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馨宇 董 瑋
2012年9月開學前,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中小學學生校服(以下簡稱“校服”)開展了專項抽查,結果發現有6個批次校服不合格,其中上海某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校服更是被檢測出國家禁止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并于2013年初公布了抽檢結果,一時間引起了各方對上海市校服質量的關注。2013年“毒校服”事件持續發酵,上海市教委緊急聯合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6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強本市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見》,建立了校服雙重送檢制度,要求校服生產企業在每批次校服出廠前,送法定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合格后才能將該批次校服發至學校;學校在接收校服后應抽樣第二次送檢,檢驗合格后方可發放給學生使用。“雙送檢”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校服生產企業的質量意識,也足見相關部門對校服問題的重視。2013年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受理上海市校服委托檢驗的合格率為96.7%,各類不合格為198批次,嚴重不合格(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含量超標)為25批次;2014年受理的校服委托檢驗合格率為98.8%,各類不合格為106批次,嚴重不合格為12批次,與2013年相比,質量有了明顯提升。2015年1~5月,檢出不合格校服27批,其中嚴重不合格2批。通過兩年多對校服委托檢測的受理及結果跟蹤,筆者總結了一些校服生產檢測中的問題,對其質量控制提出一點建議。
校服的質量要求包含很多內容,按照我國紡織品相關標準,一件合格的校服首先要有合格的標識(使用說明),其次要滿足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還要滿足其明示的產品標準要求。
按照我國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規定,在國內銷售的紡織品和服裝都要附有使用說明。所謂使用說明,是向使用者傳達如何正確、安全使用產品,以及與之相關的產品功能、基本性能、特性的信息。它通常以使用說明書、標簽、銘牌等形式出現。
使用說明是交付產品的組成部分,校服作為服裝產品的一類,其使用說明必須滿足該標準規定,即包含以下內容: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產品名稱、產品號型或規格、纖維成分和含量、維護方法、執行的產品標準、安全類別、使用和貯藏注意事項(特殊產品需要)。其中,產品號型或規格、纖維成分和含量、維護方法3項內容應采用耐久性標簽,其余的內容宜采用其他形式。
按照GB 18401-2010規定,在我國境內生產、銷售的服用、裝飾用和家用紡織產品,必需滿足該標準的要求。該標準按照紡織產品的最終用途將產品分為3種類型:嬰幼兒紡織產品、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如表1所示:嬰幼兒紡織產品應符合A類要求,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至少應符合B類要求,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至少應符合C類要求。中小學生校服產品安全類別多為B類和C類。
表1 GB 18401-2010技術要求
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于2015年5月26日發布,2016年6月1日實施,實施過渡期為2年。2016年6月1日前生產并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的產品允許在市場上繼續銷售至2018年5月31日。
該標準適用于境內銷售的嬰幼兒及兒童服裝,涵蓋了3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即大部分涵蓋了校服要求。耐濕摩擦色牢度、重金屬中總鉛和總鎘、鄰苯二甲酸酯、燃燒性能、附件抗拉強力、附件尖端和邊緣的銳利性、服裝繩帶和殘留金屬針等項目必須符合該標準要求,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GB 31701-2015部分技術要求
產品標準是對產品結構、規格、質量和檢驗方法所做的技術規定,校服產品應在使用說明中明示執行的產品標準。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校服相關國家標準有GB/T 22854-2009 《針織學生服》、GB/T 23328-2009《機織學生服》等,校服產品標準對校服的要求分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內在質量除涵蓋了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的內容外,還對強力、水洗尺寸變化率、起毛起球、色牢度和纖維含量等有所要求。產品標準一旦明示,生產企業即承擔明示擔保責任,產品標準中的指標必須合格,才能稱之為合格產品。
通過兩年多對校服委托檢驗的受理和結果跟蹤,“雙送檢”制度的執行對校服的質量控制,總體來說行之有效,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校服生產企業一般會在大批量生產前檢測主要面料是否合格,但成品校服除主要面料外,還包括里料、配料、鑲條、抽繩等組件,生產企業容易忽視對這些組件的質量控制,殊不知這些組件正是不合格的重災區。按照GB 18401-2010要求,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中重量超過整件制品1%的小組件均需檢測,而實際工作中也經常發現企業由于忽視輔料的管理和質量監控,導致最終整件產品的不合格,有些輔料還檢出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2013年、2014年輔料等小組件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各有2批和1批,整批校服最后遭到了學校的退貨。2015年1~5月檢出甲醛含量超標的兩批校服均為襯衫產品,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粘合襯,導致領口門襟游離甲醛含量超標。因此,校服生產企業應該對組成服裝的各部分一視同仁,嚴把質量關,杜絕采用不合格的面、輔料加工成服裝。
企業認定的相同面料不同款式校服,男款面料甲醛含量超標,而女款面料未檢出;上衣面料pH超標,而褲子面料合格,甚至遇到過一件T恤的兩個一樣的袖子竟然檢測結果大相徑庭……諸如此類的問題暴露出校服生產企業對自身產品的品控有所欠缺。對面料質量的控制不僅僅局限于取樣送檢,面料加工過程中工藝的穩定性和服裝制造過程中用料選擇的一致性,對成品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
與市面上的服裝產品相比,大部分校服產品缺乏貨號信息。貨號信息是服裝企業對產品款式、生產期或上市期的辨認代碼,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可根據貨號進行溯源、召回等行動。缺少貨號的校服產品一旦碰到質量問題,無法根據準確信息進行溯源,無法杜絕不合格面料的繼續采購和使用,也不能識別已經生產的成品中哪些是問題產品,哪些是合格產品,更無法進行有效地后續處理了,可見缺失貨號的隱患和危險。
隨著社會分工逐步細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加工工序的一部分分發至下游合作工廠,由一家或幾家合作工廠完成諸如印花、繡字等工序。校服生產企業若不能對這一過程加以控制,一旦發現印花或繡字部分不合格,就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在2013年檢測的校服產品中,就出現過同一學校不同企業生產的校服,其學校名稱(LOGO)的印花染料里竟同時檢出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究其原因,原來是這幾家不同的生產企業找了同一家印花工廠,致使具有該LOGO的多批校服均不合格。
除了企業自身認知不到位和管理不到位的因素影響校服的質量外,我國現行的校服相關標準中還有些檢測方法和技術要求需要改進,以適合不同種類的校服產品。以起毛起球項目為例,一些生產企業反映,已經出具了合格檢測報告的校服,仍有學生家長投訴起毛起球現象嚴重。在GB/T 22854-2009中,起毛起球項目引用了GB/T 4802.1-2008《紡織品 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 第1部分:圓軌跡法》的參數E進行測試,即壓力780 cN,起毛0次,起球600次。在GB/T 4802.1中,對于E法的適用織物類型解釋為“精梳毛織物、輕起絨織物、短纖維緯編針織物、內衣面料等”,但是遇到化纖長絲針織產品,顯然這個參數是不適合的,并不能模擬成品的真實穿著效果。而若根據產品自身特點選取參數B(壓力590 cN,起毛50次,起球50次,適用于合成纖維長絲外衣織物),雖然檢測結果與實際穿著有較好的一致性,但又與產品標準不符,不能按照該標準出具產品是否合格的報告。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企業無法確切了解自身產品存在的質量隱患,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校服涉及的產品標準現行的主要有GB/T 23328-2009、GB/T 22854-2009,FZ/T 81003-2003《兒童服裝、學生服》等。這些標準都發布了5年以上,其中的一些內容已經不適合校服產品的發展。2015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產品的國家標準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正式實施。該標準從解決當前校服突出質量安全問題、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全面規范了校服的基本安全和質量,構筑了中小學生校服質量的安全防線。
在安全性方面,標準要求校服中的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含量應達到GB 18401-2010中對B類的要求;燃燒性能、附件銳利性、服裝繩帶和殘留金屬針等應符合GB 31701-2015。企業應嚴格執行標準,規范生產。
目前,市場上多數校服款式陳舊,結構松垮的運動服幾乎成為校服的代名詞,相較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校服,在款式和質量上都存在明顯差異。究其根本,部分校服生產企業為家庭作坊,根本沒有自己的品控體系。大多數的生產企業都是拿到訂單就生產,由于不經過市場流通渠道,所以相關負責人不了解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產品的質量自然無法保障。要提高產品質量,就要強化質量意識,提高企業層次,從原料到成品各環節實現質量的有效控制和溯源:
① 對于每年重復的訂單或不同的款式要建立唯一的貨號和款號,不同學校的同款產品最好建立內部的識別號。
② 建立面、輔料進出臺賬,對于大宗使用需要經常補貨的面、輔料要有批號,盡量避免不同面料供應商的同款面料在同一產品上混用,這樣對于發生質量問題的產品可以迅速了解數量等信息,以便整改。
③ 重視對后道外發加工工廠的選擇,避免成品檢測環節由于印花、繡花導致整件產品的不合格。遇到需要在縫制好的衣服上定位印花和繡花的(如印學校名稱)校服,建議企業先讓印花或繡花加工工廠提供印花或繡花的衣片檢測,合格后再在成品上加工。
④ 重視面、輔料的檢測和驗收,既要重視主面料重要項目的檢測(如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也不能忽視輔料和非主要項目的檢測。曾經出現過校服經過兩次送檢合格后發放到學生手上,穿著后家長投訴校服接縫性能較差的案例,分析原因是由于兩次送檢都沒有檢測反映接縫性能的相關測試項目。
針對目前校服生產企業層次參差不齊,應該盡快建立該行業的準入制度,教委可以聯合質監部門對校服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管理現狀進行梳理,制訂一個合格供應商考核辦法,對于驗收合格的生產企業面向社會公布,各學校按照自己實際需要選擇。另外,還應該制訂規范的采購合同,明確采購產品各項質量要求和違約責任。上海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面。2013年6月9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聯合發布了《關于推行使用<上海市校服采購合同示范文本(2013版)>的通知》,推出了校服采購的要式合同。該規范合同不僅明確了校服的材質、規格、數量、價格等必要因素,還把兩次送檢的流程和違約責任明確地寫入了合同,極大地規范了校服的采購行為,有效保障了校服質量。
因為校服產品大多為定制產品,不經過市場流通環節,又是涉及孩子們的健康安全,政府相關部門更要加強質量監管。上海校服質量在逐年提升的同時,上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于檢出嚴重質量問題的校服生產企業,將會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同時抄送教育管理部門,由教育部門要求上海市中小學校不得向“黑名單”上的生產企業采購校服。上海各學校也普遍成立了學生家委會,對校服設計等提出建議。學校將檢測結果及時公布給家長,對于家長反映的校服質量問題及時跟蹤和處理,真正做到公開、透明。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上海市校服“雙送檢”制度與本市質量監督部門的定期監督相結合的有效實施,使上海市校服質量有了提高,大多數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能從對國家標準的一無所知提升到按照相關標準組織生產和檢測校服,一些劣質生產企業遭到曝光和淘汰。但同時我們要清晰地看到校服檢測中的問題暴露出相關標準還存在缺陷。校服穿著對象是在校學生,多為未成年人,這更要求全社會提高對校服質量的關注度。在不斷研發新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制訂完善的產品標準的同時,還要在社會上普及校服產品的基本選購、維護和檢測常識,這就需要各相關政府部門、學校、第三方檢測機構和家長的共同努力與配合,將校服行業引入逐步規范、監管有效、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真正讓學生穿上放心的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