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判斷一部法律是不是良法可以從真、善、美的角度來考察。真意味著良法要反映事物規律,符合時代精神,體現國情特點。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各種社會關系都有其自身性質和發展規律,作為人們行為準則的法律規范,如果不符合不尊重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就不能發揮正常的法律調節功能。時代精神反映一個時代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基本趨勢,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同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和歷史進程相適應的。法律的制定必須符合本國具體國情,充分反映一個國家的實際需要,而絕不能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善意味著良法要符合人民利益,實現社會公正,保障促進發展。以民為本、立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追求。良法需要從人出發,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保障人的平等、自由與人權,提高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水準。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實體法要切實達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程序法必須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用好法治手段、法治方式,用法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美意味著良法要宏觀結構嚴謹和諧,微觀結構要素完備,概念內容清晰無誤。法律制定出來以后,其體系必須嚴謹、和諧、協調,各法律部門不能相互矛盾、抵觸和沖突。每個法律規則、規范或每部法律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內容和行為后果。法律條文必須準確無誤,也就是法條涉及的概念和內容必須科學嚴謹,避免人們對該規則產生誤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云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5月25日)
善治一種治國理政的方略,要實現社會有效治理,需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法治。依法治理的內涵非常豐富,一是全面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只有通過法律對公權力進行規范和約束,才能真正保障私權利。在此意義上,法治要從根本上約束和限制公權力,為公權力套上“緊箍咒”。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不僅要通過法律約束老百姓,還要約束社會,更要約束官吏,并有效制衡公權力,在私主體受到公權力的侵害之后,法律應當對其提供充分的救濟??傊挥薪⒎ㄖ握?,才能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才能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二是要利用法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有序、長治久安。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通過法治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平衡利益沖突。現階段社會貧富之間的矛盾、官民之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的沖突,應當通過法治的手段加以解決。法治是現代社會化解矛盾、解決沖突最有效的方式。三是要依法保障人權,保障民生,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保障民生也是善治的基本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如是說,《北京日報》,2015年6月8日)
司法者一定要運用法治思維,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規定,合法、理性、文明、友善地對待律師,強化訴訟中律師的知情權、辯護權、申請權等各項權利的制度保障,嚴格落實律師會見、閱卷、收集證據和發問、質證、辯論等方面的執業權利,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司法者應該與律師聯手構筑法治大廈,共同完成正確適用法律,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公正的任務。司法者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陳舊意識,學習和強化法治思維:從理論上明確認知律師制度和律師執業活動對國家法治建設的意義;理解司法者與律師都是法治社會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同屬于國家的法律共同體,應該建立“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的道理;認識到出現讓律師難以保持職業尊嚴,不能行使合法權利的社會生態和司法環境,既是法治建設的敗筆,也是司法者的恥辱的常識。具有司法為民情懷和公正司法追求的司法者,須努力使理論與實踐、理性與情感相融合,真正接受現代法治理念,承認律師挑錯對公正司法有益有利的事實,尊重和善待律師,維護律師的權利,理智地培養在律師挑錯的情況下辦案的履職習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歡迎律師挑錯的自覺情感。為了促進司法者和律師,基于追求法治敬畏法律維護人權的共同價值觀,而共建新型關系的努力,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學的制度和機制。例如,嚴格實施誰辦案誰負責的終身責任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制,倒逼司法者尊重律師執業權利;加強律師隊伍的職業道德、執業紀律教育,提高律師行業管理水平,以提升律師執業和自律能力等等。
(方工如是說,《檢察日報》,2015年6月2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繼續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法律制度和立法經驗,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關注本國的法律實踐,立足本國的法律文化傳統。本國法律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吸納民間習慣。目前,我國民間習慣的存在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傳統法律文化制度和觀念的遺存,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中形成的各種新習慣和慣例。之所以強調重視習慣的國家法法源地位,其理由在于,第一,習慣體現了文化的親緣性,以習慣為基礎的法律容易為社會公眾所自覺遵守,可以有效降低法律運行成本。第二,習慣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彌補國家法在規范社會秩序時的不足。通過確認習慣的法源地位,在國家法缺失的地方,民間習慣可以發揮補救的功能。在我國法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尤其在民商事法律領域,要制定出根植民情、立足民族文化的民商事法典,對民商事習慣進行調查、梳理和統計,是非常必要的。為此,可以成立專門的立法調查機構,對民間和民族習慣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對習慣調查結果進行整理、統計和提煉,為人大立法提供參考意見。
(蔣傳光如是說,《法制日報》,2015年6月23日)
司法領域由于法律制度設計的緣故,現在已經越來越像是各方當事者施展訴訟才能的公共競技場??剞q雙方、各方當事人之間的“爭斗”,也越來越顯示出專業性、職業化的特點。堅守司法活動中的程序規范和實體標準,堅持規則之治而不畏權勢,關照人性而杜絕私情,應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無論他們是法官、檢察官、警官還是專職或者兼職律師)都應當共同守護的原則,也是所有法律人最基本的職業操守。由此,建立法律工作者職業或者業外活動不同于其他普通人的行為規范,建立司法競技場內外法官、檢察官與各方當事人(而不僅僅只是針對律師,也應該包括法官與檢察官和其他訴訟當事人)之間的多重隔離帶、防火墻,并將它們作為司法從業人員的高壓線、逐客令,才有可能通過制度設計及其強化執行,不斷提升司法職業的特殊要求及其優秀品格,使不斷升級的各種禁令、規定等內化為法律人的自覺行動。
(游偉如是說,《法制日報》,2015年6月10日)
推進司法信息公開,是提升我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舉措。一些司法人員之所以膽大妄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司法活動信息不公開,暗箱操作空間大,社會公眾無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社會監督?!瓣柟馐亲詈玫姆栏瘎?。建立司法信息公開平臺,或把司法信息納入政府信息公開平臺,通過互聯網渠道向全社會公開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信息和強制執行案件信息、各級人民檢察院的檢務信息、各級公安機關的警務信息、各級司法部門的獄務信息,讓社會公眾參與對各級、各類司法機關的社會監督,有利于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信息化是推進司法公信的重要手段。例如,建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信用檔案,并納入信用數據庫。組織、人事部門在干部任用、升遷等方面把司法人員誠信情況納入考察范圍,可以對司法人員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同時,建立司法行業從業機構和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歸集司法行業信用信息,建立司法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并實現全國聯網,有利于加強司法行業的監管。
(金江軍如是說,《學習時報》,201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