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的邏輯
新常態,也許是現在媒體最流行的詞匯,也是各級領導講話、大小文件中經常用到的用語。很顯然,新常態是相對于舊常態而言的,為什么中央會提出新常態?是因為舊常態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理解新常態,邏輯起點是舊常態。什么是舊常態?在過去的30多年,中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硬道理,持續不斷地推進工業化進程,GDP實現了2位數以上的增長,到2010年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到201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達到27%。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名利場》撰文“中國的世紀”指出,中國在2015年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我們姑且不去評論2015年中國是否真正可以成為第一經濟體,即使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這是不容置疑的。必須指出的是,十八大以后中國社會開始從工業化中期邁入工業化后期,并逐步開始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后,中國經濟發展當前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產能過剩、環境代價、路徑依賴、政府領導和駕馭經濟發展的能力不足,所有問題的集中體現,使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受阻。
其實,這些問題和矛盾的顯現,也并不是“突然”的。早在中國加入WTO的后5-10年內,中國經濟就開始面臨“成長的煩惱”,土地不夠、勞動力短缺、人與自然的矛盾凸現,發生在近5-10年的環境事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發的歷史時期。姑且不去評論各類PX項目問題,如發生在5-6年前的太湖藍藻事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和自然之間矛盾的最集中表現。從政府開始,就意識到單純追求GDP目標的工業化道路,是不可持續的。于是在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口號基礎上,加上“科學”兩個字,并且又進一步提出了和諧社會的觀點。
然而,這種希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指導思想,包括“十二五”期間又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似乎并沒有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工業化進程中強大的GDP慣性導向,特別是2008年全球危機之后通過金融刺激政策,這種慣性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形成了新的路徑依賴。以速度型為主導、資源、能源的消耗前所未有,以至出現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賣什么、什么跌;買什么、什么漲”的局面,石油、煤炭、鐵礦砂等大宗商品,成為歷史上最瘋狂的十年,這種發展模式,不但使中國失去了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良機,而且產生了在政治、社會上一系列重大的問題。發生在2014年的山西官場地震是這種瘋狂的最好證明。
在新常態作為一種國家經濟的意識提出以前,我們政府已經意識到,政府層面過分強調GDP導向,企業層面過分強調賺錢導向,中國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原有的這種發展模式可以簡單看成一種舊常態。舊常態在人們的心態上,非常典型地體現出經濟效率優先的導向,一俊遮百丑,只要經濟發達了,其他都沒有問題了。實踐證明這種單一思維,已經OUT了,也不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雖然提了多年的轉型升級,但效果卻不盡人意。
新常態,關鍵是新心態。這種新心態的構建:一是要把新常態的國家意識轉變成為全民意識。所謂“上下同欲者勝”,適應新常態,要努力把這種國家經濟意識變成各級基層干部和百姓的工作心態。二是要把單一思維轉變為多元思維。經濟社會發展是多元化的,短缺經濟時代的結束,單一經濟思維顯然是不夠的,在進入中等收入社會后,民眾的需求必定是多元的。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多種因素,要形成習慣性思維。三是告別舊常態,進入新常態,2015年決不是拐點。從舊常態到新常態,是一個順序漸進的過程,甚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提質增效,不會立竿見影,要付出經濟代價,更要付出時間代價。四是新常態的關鍵仍然是堅持工業化。新常態決不是不要工業,相反更要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核心內容加以發展。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大國的脊梁。美國珍珠港事件發生后,只有2艘航母,但是2年后,很快增加到50多艘,關鍵的是美國擁有強大的制造業。2008金融危機之后,大國經濟間的競爭仍然在制造業。德國之所以在歐洲能夠一枝獨秀,主要是德國強大的制造業基礎。
適應新常態,關鍵的是調整政府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改變企業成長的理念,真正把經濟發展落實到質量和效益上,這是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經濟工作邏輯起點。
(特約撰稿:浙江省經信委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員蘭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