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智偉
新常態下網信軍民融合
■ 馬智偉
在國家的主導下,促進民用信息產業與軍工電子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民用信息產業與軍工信息產業的技術、人才、資金、設備、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雙向擴散、交流和融合,形成軍民一體化發展的信息產業,不但有利于形成軍地共同發展的合力,還能夠大力促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及應用。
(一)我國已經具備較為完整的網信安全產業鏈
我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走過了萌芽期,逐漸過渡到快速發展期。目前我國網信安全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發展了較為齊全的網信安全產品,建立了基本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銷售服務體系。一些信息安全產品的核心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出現了一批得到國際同行認可的優秀信息安全企業。
在網信安全產品中,已經擁有了防火墻/VPN、IDS(入侵檢測系統)/ IPS(入侵防御系統)、UTM(統一威脅管理)、SOC(安全管理平臺)、信息加密/身份認證、內容安全管理(防病毒、郵件安全等)、安全服務等多類主流產品,并不斷涌現一些新技術和應用。
在網信安全標準方面,已經制定了網信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了網信安全基礎、技術、管理、測評為主的標準體系。網信安全標準化工作已經進入到“統一領導、協調發展”的時期。國家有關部門逐步加強了對網信安全的管理,建立相應的安全產品和服務的準入制度。網信安全產品的測評認證體系也在逐步建立。
在市場需求方面,政府、電信、銀行、能源、軍隊等仍然是網信安全企業關注的重點行業,證券、交通、教育、制造等新興市場需求強勁,為網信安全產品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各大高等院校陸續設立了網信安全的相關專業和課程,社會和企業開始進行網信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訓。網信安全的專業人才日益多元化,網信安全的教育培訓體系基本建立。
(二)民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對軍事發展影響深刻
在高技術武器裝備不斷發展的今天,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例如,無論是巡航導彈、相控陣雷達,還是飛機、艦艇,都依賴半導體芯片的控制,而絕大多數的半導體芯片,都是以民用市場為主要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民用信息技術一直在為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服務并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對信息技術研發和產品的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參與國防建設的趨勢更為明顯,并逐步成為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一方面,民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裝備的威力和命中精度,利用民用信息技術生產的電子器件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眾多民用信息技術成為導彈、軍事衛星以及其他高技術武器裝備制導和控制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武器,其性能的高低都與民用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民用信息技術已經對軍事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深刻的影響。目前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擴大民用企業參軍的渠道,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民營企業、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參與到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之中。
(三)軍工行業自成體系,軍地協同的自主創新體系仍未形成
目前,軍工行業自成體系的狀態并沒有完全改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用信息技術和民營企業進入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一些軍工單位由于處于武器裝備系統總體的優勢地位,在配套任務分工上往往向內部傾斜,盡管一些民口單位有承擔任務的條件和能力,但實際參與仍然有限。國家隊軍工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促使了軍工企業將配套任務內部化。目前,國家對軍工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主要是依據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促使相關的軍工企業盡量將配套任務交付給企業的相關成員單位,同時加大對民口配套單位的并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關的競爭和創新,導致一些民用領域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和產品沒有進入軍工領域。
而且,我國裝備競爭性采購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競爭性裝備采購范圍還不夠寬、規模也不夠大,競爭作為資源優化配置、激勵創新的手段的作用還遠沒有發揮。
與此同時,目前軍地信息技術研發相對封閉、力量分散,國家的網絡信息技術力量的整合力度也不足,軍地協同、聯合攻關的自主創新體系仍未形成。一方面,信息技術在軍民之間的共享和轉移不夠,信息技術資源閑置和信息建設技術資源不足的問題依舊存在,另一方面,軍地之間信息技術合作開發,聯合研制攻關的機制仍不完善。
(四)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法制建設和管理機制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在網信領域的立法工作仍舊相對滯后,尚難完全滿足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的要求。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相應的立法機構根據網信領域的新形勢,不斷更新網信領域安全立法。但是,從當前我國網信領域安全的立法現狀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立法的工作滯后,部分適用的法律還是早些年的法律,針對新近出現的網絡非法行為的法律有些還是空白。
同時,雖然我國目前由中央網信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網信領域的各項事宜,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仍舊存在多頭領導、分散管理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推進網信領域軍民融合帶來了機制上的障礙。另外,我國的機構設置中還存著個別部門責權不清的問題,造成工作主體不清、責任不明確等影響網信領域軍民融合的現象。
(一)信息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利用
信息基礎設施資源軍民合建共享是世界各國推進網信領域軍民融合的普遍做法,它可以促進軍隊和民用信息基礎設施更好地融為一體,進而提高整體建設以及應用效益。美國從2004年開始,就根據美國國防部聯合轉型路線圖對網絡基礎設施分地面段、無線或無線電段和空基段進行重點建設。地面軍用光纜采用自建、租用商業光纜等多種方式,無線段和無線電段采用局網預留民用接口方式,便于以后利用民用網絡資源,在資源勘查和導航中則主要使用軍民兩用衛星。
俄羅斯則統籌規劃軍民通信需求,強調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一體化管理。戰略通信在固定網、衛星網等方面都實現了一定的融合。英國、法國的軍事系統也都預留民用接口,以便以后的民用網絡。
(二)關鍵信息技術聯合創新
信息技術不但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而且諸多的信息技術創新與軍民兩用密不可分。縱觀信息技術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大量民用信息技術都起源于軍事信息技術,而民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又推動了新的軍事技術革命。電子計算機、互聯網到物聯網的三次信息化革命浪潮,都是由軍事需求引發和首先應用到軍事目的,而后轉化為民用才得到世界范圍的廣泛應用和發展。不難看出,軍事應用是信息技術發展最活躍的動因,最需要也最能引發信息技術創新,也最能帶動民用信息技術應用發展,因此,信息技術,特別是關鍵信息技術的軍民協同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三)軍民信息產業一體化發展
在國家的主導下,促進民用信息產業與軍工電子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民用信息產業與軍工信息產業的技術、人才、資金、設備、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雙向擴散、交流和融合,形成軍民一體化發展的信息產業,不但有利于形成軍地共同發展的合力,還能夠大力促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及應用。同時,通過利用國民經濟產業技術,努力提升軍民兩用技術水平,可以形成軍民一體、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從而推進我國信息產品的自主可控。
(一)完善政策法規,提供制度保障
要完善推進網信軍民融合的領導管理體系,使地方和軍隊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工作統籌在高層、落實在基層,始終處于科學決策和領導之下。同時,制定發展政策,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研制生產和融合式發展項目建設,建立信息領域大型試驗場所和特殊實驗設施的共享制度,實現基礎設施富裕資源和緊缺資源的綜合利用。梳理現行相關法規,增加有利于推動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軍用民品采購等條款。
(二)引導軍民聚力突破關鍵信息技術
要瞄準制約網信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問題,通過國家相關的科技計劃,加大對相關核心關鍵信息技術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和重大工程,突破核心技術,解決關鍵設備受制于人的問題。同時要鼓勵軍地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各使用方開展聯合攻關。要建立網信領域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集中軍地優勢科技資源,進行聯合攻關。要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積極鼓勵各類創新實體聯合申請和開發項目,鼓勵大企業和具有技術優勢的科研院所、高校在產品研發、生產和技術支持上實施強強聯合。
(三)制定網信領域軍民通用技術標準
從頂層設計入手,實施標準化戰略,通過探索有利于信息化建設的軍民融合、更加開放和有效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和模式,促進軍民標準兼容。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逐步打破部門以及行業之間的界限,軍隊和地方之間協同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的統一的軍民信息技術通用標準體系,鼓勵軍隊相關單位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研制,設定期限強制消除因技術標準提至不同而形成的信息壁壘。提升軍民產品通用度,軍事信息系統研制和設備采購,盡可能采用國家標準。提升電子信息產品的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程度,為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軍民互通、互用提供技術體系的保障。同時,對現行軍用標準和規范進行梳理,淘汰落后的標準。
(作者單位: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工業昌飛助力國產大飛機早日翱翔藍天
C919大型客機(COMAC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于2008年開始研制。中航工業昌飛2009年參與C919大型客機的研制,憑借公司多年來在鈦合金機械加工、復合材料成型以及數字化裝配等領域取得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經驗,取得了C919機體結構“前緣縫翼”和“后緣襟翼”兩大工作包的研制工作,這也是C919機體結構件中加工裝配難度最大的工作包之一。
昌飛公司承擔的C919大型客機的前緣縫翼、后緣襟翼工作包主要有4架份,其中鐵鳥試驗件1架份、本機件3架份。同時還承擔了千余件襟翼許用值摸底試驗件、襟許用值試驗件的制造以及4項關鍵技術攻關課題等任務。
昌飛公司依托數字化生產平臺,對項目的研制進行了全面管控。結合詳細的WBS研制計劃,配合中國商飛公司開展并行作業,先后完成了工藝審查、工藝準備、生產準備、材料采購及特種工藝審核等工作。針對項目研制過程中大型鈦合金零件加工、高精度復合材料成型等工藝難題,昌飛公司成立了專項課題進行攻關,均得到圓滿解決,為相關產品的制造掃清了障礙。
目前,昌飛公司正在開展千余件襟許用值試驗件的制造以及前緣縫翼、后緣襟翼本機件的研制工作。按照計劃節點,前者將于2015年底完成,后者將于2016年3季度交付。
(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