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能
打造臺州市域經濟組團分層發展新格局
陳永能
改革開放30多年,臺州經濟蓬勃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政策推動形成的“農村經濟”階段、自發創業形成的“鄉鎮經濟”階段、區域競爭形成的“縣域經濟”階段。近年,縣域經濟因實力和區位等因素差異,要素優化和集聚需求下的一些縣域已向區域中心城市轉變,一些縣域進行撤縣(市)設區,納入大城市體系,逐步形成建設區域大都市的基礎框架,邁入“都市區經濟”發展的探索時期。下一階段,都市區建設必將面臨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探索。
縣域政府協同發展意識不強。由于縣域經濟是相對獨立的發展模式,在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往往只局限于本行政區劃內,與鄰縣共同謀劃經濟發展在現有體制機制下困難較大,導致若遇到經濟發展問題習慣于在區劃內尋求解決。
縣域合作發展受體制性束縛。隨著經濟社會深入發展,經濟單元的行政主體不斷升級,從農村到鄉鎮再到縣區級。經濟調控、布局的內容更加復雜,在目前競爭日益激烈、多層級別的行政體制下,要進行縣域之間協調發展困難重重。
縣域經濟資源浪費比較嚴重。由于縣域經濟發展初期,企業就地辦廠、分散布局,導致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縣域經濟發展中后期,縣域之間過度競爭嚴重,重復建設突出。
縣域要素資源整合能力有限。縣域區劃內自身資源稟賦條件的限制,資源配置能力較弱,現有的土地、人才和科技等創新要素不能滿足縣域經濟下的大企業培育和支柱產業壯大。加上各行政區劃內為追求和保護自身利益,構筑貿易壁壘,阻礙經濟資源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共享水平較低。
縣域產業競爭力和帶動力弱。各縣級的經濟開發區產業呈現出“低、小、散、全”現象,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競爭手段低、市場地位低,產業層次不高、進入門檻不高、市場控制力不高,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難、產業升級更難,很難發展成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大產業,導致在國內外市場中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要以地級市全域作為組團發展探索范圍,以建設大都市作為聯動發展目標,以“分層推進”和“六項共建”作為臺州城市中心三區與臨海、溫嶺、玉環、三門,以及溫州樂清等縣域城市組團發展主要途徑,打造臺溫雙核心城市群框架下的一核即臺州大都市和雙核連接延伸的組團式城市帶,最終實現經濟轉型。
中心城市加快融合化發展。明確區域性中心的城市服務功能,讓椒黃路三區以及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在空間規劃布局和功能定位上實行差異化,分別打造成四個不同特色的功能中心,即椒江打造成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研中心;路橋打造成區域商貿中心的同時將日漸成熟的洪家市場群納入該體系中,建設跨區域商貿聯盟中心和貿易會展中心;黃巖成為陸路對外交通樞紐的同時,打造城市內陸工業中心;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應以三甲街道為基礎的規劃建設濱海產業新城,重點服務沿海產業區塊。增強產業集聚承載能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
中心鄰城加快同城化發展。通過推進“椒黃路與臨溫”同城化,在城市間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產生組合效應,將增強臺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通過推進“椒黃路與臨溫”同城化,使城市規劃更加統一,交通更趨成網,產業更為優化,要素更加充沛,公共服務充分共享,將進一步促進市區融合發展,提升城市能級;通過推進“椒黃路與臨溫”同城化,既可強化三區融合,又能及早與臨海和溫嶺兩市實現對接,從而加快推動臺州都市區建設,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都市區。
周邊縣城加快協同化發展。著力加強臺州市頂層設計,制定縣域經濟跨界協同發展規劃,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構建交通網絡系統。加強北三縣以生態引領,充分發揮“青山綠水”優勢,建立山海協同發展機制。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西部山區、中部平原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臺溫毗鄰加快協作化發展。溫臺經濟發展一直非常相近,近年來,溫臺兩地通過產業集群發展、技術管理創新、企業強強聯合、內外合作等舉措,實現了更大范圍內配置和享用資源,使民營經濟增長方式正在逐步向質量型、集約型轉變。這些共性應該成為臺州與溫州加強經濟資源有效配置和相近產業合理集聚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隨著樂清灣大橋的建設開通,臺州應主動向南與溫州深度合作,打通連接沿海區域城市帶,加強兩地經濟發展合作,研究樂清灣區域發展模式,打造民營經濟發展改革新區,成為兩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突破區劃界限,實行制度機制共建。一是增強合作意識。當前的區域經濟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區的競爭,具有行政效能優勢的獨立經濟單元難以在全球競爭中取得領先,為此加強與曾經作為自己直接競爭對手的臨近城市合作是必要選擇。二是共建協調機制。把縣域城市跨界協同發展作為市級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組織相關縣(市、區)建立跨區域協調平臺,加強各縣級區域之間的溝通合作,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利益分配協調機制,促使優勢互補、利益兼顧。三是縮短行政層級。浙江除了杭、寧、溫原中心城市基礎較強外,大部分地級市都是“弱中心強縣城”現象,對于還未形成較大都市區的中心城市,可仿效“省直管縣”體制縮短行政級別,由“市—縣—鎮”三級體制轉變為二級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加強規劃對接,實行空間格局共謀。一是立足效益最大化。按照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有利發展的要求,打破行政邊界,在更大范圍內謀劃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規范開發秩序,引導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在大都市區內的總體均衡,實現縣域城市跨界協同發展空間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二是空間功能合理分工。制定縣域城市跨界協同發展規劃,突出區域性中心的城市服務功能,增強產業集聚承載能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中心城市周邊的縣級城市建設和發展,打造規劃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環境自然優美的現代化縣城;培育中心鎮小城市的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加強交通對接,實行交通設施共建。要加強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國省道、機場快速通道、市政干道和城市公交聯絡線的規劃、建設和銜接,完善城市間綜合交通網絡,提供同城化客運服務。同時突出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完善各縣市區之間的城市輕軌交通線網及節點的布局,加快縣域間的貨物與人員的通勤速度;二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城際干線路網,打造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成環、輻射周邊縣域快速道成網;三是布局建設綜合運輸樞紐,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開發,提高區域性樞紐運輸能力;四是推進公共交通同城化。統籌布局跨行政區域公交線,加快改造提升為“城際公交”,推進公交常態化、密集化。
加強產業對接,實行產業體系共構。按照鏈式集聚、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的要求,統籌考慮區域內生產力布局。一是突出錯位發展,加強產業優勢互補。中心城區大力發展高端旅游、商務、金融及文化創意、科技研發、軟件信息服務等精致型產業,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城郊和周邊縣域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業、休閑觀光農業等都市型產業,大力發展各類特色產業專業園區。二是突出集聚發展,促進產業鏈式延伸。統籌各縣域經濟開發區塊產業規劃,整合土地等資源要素,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引導項目按產業上下游集中集聚布局,形成空間上相互關聯、生產上相互銜接的產業鏈,招引和提升補鏈擴鏈型項目,帶動整個產業鏈條做長、做強、做優,加快企業集群、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利用。
加強要素對接,實行要素市場共筑。引導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一是建立統一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統一的科技創新園區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共同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庫、科技信息共享平臺,開展科技項目合作。二是建立統一的金融資本市場,加強金融體制改革和探索,合理發揮和利用民間資本,合力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引導民營(間)資本進入小額貸款、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產業金融領域。三是建立統一的貿易信息平臺。探索建立內外貿易一體化平臺,推動內外貿一體銷售信息和物流網絡平臺建設,促進商品流通。探索建立統一的電子商務網絡平臺,推進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型業態。四是建立統一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加強區域內人力資源合作,建立統一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科技人才共享庫。
實施環保聯手,實行生態環境共治。一是開展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構建環境污染監測、預警的區域一體化,共同建立環境準入標準制度,集中整治違法排污企業,淘汰高污染行業,實現環境管理制度的整體對接。二是建立聯合調查機制。建立統一監測、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污染、上下游關聯河道水質污染聯合調查治理工作機制。三是建立區域環境質量信息共享體系。互通大氣、水、固廢環境信息和大項目審批信息,共同搭建聯防聯治政策平臺和技術平臺,提高聯防聯治效能。四是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在接壤地區共建污水處理、垃圾填埋與焚燒等環境基礎設施,提高廢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提高設備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臺州市椒江區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