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薇
在轉型升級中建設美麗浙江
石薇
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基礎是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之路;實質是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統一,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發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靈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推進美麗浙江建設的實踐中,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切實把生態文明貫穿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要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以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方式為基礎。圍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目標,做好“加減法”。大力發展資源產出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為特征的綠色循環低碳產業,加快培育信息、環保、健康、旅游等能夠支撐未來發展的大產業。支持在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向核心載體集聚。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推進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循環發展,推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不斷提高再生資源、水資源、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同時,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淘汰落后產能。建立行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控高污染高耗能的“兩高”行業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加快推進鋼鐵、化工、造紙、皮革、印染、船舶等兩高產業落后產能淘汰。
以空間布局的優化為方向。按照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形成良好的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堅持功能導向、系統設計,形成各功能區的區域特色和競爭的比較優勢,推動各地差別化發展。對開發類的主體功能區,其主要任務是促進先進制造業向產業集聚區集聚、現代服務業向中心城市集聚、農村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轉移集聚;對保護類主體功能區,重點是搞好生態功能區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緊扣主體功能區及生態功能區建設,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原則,開展多元化補償方式探索和試點,開發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通過采取資金補助、產業轉移、對口協作、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
以環境的綜合整治為抓手。堅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為突破口,打好一系列“組合拳”。按照“治污先行”的路線圖,加快高污染行業的整治提升,推進農業養殖業的集聚化、規模化經營和污染排放的集中化、無害化處理。根據《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年)》要求,通過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和煤改氣、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等方式緩解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實施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大力優化用能結構,新增用能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存量能源加快煤改氣、油改氣和煤炭的清潔化利用。
以體制機制的創新為保障。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扎實推進各項改革試點向縱深發展。做好湖州、杭州、麗水等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悉心打造其成為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啟動并推進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和模式。深入推進節能減排以及地區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和萬元GDP單位能耗控制的能源“雙控”等約束性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分級考核目標責任制度,對行業和部門實行指標控制。對用能主體的企業、單位倡導節約能源、合理用能,以市場化機制推進企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