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神松
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胡神松
經濟全球化必然會導致法律全球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我國參與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過程中應采取的措施與對策。
經濟全球化 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 政治經濟學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也是當今世界各國發展面臨的重要趨勢,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全球化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全球治理必然要有法律全球化予以回應,需要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全球性沖突問題,如移民、走私、生態、毒品、人權、知識產權等問題,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領域,以達到維持國際經濟正常秩序。①俞可平著:《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0頁。所以,全球治理呼喚著法律全球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產權經濟在經濟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與國之間知識產權問題越來越突出,急需知識產權法律的全球化來解決國際上的沖突與利益。
(一)法律全球化的發展歷史與回顧
法律全球化發展歷經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中葉直到20世紀,由歐洲走向世界,開始以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法典編纂運動。在歐洲、亞洲和美洲的主要國家形成以羅馬法為基點,以法、德兩國民法典為主干的民法法系。第二階段,以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以及憲法的全球化為起點。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是1787年美國創設的分權型政府體制、違憲審查制度,隨后,歐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亞洲的韓、日、印度紛紛仿效,建立具有本國特色分權型政府體制,甚至直接照搬美國司法審查制度。 第三階段,二戰結束之后,1945年,《聯合國憲章》作為一部公認的世界性法律,隨后于1948年和1966年又通過 《關貿總協定》、 《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性法律。②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9/173/20010914/560432.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二) 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的歷史與回顧
1883年,巴黎外交會通過和簽署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于1884年7月7日生效。其后,已經通過了6個修訂本。至今《巴黎公約》共有173個成員國。中國從1985年3月19日起成為《巴黎公約》的正式成員,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該公約分別對我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生效。
1886年9月9日瑞士伯爾尼外交會上通過的《伯爾尼公約》于1887年12月5日生效。其后經過多次修訂,至今伯爾尼公約成員國達到164個, 組成伯爾尼聯盟。中國1992年7月1日通過了加入《伯爾尼公約》的決定,1992年10月15日起在大陸生效,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該公約分別對我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生效。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簡稱《TRIPS協定》),是WTO法律框架中附件IC部分,主要是關于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國際制度,為知識產權的獲得和保護提供高度統一的國際保護機制?!禩RIPS協定》載入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最后文件草案》,于1994年4月15日正式簽署,1995年1月1日,隨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而正式生效。③魏紀林著:《知識產權法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344頁。
(三)法律全球化與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各國法律規范趨同或一體,使各國相互協調、融合,國際法性法律規范涵蓋領域進一步增多,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簡而言之,法律全球化是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法律相互影響、交融發展的一種趨勢。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是指在經濟發展階段,全球范圍內知識產權領域以及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交融發展、一體化的趨勢。我國參與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過程中,要綜合各方利益,重點解決好當下中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借助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東風”,推進我國知識產權法治化進程,④劉志云:《法律全球化新論》,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為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提供健康有序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一)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形成法律霸權
在法律全球化過程中,在尊重各國彼此主權的前提下,在相同的國際法利益或近似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制定法律和實施法律的過程將達到一定的契合性并相互影響。但各國法律體系和制度也必然會受到沖擊,因為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但一些國家就是利用法律全球化來實現其法律霸權之目的。如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法律與發展運動,美國提供了2500萬美元資助近50個亞洲、美洲、非洲國家進行法律改革,實質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美國的法律霸權主義。毋庸置疑,對這些國家法律體系造成影響沖擊,傳播和建立美國的法律模式。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產權發達國家也一樣會利用他們的優勢達到法律霸權之目的。
(二)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弱化國家主權
經濟全球化是法律全球化的基礎,法律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和根本保障。由于經濟全球化,在一個國家范圍內,隨著跨國資本的滲透,該國以前受法律調整和保護的經濟和法律模式就會受到影響,國家主權也隨之受到挑戰。因為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中,根據本國具體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些國際公約的某些領域可能會作出讓步和妥協;對內要根據國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保證跨國資本的介入之時,既要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又要有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改變本國的經濟和法律模式也在所難免。⑤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yyV-YeNB6pbJ3HWkwWFLld1LxyXQM-NhK-4LddWWLCZ6j_Q_0Ocr6HZ5KQPbfGK .最后訪問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三)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實現新霸權地位的意圖
“二戰”以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國家,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形勢的變化,美國霸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美國通過經濟、科技方面的優勢,以和平的方式來實現維護霸權的地位。如美國正在利用知識產權強國的優勢,通過貿易壁壘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實現其新霸權地位的意圖。美國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知識產權是私權”為借口,拒絕向國際體系提供免費知識產品,除此之外,美國還利用知識產權增加其他國家的國際義務,運用自身的知識產權優勢打壓和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來維護其霸權地位。如美國現行的“301條款、337調查”充分證明了上述意圖。⑥徐元:《知識產權貿易壁壘的實質及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載《太平洋學報》2012年第2期。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mer)指出:“知識的權力正在代替財富的權力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對于美國來講,迫切需要重建霸權體制,維持霸權地位,而科學技術政策和知識產權法律是其維持霸權地位的重要保障,所以美國一直力爭保持科技創新最高水平,并建立科技壟斷體制?;谝陨媳尘埃R產權制度也許會成為美國實現新霸權的強大源動力和催化劑。⑦唐吳:《從知識產權到知識霸權——知識產權過度擴張所導致的國際體系危機》,載《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四)利用跨國公司構建知識產權壁壘進行控制
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在企業競爭過程中,故意設置知識產權障礙,給發展中國家企業出口造成困難和壓力,形成知識產權貿易壁壘。一方面,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過程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相關知識產權制度,故意設置各種知識產權障礙,通過貿易壁壘排擠競爭對手,形成市場壟斷。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之間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團,組建知識產權聯盟,影響本國、他國國內和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為借口,來維持集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和地位。
跨國公司構建知識產權壁壘主要做法集中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這四個環節。首先,跨國公司進行知識產權的“圈地運動”,目的是對競爭對手設置障礙。其次,對競爭對手進行專利許可,與具有知識產權優勢的跨國公司組建專利聯盟,形成利益集團共同排擠競爭對手。此外,跨國公司實施專利技術標準化的策略,通過技術標準來控制競爭對手,設置標準障礙。再次,通過濫用知識產權,排擠和限制競爭對手,主要表現在濫發警告函、拒絕許可、搭售、價格歧視、掠奪性定價等方式上。通過知識產權侵權訴訟,既可以獲得高額賠償,又能增加競爭對手的侵權成本、毀壞競爭對手的市場聲譽、拖垮競爭對手。最后,在實施產權管理方面,跨國公司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申請專利后,常常將專利在國外進行產業化,或者將“專利內部化”,在本公司內部使用。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給競爭對手設置知識產權障礙,達到控制競爭對手,占領市場優勢之目的。⑧蘇珊·k·塞爾著:《私權、公法——知識產權的全球化》,董剛、周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五)發達國家將技術壓迫轉化為政治壓迫和法律壓迫
跨國公司不但以自己的利益當成國家利益為名,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本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對其他國家的政府施加影響。首先,利用本國政府給外國政府施加壓力。例如,美國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將中國列入“特別301條款”名單,或者在WTO對中國提起訴訟。直接影響知識產權國際制度,間接也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TRIPS協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次,跨國公司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直接向外國政府施加壓力,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藥物生產商給予智利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修改法律,要求在智利法律規定中,將專利權的保護擴大到藥品,并給予藥品25年的壟斷價格保護期,智利政府迫于壓力修改法律給予藥品專利15年的保護期。最后,利用跨國公司對國際社會施加影響。利益主體為了實現其壟斷性,必然要突破地域性限制,發達國家以本國知識產權高水平保護來主導國際立法或國際規則,從而對知識產權國際立法產生影響,比如在文萊舉行的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談判中,圍繞專利和著作權保護的“知識產權”協議,日本政府努力推動將《反假冒貿易協定》納入TPP中,日美兩國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嚴重,欲通過在日美主導下制定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
(六)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全球化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
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本質特征是壟斷,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為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工具,如知識產權貿易壁壘。發達國家傳統上是利用跨國公司直接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原料和勞動力,逃避關稅壁壘,獲取高額利潤,壟斷和控制發展中國家一些重要資源和生產部門。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發達國家不僅不會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且還會利用知識產權壟斷屬性,憑借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進行控制和掠奪,尤其是利用知識產權壟斷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造成南北差距。如通過著作權、專利、商標、核心技術、技術標準來加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⑨程恩富:《超越霸權,建立全球經濟政治文化新秩序》,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llive/2010,7/27/192093.htm1. ) 2013-5-16。發達國家是是知識產權強國,是知識產權生產國,而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則是知識產權產品加工地和執行者,是“腦袋”與“軀體”的關系。
(一)強化公民知識產權意識
知識產權意識,是指人們對知識產權領域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產權經濟、知識產權管理的綜合主觀能動反映?!秶抑R產權戰略綱要》實施以后,我國公民知識產權意識有所增強,但仍需要繼續提升和強化,主要包括強化知識產權創造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知識產權運用意識、知識產權管理意識、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知識產權競爭意識等。⑩何煥鋒:《我國社會應培育的知識產權意識》,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12期。
(二)樹立公民知識產權價值觀
知識產權價值觀是指對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資本的總體評價與看法,知識產權價值觀內化為人們從事知識產權行為的思想后,對我國知識產權文化培育以及知識產權能力提升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樹立知識產權資本價值觀,主要包括知識產權資本的市場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戰略價值。市場價值指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知識產權通過市場機制作用,根據供求關系發生轉讓、許可等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經濟價值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通過創造出的知識產權成果能夠為權利人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并能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社會價值是指知識產權成果的利用,能夠造福社會和人類,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使社會更加進步、安全、文明。知識產權資本的戰略價值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在實施企業戰略時所起的作用與貢獻。①張濤:《企業知識產權資本價值及其管理研究》,載《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三)繼續培育知識產權文化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把“培育知識產權文化”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從國家到地方,采取多種形式和利用多種途徑力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知識產權文化氛圍。我國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整個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尊重知識、誠信守法”的良好知識產權文化氛圍還需繼續努力。知識產權文化是人們對知識產權領域觀念和行為的總體反映。包括對知識產權認知、態度、價值觀、信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觀念文化、環境文化與制度文化。觀念文化是指人們對知識產權的基本認知、認同、態度的綜合反映。環境文化是指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如政治、經濟、科技、政策環境等,這些環境與國家、區域、行業、單位的知識產權發展息息相關,能起到催化或阻礙的作用。制度文化是指一切與知識產權事業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包括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政策體系、管理體系等。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依靠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與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作為重要保障。
(四)繼續加大創新力度,增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
創新的方式有三種,原始創新、模仿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我國在航天科技領域、高鐵技術領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經擁有很多自主知識產權,相關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但提高我國技術創新水平、增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還需要許多因素作為支撐和保障,如高效的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培養我國未來的科技人才和創新人才;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保護國內知識產權;在全社會范圍內鼓勵競爭、激勵創新,提高我國公民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逐步加大公共和各類團體、企業的資金投入以發展本國科技。②丁曉欽:《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載《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8年第1期。
(五)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
由于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會導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加劇,所以國際經濟秩序問題一直是斗爭的焦點。發展中國家一直致力于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發達國家作為既得利益者則不愿改變對他們有利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經濟舊秩序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平等交換關系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少數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所控制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和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與制約的一些國際經濟機構為基本內容。發展中國家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要求,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進行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斗爭,但是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必然會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切身利益,動搖他們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所以,他們會極力反對國際新秩序的建立?!蛾P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在第六屆特別聯大通過后,美國從未接受“新秩序”的概念,表示極力的反對與抵制。上述文件由于遭到他們的抵制,并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發展中國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并沒有得到真正實現。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斗爭,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任務還任重道遠。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law, with the arrival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glob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objective law.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g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economics
胡神松,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博士,武漢東湖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
本研究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科研基金資助(20122S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