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華
門診中成藥處方不合理應用分析
董海華
目的 探討中成藥處方不合理應用情況。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分院每月5、15、25日門診所有中成藥處方,對中成藥使用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進行分析。結果 共收集1849張處方,不合理處方49張(2.7%),其中辨證不足27張(55.1%)、中成藥和西藥不合理聯用13張(26.5%)、相同成分中藥疊加重復使用7張(14.3%)、濫用滋補類中成藥2張(4.1%)。結論 中成藥臨床應用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現象,合理選用中成藥不僅要把握中醫辨證論治的這一精髓,而且還要全面認識和考慮諸多不合理因素對中成藥療效的影響,從而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中成藥。
中成藥;處方;不合理應用;預防對策
中成藥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屬于中醫方劑學的精髓,相對于一般的中藥而言,其具有攜帶方便、易服用、藥效較為平穩、診療方式靈活、費用相對低、療效確切、毒副作用較小等優勢[1]。在突發傳染病、重大疾病,以及老年退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但臨床應用過程中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中成藥的不合理應用現象時有發生[2]。本研究對我院中成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的原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分院每月5、15、25日門診所有中成藥處方,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及眼科、耳鼻喉科等臨床各科的中成藥處方。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相關資料,對中成藥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進行分析。
共收集1849張中成藥處方,其中男性患者處方980張(53.0%),女性患者處方869張(47.0%),年齡9~92歲,平均(58±15)歲。1849處方中應用不合理的處方有49張(2.7%),其中辨證不足27張(55.1%):發熱患者不辯證求因,只是解除發熱癥狀,全部應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無論風寒、風熱,均使用治療感冒類中成藥,如蓮花清溫膠囊,板藍根顆粒等;腰酸乏力的患者均使用六味地黃丸;中成藥與西藥不合理聯用 13張(26.5%),如感冒應用對乙酰氨基酚片及馬來酸氯苯那敏片與感冒靈顆粒,氨茶堿(堿性)和保和丸同服;相同成分的中藥疊加使用7張(14.3%);濫用滋補類中成藥2張(4.1%)。
中藥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它根植于祖國傳統文化,以及特定的地理環境,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中成藥,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3],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在中醫藥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得到大的發展,中醫人員大量增加,西醫學習中醫,運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疾病也已形成趨勢。然而由于中成藥種類繁多,配方各異,療效不同[4],每種中成藥各有一定療效特點和適應范圍,用之得當,可迅速奏效,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中成藥的不合理使用,而影響治療效果,輕者浪費藥品和貽誤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5]。
本研究中,不合理應用中成藥占2.7%,具體分析如下:①辨證不足:臨床中不按辨證論治濫用中成藥的現象很普遍[6]。中醫在診斷時要望、聞、問、切,在整體察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一系列的臨床表現加以綜合分析,求得疾病的本質癥結所在,從而審因論治,若不辯證求因,感冒均應用蓮花清溫膠囊、板藍根顆粒等,只能對風熱感冒有效,對于風寒感冒,不但不起效反而加重病情;腰酸乏力的患者使用六味地黃丸,此藥適合腎陰虛、腎氣虛,遇腎陽虛伴肝脾溫熱者,使用后則會加重濕熱[7]。②中成藥和西藥的不合理聯用:目前在臨床工作中十分常見,中成藥與西藥合理聯用可提高療效,反之不但會浪費藥品,還會引起藥源性疾病的發生。本研究發現,我院存在的不合理聯用現象主要在感冒患者的用藥處方中,西藥用對乙酰氨基酚片及馬來酸氯苯那敏片,而中藥又用與其活性成分相同的感冒靈顆粒;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消渴丸時,同時服用優降糖片,其中消渴丸由生地黃、優降糖、黃芪以及天花粉組成,與優降糖片聯合服用,3次/d,此時優降糖超劑量應用,易造成低血糖休克;藥理作用拮抗,如氨茶堿(堿性)和保和丸、六味地黃丸(酸性)同時服用,在酸堿中和的作用下會降低療效;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藥銀花、連翹和魚腥草、雙黃連口服液和菌類制劑同時服用,抗菌時會抑制菌類活性,進而降低菌類制劑的藥效,甚至會導致失效[8]。③相同成分中藥疊加使用:在疾病復雜的情況下,為了取得更為明顯的治療效果,中成藥也可聯合應用,臨床醫師對中成藥的主要作用比較明確,但對中成藥的成分及每味中藥的劑量并不清楚,相同成分的中藥疊加重復使用,如強力枇杷膠囊和復方鮮竹瀝液合用,其中枇杷葉和桔梗為重復使用[9]。④濫用滋補性中成藥:有些患者認為補藥是萬能的,實際上補藥只適用于虛證患者,且有種類之分,實證用補藥,進補不當,會促進機體老化,甚至出現一些不良反應[10],如服用人參會出現過度興奮、煩躁、失眠、咽干喉痛等癥,而高血壓患者服用人參后會出現血壓驟升,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
綜上所述,中成藥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存在多種不合理現象,雖然現代中藥在制藥過程中已使用大量現代技術,使其在外型和劑型上與傳統中藥有一定區別,更加類似于西藥,但中醫藥傳統經驗的傳承并未改變[11]。現代中藥仍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若不依據因人、因地、因時論治,中藥就失去了理論指導;另外,很多中藥來源于藥食同源的植物,且中藥的服用時間和方法均會影響藥效,所以臨床醫師應要掌握更多的中醫藥知識[12]。中藥師應綜合運用藥學知識,通過處方點評加強中藥處方質量管理,逐步提高中成藥的用藥水平,中藥師審核處方要以說明書為準,建立風險預警系統,改進藥品服務中存在的各種缺陷,提高藥師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分析典型事例吸收教訓,積累經驗,加強自身的風險意識,同時醫療專業管理者應加以重視,建立可靠的制度和規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防范中成藥差錯中的重要作用[13]。
[1] 李臻,劉文輝,閆小芳,等.中成藥辨證與辨病應用的對比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4):2698-2699.
[2] 閆秀峰,倪青,王利芬,等.中藥西用和中西藥合用的現狀和趨勢[J].中醫雜志,2012,53(21):1870-1871.
[3] 李臻,魏寶永.淺談中成藥的合理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1,18(8):727-728.
[4] 王杏娥,黃云祥,陳勇軍.我院門診中成藥處方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3,19(9):85-86.
[5] 王彥青,張艷菊,馬津京.中成藥處方抽樣點評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3,32(9):696-697.
[6] 馬勇.我院中成藥臨床應用現狀況調研與分析[J].河北醫藥, 2013,35(20):3170-3171.
[7] 金敏.我院2010年中成藥處方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2,18(1): 72-73.
[8] 吳代全.10類非處方中成藥的應用注意[J].中國執業藥師, 2010,7(9):17-18.
[9] 姚軍強.試論影響中成藥應用的安全性因素及對策[J].河南中醫,2012,32(6):759-761.
[10] 王鼎燕.論中藥的毒性及合理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2, 16(10):1314-1315,84-85.
[11] 李臻,魏寶永.淺談中成藥的合理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1,18(8):727-728.
[12] 劉艷琪.中成藥的不合理應用淺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 16(28):3763-3764.
[13] 陳卓,劉永,王芬,等.門診中成藥臨床應用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4(23):77-79.
R969.3
A
1673-5846(2015)08-0029-02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分院藥劑科,江蘇南通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