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武
“抓節水”處于壓軸地位
翁建武
浙江是經濟大省,同時又是資源小省,經濟發展受資源要素制約十分明顯。在諸多要素中,水資源作為“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要素。
浙江省水資源并不豐富。2013年,全省水資源總量為931.3億立方米,全國排名第12位;人均水資源總量為1697立方米/人,全國排名第16位,屬中度缺水地區。同期,浙江萬元GDP用水量52.79立方米/萬元,全國排名第5位,位居全國前列,與排名第4的遼寧相當,卻是排名第3的山東的1.32倍,更是排名第1的天津的3.19倍;浙江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5.89立方米/萬元,全國排名第10位,是遼寧的2倍左右、天津的4.5倍;浙江省萬元農業增加值用水量515.21立方米/萬元,全國排名第12位,是遼寧的1.32倍、山東的1.63倍。在水資源較為短缺的省情上,浙江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全國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為了突破水對浙江發展的約束,浙江全面鋪開“五水共治”,以治水突破口,打好“組合拳”,推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在“五水共治”中,節約用水體現為“抓節水”,在其中處于壓軸地位,不僅是“五水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的重要支撐,更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節約用水是減少污水的根本途徑。在廢污水排放上,工業廢水量一般占工業取水量的70%-80%,生活污水量一般占生活取水量的80%-90%。因此,即使沒有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僅僅通過節約用水,就能減少污水排放量,減輕水體污染負荷。
節約用水可以取得“治污水”和“保供水”的雙重效果。廢污水再生利用是節約用水的重要技術,將廢污水處理成滿足某些用途要求的水質后成為中水、再生水,可以在某些用途上替代新鮮水,同時實現污染物減量、取水量減少、供水量增加的多重目的。工業廢水常常含有特定的污染物成分,需要在工業企業污水處理站先行處理,在經過適當處理后可以用于某些工序的用水,也可以用于沖廁、綠化等生活用途。生活污水具有污染程度輕、處理過程簡易的特點,非常適合處理后回用于綠化灌溉、沖廁、道路澆灑、景觀補水等用途。城鎮污水處理廠經過改造升級成再生水廠后,生產出的再生水可以用于河湖補水、農業灌溉、綠化灌溉等用途。
節約用水是“保供水”的重要支撐。保供水的重要途徑是開源。節約用水可以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來給“保供水”提供支撐。在開源方面,廢污水再生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利用、雨洪水利用等技術可以提供中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海水、雨洪水等,都能直接增加供水。在節流方面,節約用水通過減少水需求,在供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緩解原本緊張的供水形勢,提高供水系統抵御風險的能力。
節約用水是“防洪水”、“排澇水”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節約用水技術中,農業、城市建設中的雨洪水截留存儲技術、雨洪水下滲技術等,可以有效減少地面徑流,延緩雨水向河湖等水體匯流的速度,降低水利工程和城市排水系統的防洪壓力。而截留存儲的雨洪水又可以作為供水的水源,一舉兩得。
節約用水是推動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之一。通過推進節約用水,可以促使企業在生產工藝、產品結構、經營管理等方面開展創新,使企業和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逐步放棄資源消費量大、污染程度重、產品層次低、產品利潤低的產品,開始轉向資源消費小、污染程度輕、產品層次高、產品利潤高的產品,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綜上所述,節約用水雖位列“五水共治”之末,卻是“五水共治”之關鍵,通過技術和管理雙重手段,不僅可以實現浙江省治水治污的目標,還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對浙江省實現“四翻番”目標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