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麗水市委書記 王永康
緊盯綠色生態“發展報表”不動搖 著力構建新產業發展體系
中共麗水市委書記 王永康
新常態下,麗水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轉型期、攻堅期和機遇期。“十三五”期間,如何繼續堅定不移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走實走好綠色生態發展之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近年來,麗水始終把綠色發展作為立市之本,著力算好發展報表中的眼前賬和長遠帳,堅持穩中求進、改中求活、轉中求好,確保生態發展要有“第一底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邁出了新步伐,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寶貴經驗。
生態是麗水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美麗的名片,也是“十三五”期間麗水后發趕超的最大潛力。習總書記在主政浙江期間,曾8次到麗水調研,他強調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麗水守住了綠水青山,就守住了‘金飯碗’”。牢記總書記的教誨,就要緊咬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不放松,堅決摒棄不可持續的“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老路。
麗水市委結合區域自身優勢和特點,提出了抓“十三五”期間“12345”的總體思路。“1”,就是一個指導思想,即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2”,就是“雙區”示范:建設全國生態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雙示范區”,力爭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全國樣板。“3”,就是“三生”空間,即科學、精準、超前謀劃“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讓“生態變綠、生產變富、生活變美”,實現“綠富美”。“4”,就是“四美”城鄉,即按照“美麗麗水、美麗縣城、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的思路,構建“1122”城鄉體系升級版。“5”,就是“五張報表”:繼續著力抓好生態報表、發展報表、民生報表、平安報表和黨建報表。
對麗水而言,轉型升級是“十三五”時期未來發展的根本選擇。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克服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把綠水青山保護好是習總書記和省委、省政府交給麗水的一項政治任務,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一時發展,但也不能守著綠水青山無所作為過窮日子。要做好點“綠”成“金”的文章,就必須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創造更多綠色GDP,努力打造全國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的麗水樣本。
著力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接連打出了“五水共治”、“四換三名”、“三改一拆”等轉型升級組合拳,目的就是要以“政策倒逼、環境倒逼、要素倒逼”的“減法”來換取轉型升級的“加法”,這是麗水當前在大力推進綠色生態發展必須下好的“先手棋”,我們決不要“黑色”GDP。同時,圍繞有效投資、浙商回歸、創新驅動、金融保障等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升級組合拳,把組合拳打得更精、更準、更有力。2014年以來,全市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共關停企業1934家,淘汰“黑色”工業總產值200多億元。
著力構建“3+3”生態產業體系。麗水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主陣地和突破口在哪里?就是要構建和完善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生態旅游業、養生(養老)業、文化產業“三大重點產業”特色發展的“3+3”生態產業體系。
——把生態休閑旅游業當作第一戰略支柱產業來培育,以高鐵開通為重大機遇,著力在生態旅游全域化、旅游產業融合化、休閑旅游智慧化等方面開展探索,重點實施旅游“1311”行動計劃,取得成效明顯:成為全省唯一的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高等級景區數穩居全省前列;旅游接待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增幅兩項指標連續多年排在全省前列。
——把生態工業當作環境友好型產業來培育,以“生態資源+改革創新”為抓手,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助推合成革、鋼鐵、閥門等八大傳統行業脫胎換骨;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重點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做大做強,2014年新興產業比重從2013年的16.2%提高到18.6%。
——把生態農業當作富民產業來培育,堅定不移走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路子,做足一產功能多樣、規模適度、接二連三文章,2014年生態精品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接近50%。
習總書記強調,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需要破題,關鍵要保持定力。“十三五”期間麗水貫穿始終的戰略邏輯,就是堅持綠色生態發展。要把發展質量調“高”、經濟形態調“綠”、產業結構調“優”,就要通過發展生態經濟給生態增值,就必須堅持全市“一盤棋”原則,建立機制“一竿子插到底”抓。
建立紅線管控機制。把嚴格生態紅線空間管治,作為抓生態經濟、抓綠色發展的基本依據,堅持在限制和禁止開發區“高壓線”范圍,不越雷池一步。全市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面積達95.03%,重點和優化開發區面積占比僅4.97%。通過空間管控,用“點狀”的集聚開發來促進“面上”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紅線之內的112個禁止準入區、46個限制準入區,嚴格執行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
建立長效推進機制。為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指導思想,堅持生態和發展“雙底線”、打造生態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雙示范區”,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關于強化生態經濟發展長效推進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定期會商推進機制、招商引資盯引機制、項目推進攻堅機制、要素優化配置機制、企業精準服務機制、政府職能轉變機制、問題導向督辦機制、工作通報約談機制、統計監測分析機制、發展績效考核機制等“十大機制”,全方位助力綠色生態發展。
建立工作聯動機制。著力構建“上下暢通”工作體系,市委常委會每季度聽取相關部門專題匯報,并研究部署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堅持每季度召開縣(市、區)工作匯報會,對發展指標逐項進行分析,查擺問題差距,細化推進方案,重點完善生態經濟工作例會推進機制及產業培育配套推進機制。每月召開涉及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意見和節點性問題疏理,著力解決工作中的“中腸梗”問題。
把綠色生態發展報表抓實、抓好,是“十二五”期間麗水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點所在,麗水始終把綠色生態作為考核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實施綠色生態發展一線“賽馬”工程,在“十三五”期間要繼續發揮完善考核的指揮棒機制。
在考核指標設計上,創新建立“五張報表”。即生態報表、發展報表、民生報表、平安報表和黨建報表,尤其在發展報表中,既包括總量性、速度性指標,也包括結構性、質量性指標,對事關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旅游業培育和產業創新驅動、產業綠色含量等方面設定了目標值。
在考核辦法調整上,建立差異化考核體系。將9縣(市、區)按照生態功能不同分為三組,分別為城市核心區、生態經濟區和生態保護區三類,并分別設置相應的指標及權重。如對生態保護區不考核GDP;城市核心區單設重點項目征遷完成率和社區治理工作指標;生態經濟區設置較高的經濟發展類指標權重等。
在考核內容把握上,突出抓好發展報表。我們意識到,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要著力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建立發展報表過程中,重點設立了19項考核指標,占五張報表考核指標數的40%。
與此同時,以考核結果為依據,著力發揮“指揮棒”作用,注重考核結果運用,明確提出了獎懲細則,通過過程督查和和考核激勵,促進領導干部“跳起來”摸高、“撲下去”干事,為抓好綠色生態發展報表營造濃厚的干事創業導向和氛圍。
重點要繼續構建完善“3+3”生態產業體系,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培育“1+9+5”新產業體系,在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中尋找發展新動力。
全力突破一大千億級產業。要緊緊抓住高鐵時代機遇,圍繞建設生態旅游名城目標,把生態休閑旅游業培育為第一戰略支柱產業,到2020年全市旅游總收入力爭突破1000億元大關。以推進5A級景區建設為重點,市區古堰畫鄉景區創5A為龍頭和示范,加強核心景區建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把山上山下、城里城外、度假休閑、經濟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景點聯建、營銷聯合、線路聯網,真正形成全域化旅游格局。
做大做強九大百億級產業。依托現有資源基礎和產業基礎,積極把握“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機遇,以“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生態化、集群化”推動產業轉型提質,重點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健康、文化、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能源、生態精品農業、信息經濟等9大產業,努力培育成為9大百億級產業。
積極拓展5大新增長點產業。順應技術發展、時代發展大潮流,大力發展前沿新興產業,在“1+9”產業中,選取5個細分領域,重點培育民宿經濟、機器人制造、時尚革制品、電子商務、礦產精加工業等5大新增長點產業。
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著眼當前,翻開“發展帳本”,麗水已繪就了一張張振奮人心的綠色生態發展報表: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先后榮獲中國十大休閑旅游城市、國際休閑養生城市、首個地級市“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氣候養生之鄉;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大關,列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環境質量連續11年居全省首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6年位居全省第一,老百姓對生活的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展望“十三五”,麗水必將寫下濃墨重彩的發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