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眾
探索浙江國有企業改革新路徑
李澤眾
在充分遵循中央《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浙江必須立足實際,以推進商業類國有企業轉型、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抓手,規劃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新路徑
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再次開啟國有企業發展新篇章。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浙江國有企業改革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去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其框架內容與中央的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基本一致,都涵蓋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推動所有制經濟改革、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國資管理體制等方面內容。同時,中央《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黨的建設等內容。在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大潮中,浙江又該如何在已有的改革基礎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根本上釋放浙江國有企業的市場活力?
作為市場化開放程度較高的省份,近年來在國企改革中不斷探路前行。自2004年省國資委成立以來,浙江積極探索符合國企實際的改革發展新路子,著力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國資監管新體系,通過向民營經濟借力的方式,使雙方形成良性互動、共生共榮的局面。十多年來,浙江國有企業的運行質量、效率和績效日益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加強,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多項改革舉措深入推進。近年來,浙江著重推進省海港集團組建、杭鋼集團轉型升級、省物產集團整體上市、省能源集團合并重組長廣集團、省農發集團重組黑龍江新良集團、省建設集團改革遺留問題處理、省綜資公司改組等重大改革重組。截至去年浙江省屬企業集團戶數已由27家整合為16家。通過產權多元化及股份制改造等改革舉措,省屬各級企業產權多元化比例已逾七成。資產證券化方面,目前省屬國有企業中已有11家上市,共有32家國有控股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目前,浙江省屬國有資產證券化率為40.2%。
——國有企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近年來,浙江國有企業整體營運績效大幅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屢創新高。截止到2014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級國有企業7700多戶,資產總額已達到4.75萬億元,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1.04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28億元。目前浙江已有物產集團、能源集團、交通集團、杭鋼集團等4家“千億級”企業。有9家企業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雙超100億元,有7家省屬企業進入了中國企業500強,其中物產集團已連續4年進入世界500強。
——國有經濟結構明顯優化。浙江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培育優勢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了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重點企業和主營業務的“三個集聚”。截至去年底,分布在能源、交通、商貿物流等基礎和優勢行業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均占省屬企業總量的85%以上。
——監管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目前浙江11個市均組建了國資委,57個縣(市、區)組建了獨立或相對獨立的國資監管機構,形成了以70多個規范性文件為主要內容的監管制度體系,使國資監管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完善了經營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初步構建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體系,形成責任落實和壓力傳遞的機制。
目前,浙江國有企業改革從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也依然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發展方式仍顯粗放、產權不明、營利能力不強等情況。此次中央《指導意見》的出臺,又一次吹響了全國國企改革的號角,在充分遵循《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浙江必須立足實際,規劃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新路徑。
打好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組合拳,推動商業類國有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指導意見》提出,根據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發展需要,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其中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就目前而言,浙江多數商業類國企還沒有擺脫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企業發展仍依靠擴大規模、增加投入來獲取利潤增長。對于商業類國有企業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國有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引導企業提高研發費用投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從產業鏈延伸向專注高端轉變,并以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促進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圍繞轉方式調結構,打好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組合拳”。
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進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指導意見》提出,要繼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在浙江,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直保持著共生共榮的關系,目前浙江省屬企業各級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已超過70%,擁有較好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礎。在下一階段,浙江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要利用浙江民營經濟優勢和浙商回歸的契機,繼續引入戰略投資者,鼓勵非國有資本通過證券市場、產權市場等平臺,以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組、改制上市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增資擴股,支持非國有資本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公共服務等領域項目的建設運營,使投資者在平等競爭中獲取合理收益。同時,也要鼓勵國有企業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利用公開市場平臺,在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浙江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股權投資。支持業經營管理者、業務骨干和核心技術人員持股,探索員工持股的多種形式,不搞平均分配,按自愿持股原則,根據持股人對企業的影響和貢獻,讓持股與員工的真正價值有機掛鉤。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公平平等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交易規則,切實做到規則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
轉變管理方式,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指導意見》提出,要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型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浙江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經過多次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國有資產存在越位、缺位以及錯位的現象;國有資產流失、違紀違法問題在某些領域比較突出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將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浙江必須進一步明確國有資產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職責邊界,確保國有資產所有權有效行使,保障企業享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加快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打造具有不同功能的省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和產業培育;準確把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職責定位,明確國有資產監管重點,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進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和手段。
規范經營模式,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制約不足的問題,《指導意見》提出,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浙江對國有企業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并探索建立和完善各類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但也累積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有:企業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帶來資產負債率過高;企業治理結構尚不完善,內部制衡機制尚未有效形成,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缺少職業經理人制度,行政人們管理人員過多,缺乏市場化的退出機制;應有企業自主決策的事項由政府審批的仍然過多,企業活力還需進一步增強。因此,浙江還需建立并完善職業經理人、外部董事、獨立董事等制度,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始終堅持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理順出資人、決策人和經營管理人的關系;分類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對已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壟斷行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推動國有企業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處理好政府與企業關系,減少政府干預企業經營決策的行為,讓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市場經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