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陜西省西安市人民檢察院[710016] 梁舒婷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710016]/文
?
完善刑事執行檢察監督職能的思考
●李霞**陜西省西安市人民檢察院[710016]梁舒婷****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710016]/文
內容摘要: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及相關司法解釋賦予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多項新的職責,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對新增職能執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要從信息共享、制度細化、人員配備、執法觀念和業務素質方面予以完善和提高,逐步規范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
關鍵詞:刑事執行監督檢察職能完善
2012年《刑事訴訟法》和201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刑訴規則(試行)》)及相關司法解釋的相繼實施,除了進一步強化了刑罰執行監督之外,更是賦予監所檢察監督多項新的職責,在檢察機關訴訟監督體系中的地位和比重得到了提升。如何應對職能的轉變,尤其是應對新增職能帶來的挑戰成為刑事執行檢察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修改后的監所檢察部門職能涵蓋了刑罰執行監督、刑事強制措施監督及強制醫療執行監督,這其中既有新增的檢察監督業務,例如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監督、強制醫療執行監督、與偵監、公訴部門共同開展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也有檢察機關內部監督職能重新劃分,如死刑執行臨場監督由公訴部門轉至監所檢察部門;也有首次明確監督部門的職能,如財產刑的執行監督明確劃歸監所檢察部門;還有對傳統業務提出了新要求,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減刑、假釋案件規定》中規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指派檢察人員出席法庭,發表檢察意見,并對法庭審理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
隨著工作職能的擴展和改變,“監所檢察”這一名稱已經不再適應工作的發展,最高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廳更名為刑事執行檢察廳后,全國各地監所檢察機構也在相繼更名的過程中。機構名稱的變更是職能擴展的一個體現,也更符合這項工作在訴訟監督體系中的定位。
職能擴展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的發展契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新增職能的執行中存在著以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財產刑執行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財產刑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應用,剛剛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的一項重點內容就是完善并增加了財產刑的適用。但財產刑執結率較低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加強對財產刑執行的監督將是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重點。實踐中財產刑執行監督有以下難點:
1.財產刑執行監督的案件信息來源不明確。與法院之間信息渠道不暢通,刑事判決只送達公訴部門,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不掌握同級法院的財產刑的判決情況,也無法掌握財產刑執行的相關信息,難以主動實施監督;檢察機關之間沒有關于財產刑執行情況的通報規定,這主要針對自由刑并科的財產刑的執行情況,監督減刑假釋的檢察機關能夠掌握一部分財產刑未執行情況,但其往往不具有監督財產刑執行的職責,也沒有與負負有財產刑執行監督職責的檢察院進行通報的義務。
2.財產刑執行監督程序規定不明確。《刑事訴訟法》和《刑訴規則(試行)》僅僅規定了財產刑執行監督內容,沒有規定具體的監督程序,也是導致財產刑執行監督難的重要原因。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中羈押必要性審查權由哪個部門行使各地做法不盡相同,有的規定偵監部門、公訴部門和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均有羈押必要性審查權,只是負責的訴訟階段不同;有的將羈押必要性審查權一律歸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還有的設立羈押必要性審查委員會,由院案件管理部門、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監所檢察部門負責人、分管院領導和檢委會專職委員組成,共同參與審查。
2.《刑訴規則(試行)》只規定監所檢察部門只有提出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權,并非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審查主體,但實踐中刑事執行部門承擔了此項工作,其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資格需要司法解釋予以確認。
(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適用少之又少,因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還處于探索階段。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案件的通報機制沒有建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案件來源機制沒有構建,監督的啟動、監督的程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強制醫療執行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為加強對強制醫療執行的監督,西安市檢察院設立駐陜西省安康醫院檢察室,制定了《西安市人民檢察院強制醫療執行活動監督辦法(試行)》,具體規定了監督內容和監督程序。目前強制醫療執行監督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強制醫療執行的專業性較強,現有檢察人員難以適應監督工作的要求。
從以上對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分析可以看出,從監所檢察到刑事執行檢察不僅僅是名稱上的改變,而是要從信息共享、制度細化、人員配備、執法觀念和業務素質方面予以完善和提高,逐步使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規范化。
(一)建立信息共享通報、聯動協作機制,破解刑事執行監督瓶頸
1.建立與法院、公安機關以及檢察機關內部的信息通報制度。與法院建立法律文書移交備案、執行信息共享、執行變更通報制度,促進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的開展;與公安機關建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通報制度,拓展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案件信息的來源;建立檢察機關系統內部案件信息通報協作制度,形成監督合力。
2.建立工作聯動協作機制,增強監督力度。在強制醫療執行監督環節建立醫療效果評估機制,設立由派駐檢察室檢察人員牽頭,醫學專家、衛生行政人員組成醫療效果評估小組,定期對被強制醫療人的診斷評估進行再評估,彌補刑事執行檢察人員醫療專業上的不足。
(二)制定刑事執行監督工作實施細則,細化監督程序
1.以《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修改為契機,確認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羈押必要性審查主體資格。
2.制定《財產刑執行監督細則》,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督程序,構建檢察機關關于財產刑執行情況信息通報制度;
3.制定《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細則》,對案件材料的調取、羈押必要性標準的審查以及偵查部門、偵監部門、公訴部門的協助配合進行規定,提高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質量和效率;
4.制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細則》,細化監督的方式、程序以及被指定監視居住人的權益保護等內容。
(三)加強刑事執行檢察隊伍建設,適應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新要求
1.完善刑事執行機構編制,優化人員結構。以西安為例,2011年西安市基層檢察院恢復監所檢察部門的編制,直到現在西安還有個別基層檢察院只有駐所檢察室,辦公場所設在看守所內,最多4個人,一般只有2-3人,人員年齡偏大的現象普遍存在,難以達到工作新要求。因此各級檢察機關要盡快完善機構設置,增加人員編制,將年紀輕、具備較強法律素養的干警充實到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使之與刑事執行檢察業務相匹配。
2.更新執法觀念,轉變執法方式。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干警要認識到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工作模式要由原來的“審查為主”轉變為“辦案為主”,執法方式由原來的“派駐檢察”轉變為“派駐、巡回、巡視檢察相結合”,執法觀念要由“被動監督”轉變為“主動監督”,積極適應新要求。
3.改變培訓模式,提高執法水平。建議教育培訓部門對偵查部門、偵監部門、公訴部門組織培訓時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一并納入,使其掌握羈押必要性審查、出席法庭等新知識,從而更加適應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