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蓉
余杭快速發展對義烏的借鑒意義
楊蓉蓉
近年來,義烏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發展,奮勇爭先,經濟實現較快發展,近三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穩居省內十七強經濟縣(市、區)前三甲。縱觀省內十七強經濟縣(市、區)的主要經濟數據,余杭表現尤為亮眼,連續兩年保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財政總收入與地區財政收入增速首位。今年上半年,余杭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2%,繼續領跑省內十七強縣(市、區)。余杭一馬當先的緣由值得一探究竟。
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快、比重高。2014年,義烏第三產業比重為58.3%,較“十二五”末期提高4.3個百分點;余杭則為55.7%,較“十二五”末期提高15.7個百分點。
從發展平臺看,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特色小鎮方面,余杭的夢想小鎮、藝尚小鎮和義烏的絲路金融小鎮均入選省首批特色小鎮,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省級產業集聚區方面,余杭的未來科技城是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塊,集成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推動智慧經濟發展;義烏的商貿服務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商貿服務業,推動市場轉型發展。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方面,義烏有國際商貿城和國際物流中心,余杭有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國際商貿城和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在2013年度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全省新型專業市場類別綜合評價均入前五位。
從新興產業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余杭有全球最大電商阿里巴巴,并且吸引著無數想與馬云成為鄰居的創客,信息服務業成長為支柱產業,對GDP、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5.6%、91.6%。義烏憑借著繁榮的實體市場、便捷的現代物流,良好的創業氛圍與深厚的崇商文化,吸引并培育出了千軍萬馬的小微電商,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比2010年激增3.6倍。
區位優越。余杭近水樓臺的區位優勢是無法比擬的,三面環繞省會杭州,境內擁有繞城高速、杭寧高速、申嘉湖杭高速、杭甬高速、杭長高速、杭徽高速、滬杭高速等一繞六射高速交通網絡。滬杭高鐵又把余杭納入了國際大都市上海一小時城市圈。杭州地鐵1號線已順利運行,與杭州市區的交通融合度進一步提高,與杭州主城區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在加快。同時,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成就了較低的商務成本,寫字樓、住宅相比主城區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
投資勢頭強勁。2014年,義烏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與余杭并列省內十七經濟縣(市、區)首位,從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來分析增長動力,余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約為義烏的1.8倍,義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余杭高48%,義烏出口總額是余杭的3.3倍。可見,投資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2012年以來,余杭每年投資增速均在20%以上,2014年全區完成投資786.2億元,同比增長24.5%。從投資結構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近五成,房地產業完成開發投資350.6億元,同比增長32.4%;第三產業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完成投資651億元,同比增長30.2%。招商引資助推實體經濟做強做大,六大產業平臺建設引得國內外知名企業紛至沓來。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78億美元,引進市外內資90.75億元,浙商回歸項目到賬資金72.9億元。
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緊隨杭州市發展智慧經濟步伐,余杭以“打造產業余杭,建設創新強區”為目標,全力打造杭州未來科技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杭州北部新城、臨平新城、喬司國際商貿城六大產業平臺(簡稱“五城一基地”)。高層次人才日益集聚,未來科技城吸引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1426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人才84名、浙江省“千人計劃”人才90名、院士級頂級專家15名。隨著人才紅利和創新紅利的不斷顯現,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裝備制造業是第一大產業,占全區規模工業比重的40%以上;信息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增勢強勁,成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核心動力;生物醫藥產業,正在穩步構建長三角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現代醫療設備產業基地;傳統優勢的布藝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打造成為中國品牌布藝城。2014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1.3%,新產品產值率達34.5%,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達2455家,科創園45個,發明專利授權295件,企業成為創新的主角,企業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占到總量的90.3%和92.5%。余杭已成為浙江省內一個發展創新經濟和智慧經濟的高地。
龍頭企業引領壯大產業規模。裝備制造業集聚了西奧電梯、春風動力、寶鼎重工、老板電器等在內的一批重點企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有430多家。生物醫藥產業共有在產企業104家、在孵企業58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包括貝達藥業、民生制藥、天元生物等知名企業,美國禮來、法國賽諾菲等一批生物醫藥領域的世界500強企業也相繼落戶。信息服務業依托淘寶項目的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產業規模不斷擴張,有效促進了計算機硬件服務類公司、計算機軟件研發類公司、互聯網商業信息服務公司、互聯網支付平臺類公司等電子商務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優勢項目和資金、人才、市場等在此集聚發展,培育形成余杭信息服務產業集聚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從實現“四翻番”的經濟指標看,義烏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0年增長1.6、1.5、1.4、1.6倍,余杭則分別增長1.8、1.6、1.6、1.7倍。區位優越、投資拉動、創新驅動、龍頭企業引領是促使余杭發展比義烏更快的主要因素,對義烏加快轉型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力轉換的銜接期,新增長動力孕育和傳統增長動力減弱并存,既要擴大有效投資確保傳統動力不失速、提質更增效,也需要加強創新驅動促進新動力快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并注重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實現經濟平穩發展、創新發展。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當前,城市地下管網設施、信息基礎設施、大氣污染與水環境治理等公共基礎設施仍有待增加。加大在公共領域的投資,不是拉動經濟的權宜之計,而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長遠之舉。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做好擴大有效投資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好總量與結構、政府與市場、存量與增量、硬投資與軟投資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投資方向。一方面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補齊小康社會建設短板。強化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地上設施與地下設施、軟環境與硬環境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圍繞未來產業體系的構建精準投資。結合全球產業格局變遷、技術變革下的生產方式調整以及義烏的發展特色和條件,重點聚焦商貿服務、數據信息、國際商務、文化休閑、創意設計、國際物流、會展旅游、教育研發、先進制造等九大領域,鞏固提升在全球的商貿影響力和競爭力,并構建多元經濟支撐。其次需要破解資金來源問題。現階段能否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打通金融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渠道至關重要,要穩步推進縣城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全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形成政府投資+金融資本、政府投資+民間資本等多元化融資機制,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調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的積極性。

強化創新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經濟的新動能,義烏新增各類市場主體持續較快增長,已然成為創業熱土,但是創新驅動亟需提速。一方面要推動技術創新,讓傳統產業青春煥發,讓新興產業健步前行,引領“中國制造”走出去。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抓住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從“汗水型經濟”走向“智慧型經濟”。另一方面,也需要體制創新,加強制度供給,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新技術、新產業和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打開更大空間,既助力提升大型骨干企業競爭力,又助力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讓企業成為創新的絕對主角,讓市場成為創新的活力之源。
培育龍頭企業。要繼續堅持按照“大平臺、大產業、大投入”思路,招引“大資金、大品牌、大項目”企業,緊盯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強化產業鏈招商,主動敲門招商,定向精準招商,到產業發展領先的地區開展專題招商,加強與國企、央企、外資和浙商的對接合作,注重招商與招才、引資與引智相結合,著力引進一批“大、強、優”的產業項目。同時,要注重招引與培育并舉,通過搭建平臺、完善投融資服務與知識產權保障等方式,培育壯大更多的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作者單位:義烏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