籌政策、方案、力量、進度,以確保改革任務相互協調、改革進程前后銜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強調必須抓住在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全局中居于基礎性和制度性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事項進行攻堅,以重點事項突破帶動改革全面開展。會議要求及時檢查、及時評估,把解決了多少突出問題、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成效的標準。
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面,2014年6月6日召開的第三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試點方案要求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所有這些都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試點工作要在中央層面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導下進行,改革具體步驟和工作措施,鼓勵試點地方積極探索、總結經驗。中央有關部門要支持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幫助地方解決試點中遇到的難題,確保改革部署落到實處。試點地方的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司法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細化試點實施方案,及時啟動工作,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要求,推動制度創新。這次會議還審議了《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方案》,確定設立知識產權法院。2014年12月2日召開的第七次會議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和《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方案》。會議指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這兩項改革試點涉及司法管理體制、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等深層次問題。試點方案先在基礎扎實、需求迫切的地方開展試點。2015年5月5日召開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同意山西等11省區市開展推進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4項改革試點。這是繼2014年上海等7個試點省市后的第二批試點。
《決定》第32條提出,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出臺了2份文件。
2015年6月5日召開的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強調要按照法治隊伍建設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建立統一職前培訓制度,加強對法律職業人員的管理,把好法律職業的入口關、考試關、培訓關,提高法律職業人才選拔的科學性和公信力。這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招錄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的意見》。要求根據司法隊伍的職業特點、職位性質、管理需要,遵循司法規律,建立符合審判、檢察人員職業特點的招錄機制,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對艱苦邊遠地區實行政策傾斜,確保新錄用的審判、檢察人員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專業素質。
《決定》第33條提出,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這個問題召開3次會議進行研究,出臺了4份文件。
2015年4月1日召開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明確登記立案范圍、規范登記立案程序、健全配套機制、制裁違法濫訴、強化立案監督,逐步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司法規律的立案登記制度,堅決杜絕“有案不立、有訴不理、拖延立案、增設門檻”等現象。強化法治意識,積極配合做好工作,堅決杜絕干預、阻撓人民法院依法立案現象發生。要加強訴訟誠信建設,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依法維護正常立案秩序。2015年5月5日召開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強調要牢牢抓住公益這個核心,重點是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訴訟,更好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2015年8月18日召開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司法權運行規律,著力改進審判組織形式、裁判文書簽署機制、審判委員會制度。落實法官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嚴格依紀依法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同時建立健全法官履職保護機制。這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健全司法辦案組織和運行機制、健全檢察委員會運行機制、明晰各類檢察人員職權、健全檢察管理和監督機制、嚴格責任認定和追究等舉措,形成對檢察人員司法辦案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規范監督制約體系。檢察人員應該對其履行檢察職責的行為承擔司法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依法履職受法律保護。
《決定》第33條提出,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這個問題兩次進行研究,出臺了2份文件。
2015年2月27日召開的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要求認真總結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監督程序試點和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經驗做法,在人民監督員選任方式、監督范圍、監督程序、知情權保障等方面深化改革。
2015年4月1日召開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要求通過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提升人民陪審員制度公信度和司法公信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圍繞改革人民陪審員選任條件和選任程序、擴大人民陪審員參審范圍、完善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機制、探索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改革、完善人民陪審員退出和懲戒機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制度等重要環節開展試點,提高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作用。
《決定》第34條提出,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決定》第32條提出,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涉及司法公正的制度設計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點任務,進行了4次研究,出臺了4份文件,努力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014年12月30日召開的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會議強調指出,這些年來,司法不公、貪贓枉法的突出問題就發生在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的過程中。涉案財物處置涉及不同訴訟領域、不同執法司法環節,是一項跨部門、跨地方的復雜工作,政策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加強協作配合,盡快探索建立涉案財物集中管理信息平臺,完善涉案財物處置信息公開機制。加強境外追贓追逃工作,抓緊健全境外追贓追逃工作體制機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追贓追逃工作。
2015年2月27日召開的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強調要為領導干部干預司法劃出“紅線”,建立防止司法干預的“防火墻”和“隔離帶”,為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提供制度保障。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能違法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不能對司法機關工作進行不當干預。進一步完善相關工作程序,把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情況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政績考核體系,作為考核干部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廉潔自律的重要依據。
2015年5月5日召開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要求適應困難群眾的民生需求,降低門檻,幫助困難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基本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注重發揮法律援助在人權司法保障中的作用,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要通過法律援助將涉及困難群體的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定。不斷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015年6月5日召開的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接觸交往行為的若干規定》。強調要堅持從嚴管理,完善預防措施,加大監督力度,不斷完善司法行為規范,優化司法環境。要求司法人員自覺做公正司法的實踐者和維護者,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決定》第34條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之前的201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作出重要決定,實行50多年的勞動教養制度終于被廢止。
在盤點司法領域改革取得的突出成就的同時,也需要看到,司法領域改革仍然任重道遠。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許多重要改革任務,還需要深入研究提出改革的具體辦法,都需要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例如,《決定》第30條提出的,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決定》第32條提出的,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決定》第33條提出的,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并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決定》第34條提出的,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等等。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研究出臺明確、具體、可操作的規范性文件,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兩個《決定》確定的司法領域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讓公平正義成為核心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