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國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計量是創新的源泉,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在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工作中,如何激活計量要素,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近代,計量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使全社會的測量準確度得到了顯著提升,不僅先后觸發了三次產業革命,還催生了半導體、激光、光纖、集成電路、計算機、衛星導航、物聯網、納米材料等一大批新興產業,使人類在醫療、健康、生態、環境、安全、金融、教育等領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大大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進入21世紀后,計量科技一直是主要工業國家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美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后提出了五個“制造業回歸”的國家計劃,其中的四個包含了支撐計量科技發展的項目。計量科技是德國保持制造業強國的主要優勢,德國的“工業4.0”依然把計量科技置于優先發展地位。2020年前后,上世紀60年代形成的國際SI單位制有可能被重新定義,這將成為全球又一輪科技革命的導火索。在新一輪世界工業革命即將來臨之際,誰能執計量科技進步之牛耳,誰就能成為未來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領導者。因此,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工作,必須從計量科技入手。
充分發揮政府在推動上海科技創新發展中計量能力建設的統籌規劃作用。主動跟蹤世界前沿計量科技和本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情況,面對市場需求,加大基礎性研究和設施投入。重點支持科技、產業發展所亟需的計量基標準、先進標準物質、計量技術裝備的建立與更新改造。著力開展時間頻率、納米測量、生物量、大尺度空間、大數據等相關計量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著力攻克民用航空、核電儀控、重大裝備制造等產業量傳溯源關鍵技術難題。加快推進計量基標準智能化、網絡化的步伐,為在線測量系統的遠程、實時、動態校準提供支持;加快數據分析與數字化模擬測量技術、工業物聯技術、大尺度測量技術、大數據計量技術、實時工況環境下測量系統準確性以及先進工業測量軟件等未來工業計量科技的專項研究,實現對微觀量、復雜量、動態量、多參數綜合量、大數據流、遠程校準的量傳溯源;加快解決高端測量儀器及核心部件的自主創新和國產化,重點開展智能制造、智能精密測量、智能化儀器功能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研究。
構建以計量科技前沿為方向、計量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為導向、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的計量科技創新體系。依托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加強計量技術的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推進本市計量技術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大型骨干企業研發中心等科技力量的聯合,推進本市自主創新、設計研發、工業控制、試驗檢驗等關鍵核心技術數據的開放共享。構建計量科技成果仿真試驗平臺,形成計量科技項目的自主創新和應用轉化能力。構建核電儀表、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可覆蓋本市重點產業的國家級或地方產業計量測試服務平臺(中心),促進計量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融合,加快培育關鍵測量領域的自主核心技術,逐步建立起與企業產品全壽命周期相對應的專業化試驗和驗證平臺,協力搶占全球同產業計量測試技術制高點,爭取國際話語權。建立以計量科技成果技術增加值與轉化能力相結合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實現計量科技資源的價值轉移。
全力打造有利于吸引全球計量科技人才集聚的環境,加強有利于計量科技創新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發揮高校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優勢,著力開展量子物理學、工業測量軟件與功能安全、測量系統集成、3D測量技術等跨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將產業計量科技人才的培養計劃納入產業發展規劃中,培養具有計量系統綜合設計能力、解決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的技術創新型人才。吸引國外計量科學家來華開展專項研究工作,派遣更多本地計量專業人員以項目合作形式去國際著名計量科學實驗室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并建立有利于計量科技人才創新突破的激勵機制,探索實行科技創新項目與風險機制、激勵機制的捆綁,開展科學計量與技術方法創新和發明專利的價值評估,促進科技成果向需求部門的轉化與應用。加強青少年計量科技人才的培養,不斷改善初、高等教育、專科教育中的實驗儀器的條件和水平,大力提倡并開展青少年計量科學和測量工具的發明創造活動,為滿足未來計量科技創新發展打下可靠的人才基礎。
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
· 跟蹤世界前沿計量科技
· 加強成果轉化應用
· 提升計量機構國際競爭能力
· 完善政策配置提升軟環境
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華東及本市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保存單位積極參與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的國際比對,進一步提高本市計量基標準的量值準確性。加快推進本市各計量技術機構或實驗室證書報告與檢測能力與資質的國際互認,突破國際貿易的非關稅技術壁壘。按照計量科技發展的重點方向,鼓勵并支持計量技術機構或實驗室與國際知名計量實驗室開展項目合作。積極爭取國際性計量技術組織及國家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落戶上海,積極承辦國際性計量學術交流活動和技術展會,努力培育多個在國際計量專業領域的品牌實驗室。發揮各領域科學研究部門、各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中介組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邀請國際著名計量科學家組成科學顧問委員會并舉辦相關國際學術論壇等計量科技交流平臺。顯著提高本市計量檢測實驗室數據、證書和報告獲得國際承認或互認的比例,這對于促進本市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突破非關稅技術壁壘、取得產業主導權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構筑量值溯源公共服務平臺,創新平臺建設模式,探索可實現電子技術商務交互的資源共享和科技服務模式。著力解決本市計量科技與標準化、檢測的業務分立狀態,以產業技術應用為需求導向,貫通科技創新全流程,延伸產業服務體系,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借助市場和資本的杠桿作用,由按專業學科細分的實驗室形態逐步轉向專業化實驗室,突破行政管理界限和行業壁壘,實現計量、標準、質檢的業務相通與融合。探索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跨區域實驗室合作伙伴模式,籌建工業測量實驗室聯合體,發揮各區域的實驗室技術優勢,輻射區域發展,把計量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由局部逐步延伸到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整體計量科技提升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咨詢能力。建立由政府推動、社會資本參與的計量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鼓勵社會各方參與計量科技創新項目競標與合作研發。
著力打造有利于促進計量科技創新的軟環境,引入競爭機制,推進計量校準市場的新一輪快速、健康發展。要加快實驗室、實驗儀器、實驗數據和軟件向中小企業、頭腦公司、創業型微小科技公司等開放的步伐,探索建立由計量技術機構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專業化測量科技顧問型服務公司,為建立計量資源的全社會共享提供經驗。
建議建立市級計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計量科技發展的政策資源,充分發揮計量對科技發展及社會經濟的支撐作用。組建由本市學部委員、工程院士以及各行業、各產業、各專業頂級專家組成的計量科學咨詢委員會,研究制訂計量科技創新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對計量科技項目進行科學評定,參與制訂相關行業的發展計劃和提出技術標準。
計量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打造自主核心的計量科技,不僅是支撐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更是貫穿于科創中心全部創新領域、全部研發過程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們要認真吸取并借鑒發達國家計量科技創新的形式與經驗,按照我國和上海市未來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