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工商總局調查,截至2014年3月底,我國實有小微企業1169.87萬余戶,占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29萬余戶個體工商戶視作微型企業納入統計,則小微企業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所占比重達94.15%。該資料還顯示,當前有12%的小微企業在近幾年營業額保持快速增長(增長率約在30%以上)。另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的60%,納稅額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小企業已無可爭議地占據我國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以上。
財政部在2004年4月27日發布的《小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4]2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我國小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建立了該類會計制度雛形。但該制度是在2006年我國會計準則大規模修訂之前,隨著我國經濟近十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興行業,諸如物聯網、軟件、云計算、動漫、生物資產等小微企業的急劇發展,在會計實踐中急需規范小企業會計制度和建立健全小企業會計準則。
2011年10月18日,財政部以“財會[2011]17號文”正式頒布了《小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旨在規范中小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促進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繼續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該準則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國的小企業范圍內施行。
新發布的《小企業會計準則》(本文以下簡稱《準則》)與2004年發布的《小企業會計制度》相比,主要亮點有:
1.簡化了小企業的會計核算和會計報表
(1)《準則》賦予了小企業相對較為靈活的“會計科目選擇權”。準則中明文規定:“小企業在不違反會計準則中確認、計量和報告規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自行增設、分拆、合并會計科目。小企業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項,可不設置相關會計科目。對于明細科目,小企業可以比照本附錄中的規定自行設置。會計科目編號供小企業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查閱會計賬目、采用會計軟件系統參考,小企業可結合實際情況自行確定會計科目編號”。
(2)簡化了會計報表類別。準則中規定,小企業編制的會計報表可以不包括現金流量表。
2.規定了小企業的資產采用歷史成本計量
(1)《準則》允許小企業的資產按照成本計量,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可不使用公允價值,部分特殊情況使用市場價格和評估價值。
(2)對小企業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準則》不再要求按照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會計計量基礎,而是要求按照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稅費等確定。
3.《準則》規定小企業采用成本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
4.《準則》規定小企業的資產盈虧需用“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即將損失和溢余合并到一個會計科目。
5.《準則》更多地使用“營業外收支”科目。
《準則》的發布,對資產評估行業特別是中小評估機構和評估執業人員的影響將貫穿到整個資產評估工作,深入到每個評估業務的每個階段。資產評估從業人員應加強學習《小企業會計準則》,正確認識準則的相關規定。例如:“對小企業采用歷史成本核算計量”的規定,其實資產評估業務也有機會,因為《準則》對需要以評估價值作為入賬價值的事項做出了如下規范:(1)投資者投入存貨、無形資產、固定資產;(2)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3)盤盈固定資產或存貨成本;(4)采取產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5)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以上事項若在實踐中得到嚴格執行,在規范小企業會計核算的同時,也給予了評估行業業務拓展的空間。
(1)評估機構應認真組織學習,不僅是評估專業人員,機構的業務承攬人員同樣應認真學習該準則。在業務接洽時,明確基本事項內容之一“委托方(或產權持有者)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準則”一欄中須注意,委托方或產權持有者是否為小(微)企業?至于企業規模的劃分標準,建議依據“工信部聯工企業[2011]300號文件”《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該《通知》對我國各行業 “中型”、“小型”、“微型”企業的劃分進行標準分類。
(2)因《準則》取消了《現金流量表》的強制要求,評估人員在針對小企業的《收集資料清單》,收集“現金流量表”不再是必須程序。
(1)業務承攬人員將了解到的企業所處行業、規模、所處的發展階段等信息及時傳遞給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在制定《評估項目風險調查與評價表》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該小企業評估項目的特點。
(2)在制定風險應對措施時,建議對以個體工商戶形式存在的私營主體、小企業動態變化過程中所處階段、小企業管理體制以及是否每年進行年報審計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
(3)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執行、行業政策的變化、企業效益的波動等多種因素導致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不盡相同,評估過程中評估各環節人員均需在保持執業謹慎的同時,做好相關的基礎記錄工作,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評估人員在編制評估計劃,特別是編制企業價值、無形資產等評估項目評估計劃的過程中,應著力體現具體企業的會計科目設置特點,從配備相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等側重點上事先做出合理的計劃。
以事先了解到的小企業的會計核算體系為基礎,評估人員進現場調查工作時應及時和適時地找到切入點,評估人員在正式收集資料前,從相關人員如財務負責人或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調查了解與本項目有關的企業管理流程、財務人員分工、單據傳遞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執行情況,結合每個小企業的行業特點、管理理念、管理風格做出《訪談記錄》,并歸納提升為該企業獨具特色的“存貨或設備管理流程”,讓企業管理層或治理層修改完善并確認。
上述調查程序是傳統的“機器設備現場逐臺清點”、“存貨抽查盤點”等程序的有益補充;如果企業有現成的相關管理流程或制度,則將工作重點放在該項目的執行情況調查上。
磨刀不誤砍柴功,相信經過相關調查程序,評估人員對小企業有了宏觀的初步了解,負責或參與單項、整體資產項目時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準確把握住小企業經營管理的脈搏,推進并駕馭項目時方就會得心應手。
評估人員在收集資料時,應結合該企業設置的會計科目及其特點,設計出一套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評估作業套表,適度地調整收集資料內容,找到既靈活又不失原則的最佳平衡點,從而事半功倍,形成良好的評估執業形象。
(1)評估增減值原因分析
與適用《準則》企業的評估增減值分析相比,小企業價值評估增減值分析的筆墨會更多,既要把相關政策交待清楚,又要將“比較分析結果”講得通俗易懂、讓人理解,這樣寫出來的評估增減值分析方能透徹到位、深入淺出。
(2)特殊事項的批露
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特點、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不同、每個項目有每個項目的“特殊事項”,中小評估機構對小企業評估項目中的“特殊事項的批露”更能體現評估執業的水平和能力。
(1)上述各方面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小企業有較為稱職的決策層、管理層或治理層、執行層,以及各個層級人員均盡職盡責工作的基礎上,尤其是企業財務人員,既要管好賬、算好賬、還要知曉管理、參與管理,既具備專業勝任能力又具有管理建議的能力。
(2)評估人員對各個行業特點、各個類別的資產屬性、企業人員的風格特質要有較深入地理解、掌握,同時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企業雖小但其基本功能都在;項目雖小、程序不減;評估行業不止服務“高大上”,因為我們堅信“萬丈高樓從地起”,只要評估機構各環節人員能動態地提高專業服務能力,夯實評估行業的質量根基、以學好用好《小企業會計準則》和其他系列準則、政策為契機,發揚“評估發現價值、誠信鑄就行業”的評估精神,就能建立起評估行業的“高樓大廈”,中小評估機構同樣會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