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于2015年7月22日發布了關于印發《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的通知,明確了為防范執業風險,體現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管理制度改革相關要求,中小評估機構需建立健全業務質量控制制度和程序。
《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第三條明確規定:中小評估機構應當制定質量控制制度,為執行質量控制制度設計必要程序。
對于一些評估機構的分支機構,實際上也具有一些中小評估機構的特點,比如評估程序執行不到位,底稿歸檔不規范,規避執業風險意識不強,人員流動頻繁等,對于這些評估分支機構,需借鑒《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以建立健全業務質量控制制度和程序,更好地防范執業風險。
《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第三條列示了中小評估機構制定質量控制制度,為質量控制制度設計必要程序,應具體包含的內容為:(一)質量控制責任、(二)職業道德、(三)人力資源、(四)評估業務承接、(五)評估業務計劃、(六)評估業務實施與報告出具、(七)監控和改進、(八)文件和記錄。其中第(四)、(五)、(六)條涉及了評估程序實施的問題,而規范標準的實施評估程序正是更好防范執業風險的主要手段,也是在產生糾紛和訴訟后,合理保護自身權益,合理抗辯的重要手段。筆者就質量控制制度應包含的第(四)、(五)、(六)條,結合《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淺談建立健全評估分支機構質量控制制度以防范執業風險的必要性。
《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第二十四條:(一)評估業務的基本事項、委托方的要求、被評估單位(產權持有單位)的情況;(二)具有執行該項業務的專業勝任能力、時間和資源;(三)能夠遵守職業道德,與委托方或者相關當事方不存在可能影響獨立性的情形;(四)對委托業務風險進行評價,該項業務的承接不會給評估機構帶來不可控制的風險;(五)考慮工作量,預計項目成本,合理確定項目收費。這一條是對機構承接評估業務時的指引,并且這一條指引是和《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第十一條相契合的。明確評估業務的基本事項是萬事之開頭,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性,也是防范執業風險的第一道堤壩,比如為了規避不必要的報告使用風險,業務開始階段就要明確是否存在委托方以外的其他報告使用者,又比如為了規避來自委托方的風險,對于委托方此次委托進行評估的目的要明確,評估的目的到底是資產的轉讓、抵押還是準備快速變現等;對于委托方有無非誠信記錄要了解,以規避潛在的欺詐風險。判斷本分支機構和評估人員是否具有執行該項業務的專業勝任能力及相關經驗,以規避因自身執業能力不足所帶來的風險,比如項目負責人是實施項目程序的具體負責人,機構執業風險的高低與項目負責人的執業水準直接相關。因此決定項目的項目負責人是風險質量控制的重要一環,機構應根據資產的具體情況和執業人員的自身狀況,避其短、用其長,以防范執業風險,確保執業質量。
《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第三十條:評估計劃應當涵蓋評估業務實施全過程,一般包括現場調查、收集評估資料、評定估算、編制和提交評估報告等。評估計劃主要內容通常包括:(一)評估目的;(二)評估對象和范圍;(三)價值類型;(四)評估基準日;(五)主要程序的時間進度;(六)人員安排;(七)評估方法;(八)技術方案;(九)是否需要利用專家工作。這一條指引是和《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第十三條相契合的。評估計劃可以說是提高執業質量的重要基礎,也是降低執業風險的有效控制環節。評估計劃應涵蓋現場調查、收集評估資料、評定估算、編制和提交評估報告等業務實施的全過程,計劃編制后分支機構必須明確相關的審核人對計劃進行充分的審核,審核的內容應該包括:1. 評估目的、評估對象及范圍的確定是否恰當;2. 評估基準日的選取是否恰當;3. 評估的價值類型與評估目的是否相吻合;4. 重點評估范圍的確定是否恰當;5. 重要評估程序的確定是否恰當;6. 主要評估方法的選取是否恰當;7. 項目負責人和其他評估人員的選派與分工是否恰當;8. 時間進度及人員安排是否合理;9.時間、費用預算是否合理;10. 對評估風險的評價是否恰當,控制手段是否合理等。充分細致的審核能夠從項目一開始的計劃階段,就能初步全面的把握項目的風險性,做到心里有數,防微杜漸,是分支機構防范風險的第二道堤壩。
《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7號——中小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第三十三條:中小評估機構應當制定評估業務實施和報告出具環節的制度和程序,針對以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保證評估業務正確執行,滿足出具評估報告的要求:(一)項目團隊組建及工作委派;(二)現場調查、評估資料收集和評定估算;(三)評估報告編制;(四)利用專家工作;(五)疑難問題的咨詢及解決;(六)爭議事項的解決;(七)項目負責人的指導與監督;(八)內部審核;(九)評估報告簽發及提交。而執業風險主要集中在第(二)項,即現場調查、評估資料收集和評定估算階段。《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第十七條到第二十六條分別就現場調查、評估資料的收集和評定估算進行了規范,例如第十七條明確規定: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應當根據評估業務具體情況對評估對象進行必要的現場調查;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要求委托方提供涉及評估對象和評估范圍的詳細資料等。評估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會有來自被評估單位的風險和來自委評資產及負債的風險,比如被評估單位行業環境是否穩定,內部組織機構是否健全,財務核算是否合法合規,產權關系是否做到明晰,又比如委評資產產權證明文件是否齊全,委評資產的使用是否合法,委評資產是否安全及完整等。評估分支機構只有制定好完善的評估質量控制制度,以保證詳實的現場調查,收集到詳細合法合規的資料,為合理的評定估算提供厚實的基礎,才能將風險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筆者建議一些評估分支機構在部門少人員不多的實際情況下可以專設一位評估業務質量控制人,不定期的進行評估現場工作質量檢查,以期能夠把控風險,提高執業質量。進入評估估算階段后,評估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評估方法選擇不恰當可能會產生評估結論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的風險。比如一家企業經營情況良好,研發能力強,產品銷售暢銷,內部組織機構也很穩健,每年經營效益一致處于增長態勢,如果對該企業整體評估僅適用資產基礎法而不選用收益法顯然不能客觀地體現其價值,肯定會產生評估結論與實際不符的風險。筆者建議一些評估分支機構可以專設一位審核人(可以和質量控制人為同一人),對評估方法的選擇是否恰當、評估參數的選取是否合理、測算過程是否清晰進行審核,以期形成合理的評估結論,防范執業風險。
綜上所述,筆者僅以質量控制制度應包含內容中的評估業務承接、評估業務計劃、評估業務實施與報告出具為基點,結合《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上的相關規范,以防范執業風險為目標,淺論了一些評估分支機構建立健全質量控制制度的必要性,當然,內容中應包含的監控和改進、文件與記錄也是相當的重要,因筆者水平有限,此處不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