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疇鏞
創新是“十三五”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陳疇鏞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彰顯了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的戰略思維,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而排在首位的是“創新發展”,全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闡明了創新發展的豐富內涵,指明了推進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十三五”期間,浙江的發展目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需要以創新發展為引領,創新將是浙江“十三五”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第一動力。
當前,浙江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傳統的支撐力量逐步消退,而新生力量正在茁壯成長,在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上已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只有堅持創新發展,靠創新塑造增長新動力、打造發展新引擎,才能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勁動力。
——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動力。“以大眾創業培育經濟新動力、用萬眾創新撐起發展新未來”為特點的創新型創業和中小微企業新活力逐漸成為浙江經濟發展新引擎。以為數眾多的、創新活躍的中小微企業為主體,通過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手段,發展分享經濟,為自身快速發展插上翅膀。商業模式創新是浙江創新發展的特色亮點,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以“義烏購”為代表的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對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浙江中小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廣大新興經濟體的新市場。“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推動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動,支持創新創業“新四軍”崛起壯大,促進浙江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構筑產業轉型升級新動力。在互聯網環境下,浙江制造業正在從應用電子商務開展網絡銷售拓展到網絡設計、網絡制造,帶來了產業組織方式、供需結構、發展動力的新變化。近年來,桐廬、義烏和嘉興等地的產業集群與阿里巴巴合作開展了“1688產業帶建設項目”后,有關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電子商務專業網站是浙江的一大特色,與其相對應的產業集群也出現聯動發展的勢頭,如紹興輕紡產業集群的全球紡織網、嘉興繭絲綢產業集群的“金蠶網”、永康五金產業集群的今日五金網等,對集群企業提升用戶需求響應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雅戈爾集團已把互聯網思維運用于智能化生產和營銷創新。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滲透融合,加快推進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構筑浙江產業競爭新優勢。
——深化改革加強制度供給形成新動力。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的根本動力,需要政府改革先行,轉變政府職能,為激發企業活力人才活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作出積極努力。浙江各級政府積極探索用“四張清單一張網”的改革舉措,把簡政放權落到實處,使浙江成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辦理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省份。同時積極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國企改革進程,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將互聯網作為政府創新管理與服務的平臺,營造支持創業創新的開放包容發展環境。“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
“十三五”是浙江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推動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依賴規模擴張轉向提高質量效益。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當前浙江正加快從工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向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都市區和城市群經濟轉變。2014年,浙江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66.4%。未來產業競爭的核心在于服務領域,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有利于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在浙江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抓制造業提質增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關鍵是強化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制造企業利用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要借鑒海康威視等制造企業的轉型發展的經驗,著力做強研發創新、信息服務、品牌營銷、資本運作等價值鏈高端服務環節,突出生產性服務業在技術進步、節能降耗、信息集成等關鍵環節的服務效應,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助推產業升級、延伸實體經濟產業鏈的有力手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
——優化城鄉發展空間。“十三五”期間,浙江將進一步呈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與趨勢。要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集聚發展、強化輻射的要求,考慮城市建設、交通、居住、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等因素,調整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發展杭州、寧波、溫州和金義四個都市區(城市群),著力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其集聚輻射能力,實現都市區產業分工合作協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網絡一體化,提升都市區交通便捷化水平,優化都市區要素資源配置,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智慧項目示范應用帶動城市運行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構筑農業轉移人口與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格局,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近年來,浙江網絡信息服務和應用創新活躍,電子商務增勢迅猛,已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信息技術服務收入1131.6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電子商務平臺收入590.6億元,占全部服務收入的52.2%。2015年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前三季度浙江跨境電子商務出口2.5億美元,同比增長337倍。“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拓展網絡經濟發展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是浙江的兩大國家戰略,要充分挖掘豐富的“海洋生產力”,把海洋經濟拓展為浙江發展的新空間。要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強省。要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著力優化海洋經濟結構,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新興產業,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突出在原油、礦石、煤炭、糧食等重要物資儲運中的戰略保障作用,形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十三五”期間,要以創新驅動釋放生產率提升紅利,重塑增長的新動力。過去浙江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靠學習模仿,通過承接國際制造業外包訂單,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開始做起,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未來轉向創新驅動發展,關鍵是要形成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科技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作為創新驅動的實施主體,必須從過去以學習模仿創新為主轉向自主創新為主。吉利、萬向等浙江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加快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十三五”期間,既要鼓勵大企業成為研發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又要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力,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以大企業為中心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繼續開展重點企業研究院、重大項目、青年科學家等“三位一體”產業技術創新。
——突出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源頭作用。浙江不僅有浙江大學這所科技創新的航空母艦,還擁有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一批正在加快發展的省屬高校,可以為浙江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既要大力引進國內外創新成果,更要著力發揮浙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積極性,圍繞浙江經濟轉型升級戰略需求,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力爭取得技術創新突破。加強頂層設計,梯度培育各類創新載體,建設若干浙江省實驗室。要著力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五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建設,把浙江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中心。
——加強區域創新中心建設。要著力建好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充分發揮其對全省創新發展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加快建設錯位布局的高新區,打造杭州創新大走廊和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特色小鎮是浙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新平臺,如確立“融資融智”產業布局的夢想小鎮,實現互聯網創業與金融資本共舞,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鏈條;云棲小鎮積極構建“創新牧場——產業黑土——科技藍天”的創新生態圈,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云計算產業生態。要將提升特色小鎮打造為引領發展的區域創新中心。
作者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