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構成的數據集合,是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整合共享,交叉復用形成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同樣,大數據也是體量大、快速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需用高效率和創新型的信息技術加以處理,以提高發現洞察、做出決策和優化流程的能力。因此,大數據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攫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等目的的資訊。
大數據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構成,因此大數據時代具有數據量大、數據類型繁多、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等特點。
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1000個T)、E(100萬個T)或Z(10億個T),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大成為標志性特征。隨著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近年來新出現的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類型的數據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類型繁多成為大數據時代的典型特征。隨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感知無處不在,信息海量,但價值密度較低,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是大數據時代亟待解決的難題。大數據時代另外一個特征是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這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征。
從大數據時代的特征可以看出,既有的資產評估技術架構和路線,已經無法高效處理如此海量的數據,而對于相關的資產評估事務所來說,如果投入巨大而采集的信息無法通過及時處理反饋有效信息,那將是得不償失的。大數據時代對資產評估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資產評估方法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與潛力。
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普及,近年來社會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日趨成熟,社會化網絡逐漸興起。傳感設備、移動終端正在越來越多地接入到網絡,各種統計數據、交易數據、交互數據和傳感數據正在源源不斷從各行各業迅速生成,全球數據的增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數據的類型也越來越多。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年將增長50%,每兩年便將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數據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大數據時代已悄悄到來。
1980年以來,數據量以每40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是GDP增速的四倍,而人類數據處理的能力是GDP增速的9倍,可見其增速之快。近幾年來,數據量更是呈指數型增長,通過預測,在2015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7.9ZB,而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會達到35ZB,如圖1。

圖1 全球數據量預測
由此可見,隨著數據量的爆炸性增長,人們對數據處理的能力亟待提高,并需提高大數據的利用能力,挖掘大數據所帶來的產值。據Wikibon公司測算,2011年全球大數據產值已經達到51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將達到534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58%,是同期IT產業增速的7倍,如圖2。
由上述大數據的產值可以看出,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提高數據信息的利用程度,挖掘數據帶來的產值。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各個行業對其數據收集及數據處理方法也在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改進,以適應數據增長。同樣,在資產評估實務中,需要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有效利用龐大的數據信息,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對評估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

圖2 2012-2017年大數據市場預測
大數據對資產評估行業帶來了沖擊,使得行業內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化處理工具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在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行業內從業人員對于市場信息數據的收集及加工處理方面的水平還較低,并且信息化工作還處于建設過程中。低水平的信息化建設會制約資產評估的技術方法,也會使評估的科學性無法體現;沒有足夠的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會阻礙行業執業質量與效率的提高,批量評估技術也無法實現。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十分必要,利用好大數據會對行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資產評估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一項資產的評估從被評估資產信息、相關計算參數資料收集到評估數據計算等需要數日甚至數月時間,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量大,數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難辨,在數據收集和處理上尤其費力。在大數據時代,以計算機與網絡為手段對資產評估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在資產評估領域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評估工作效率。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與互聯網的使用,以及引進數學方法與統計模型等,提高了評估的科學性,克服了資產評估中很大程度上依賴評估人員的個人水平和經驗的不足,減少手工處理信息過程中易于出現的錯誤。利用計算機技術及統計模型對資產評估過程中的參數進行更為精確地預測,可以提高對資產評估中大數據的處理能力與數據處理的精度。
大數據時代已經在改變資產評估方法和技術,目前在互聯網文化企業價值評估和房地產批量評估中已得以體現。
文化企業的大部分資產是無形資產,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或者運營模式、開發模式、組織管理,其資產非實體性、權利組合方式的多樣性、排他性和共益性、技術替代性等特點,給互聯網文化企業評估帶來了困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網絡上會留下大量的數據信息,目前國內外對文化產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已經利用大數據分析評估其價值,如谷歌和國內的部分影視網站已經進行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影視作品的票房價值,從而對文化企業進行評估。
基于大數據的先進理念與技術而產生的服務于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大批量存量資產價值時實動態評估要求的“CNFS房地產抵押物價值動態評估系統”已經開始應用。實時動態的價值評估系統的計算模型基于多元自回歸模型,并結合樣本特性,對模型的架構與參數進行調整。在得到用戶的輸入后,模型會對輸入房產所在小區(片區、居民區)的全部有效交易信息進行讀取,并就該區域中體現出的統計特征自動建立模型,并自動進行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
作為技術性較高的中介服務行業,我國資產評估行業信息化建設基本方向已經明確,工作也在逐步展開,但目前資產評估行業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評估行業的專業數據庫建設成果較少并且還不成熟,行業普及的信息化工具還跟不上大數據時代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速度;在此基礎上,不同資產評估機構之間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另外,我國市場交易信息披露的公開化、透明化不足的問題,也使得資產評估可供參考的數據大量缺乏。
為實現資產評估行業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建設,推動資產評估機構發展,首先需要全行業認識到大數據及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時資產評估機構也要積極配合行業發展,在評估過程中對數據收集和分析做好技術性準備。資產評估行業及機構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確保能夠積極應對。
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信息與數據不再單一有限的存在于紙上及文件中,網絡中傳感設備、移動終端的介入使得各種統計數據、交易數據、交互數據和傳感數據正在源源不斷迅速生成,行業內信息、數據來源途徑多樣,缺乏統一的標準。資產評估行業需要整合分散在各地域、各機構的行業數據資源,形成以信息為基礎,充分采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數據庫等高新技術,結合現代資產評估方法,對資產評估數據信息收集、處理、分析,并使管理部門以及評估機構對資產評估信息能夠進行有效利用的信息系統。通過信息系統來實現管理部門對信息的監管,評估機構對評估信息的采集、貯存、處理、分析和傳遞,為資產評估實務工作提供服務。
計算機技術及統計模型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對資產評估中大數據的處理能力與數據處理的精度,通過專業化的處理使得巨大的信息得以有效地反饋。專家的經驗知識來源于判斷和估算,而大數據分析是精算,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準確的預測是其最大的競爭力,評估過程中有效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精確預測的方法提高了資產評估的精度,使數據經過“加工”而實現增值。
資產評估機構需要對評估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以確保在面臨大數據處理時,評估人員也能適應相關的工作。這些能力包括整合資產評估行業數據的能力,探索數據背后價值的能力,以及進行精確快速利用數據價值的能力。
[1]吳慧香.資產評估機構信息系統框架研究[J].北方經濟: 綜合版, 2008 (4): 87-88.
[2]朱順泉.資產評估信息系統的設計方案[J].中國會計電算化, 1999, (7).
[3]王勁.大數據時代的管理變革[J].中國商貿.2013, (2).
[4]陶雪嬌,胡曉峰,劉洋.大數據研究綜述[J].系統仿真學報,2013.
[5]楊志明,施超.中國資產評估行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J].中國資產評估.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