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機制轉換研究”課題組
服務經濟釋放內生動力
“浙江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機制轉換研究”課題組
以產業服務化、產業融合為主導的服務經濟正為浙江發展釋放更強大的內生動力。以“互聯網+”、“創業創新”為推手,浙江正由工業主導時代走向服務經濟主導時代,一股新的支撐力量正在形成并向深處著力
經濟新常態的來臨,昭示了一種更為理性的經濟增長視角,即“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以提升發展質量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成為主導。浙江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已十年有余,事實表明,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向縱深推進,產業發展逐漸走向高度融合的境地,產業之間的界限尤其是二、三產業之間的區隔變得不再絕對。站在新的經濟發展節點,浙江產業發展的新動力何在?當前,已不能片面強調服務業帶來的發展動力,而應當看到,以產業服務化、產業融合為主導的服務經濟正為浙江發展釋放更強大的內生動力。以“互聯網+”、“創業創新”為推手,浙江正由工業主導時代走向服務經濟主導時代,一股新的支撐力量正在形成并向深處著力。
當前,以產業服務化為特征的服務經濟已成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現實需求。今年以來,以服務業占比持續提升為標志的產業構成變動帶來了浙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積極信號,在此節點,浙江必須及時把握發展契機,引導服務經濟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以服務經濟帶動消費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實現浙江經濟發展的全面升級。
服務經濟是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產業結構理論中,無論是配第·克拉克定律還是庫茲涅茨在描述產業結構變動時都一致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會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依次流向第三產業。在工業化后期,工業部門對國民收入的貢獻會降低,服務業的貢獻會越來越大。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也可以看出,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進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1%,中等收入國家達到61%,而低收入國家僅有45%。浙江經濟在轉型升級道路上徘徊已十年有余,繼2014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后,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1%,浙江經濟的產業構成從“二三一”轉向“三二一”,服務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已替代制造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這一變化也恰恰印證了經濟理論與歷史發展預設的軌跡。浙江的服務經濟主導時代正在來臨,并已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
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轉型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37年,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大省的先發優勢已消耗殆盡,工業領域所面臨的要素資源障礙也暴露無遺,在新一輪經濟競賽下,由產品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驅動之下,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成為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因素。在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階段下,生產性服務業助推傳統工業轉型的路徑可歸結為,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環節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效率、發展質量以及產品附加值,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生活性服務業是消費結構優化的強勁誘因。消費的本質需求是服務。隨著浙江進入消費新時代,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現代服務需求取代傳統物質需求成為未來消費需求的主導趨勢。經過改革開放37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發展型消費需求已逐步取代生存型消費需求成為主流,參照國際經驗,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發展型消費需求的實現將越來越依賴生活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的驅動之下,各式各樣的發展型消費需求被激發,以專業化、個性化為特征的生活性服務業成為擴大服務消費的重要推手,不斷催生新的消費需求,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服務業發展是就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推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也是衡量經濟運行質量的關鍵指標。隨著浙江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以制造業為依托的就業結構已難以為繼,當前必須通過服務經濟的發展來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結構。從國際經驗來看,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70%左右。紐約、倫敦、香港等國際大都市的服務業就業比重甚至達到90%左右。隨著浙江快速邁入服務經濟主導時代,服務業已成為新增就業的“蓄水池”。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網絡營銷……正成為新型就業結構下的就業新導向,與傳統制造業體力勞動需求的不斷削減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經濟發展向深處著力,以產業結構優化為引領增長動力轉換也迫在眉睫。當前,制造業向高端升級已漸成大勢,而以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高端化為特征的服務經濟更是成為構筑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可或缺的新動力、主引擎。
服務經濟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數據顯示,浙江服務業“加速度”發展態勢愈演愈烈,前三季度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達到11.3%,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高達66.4%。從市場主體審視,浙江服務業企業也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據統計,今年1—8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7.7%,高于全國10.2個百分點;利潤增長14.8%,比工業高10.1個百分點。事實表明,服務經濟已成為構筑浙江經濟新增長動力的主引擎。
服務經濟催生新經濟、新業態。在“互聯網+”戰略的驅動之下,互聯網與服務經濟的疊加、融合效應不斷顯現。以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為引領的高技術服務業迅速壯大,上半年浙江省網絡零售額增長達到51.4%。隨著今年3月杭州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以杭州跨境電商為引領的全省跨境電商生態圈正在形成。前三季度數據顯示,杭州(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出口商品4050萬單、貨值1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0倍和145倍。與互聯網經濟相伴生,浙江的服務業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金融、物流、旅游、房地產行業不斷被賦予新元素、新模式,伴隨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新興技術的植入,服務經濟正催生出更多的產業新形態和經濟新模式。
服務經濟激活創業創新動力。當前,中國已爆發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旋律下,尋求創業的創新點、突破口成為擺在創業者眼前的首要命題,而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經濟無疑成為最易獲得成效的創業突破口。數據顯示,在新一輪創業浪潮中,服務業創業項目占去了創業項目的半邊天,而其中互聯網創業更是成為傳統服務業轉型的重要途徑。今年10月14日的阿里云開發者大會“云棲大會”,參會人數相較去年的7000人翻了一倍多,不少是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做開發的創業者。可以顯見,以互聯網創業為引領的服務業創業大勢已在浙江全面鋪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工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日趨明顯,制造業的信息化、服務化、全球化特點也日益突出。發達國家在其經濟服務化過程中,制造業率先服務化,成為整體經濟服務化的產業支撐。在中國,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服務業與制造業由分工、分化到互動融合,服務化由此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與升級的重要趨勢。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趨勢下,通過發展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將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支撐的新型農業也將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導趨勢。對正處于轉型節點的浙江經濟而言,以服務經濟推動產業融合將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重要風口。
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一是推進制造服務化。進入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制造業的服務化將是一大趨勢,需將制造業的產業鏈加以延伸,實現工業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體現其服務化屬性。在“互聯網+”新形勢下,以電子商務為特征的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日益明顯。截至今年上半年,約有32.4%的企業建立了涉電商的專門部門或獨立電商公司。根據對全省600余家工業企業的網絡銷售專項抽樣調查,上半年有30%的企業開展了網絡銷售,而其中6%的企業其網絡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20%以上。在“互聯網+”為主導的新經濟、新業態推動之下,浙江的制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來臨。二是推進服務制造化。相比于世界發達國家,中國的服務業成本要高出許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服務的生產過程未能實現標準化。未來,浙江的服務業發展應致力于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平臺的基礎上以低成本復制的模式付諸大規模制造,實現服務的標準化、規模化、制造化。
實現服務業與農業深度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服務業向農業領域滲透與融合的現實基礎已經形成。在新型城市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浙江要實現農業產業化大發展,必須重塑農業現代化新模式,將現代服務業嵌入到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實現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共生。作為互聯網大省,浙江在電子商務與農業融合方面具有的明顯優勢。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已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5488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30家,以“淘寶村”為特點的農村新形態正在形成。
實現服務業與城市化深度融合。從全球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進入城市化中后期,即城市化率超過50%以后,服務業占GDP比重普遍超過50%,歐美等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其服務業比重甚至已超過75%,服務業成為城市化中后期各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和主要動力。在浙江,隨著互聯網經濟和小鎮經濟的全面鋪開,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格局正在形成,以金融、旅游、信息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城市服務業在浙江產業轉型中正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未來,要形成服務業與城市化互為驅動的發展新模式,城市各類產業園區、功能區在規劃時,應兼顧規劃產業配套和周邊周邊生活服務配套,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共同發展,實現服務業與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執筆: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