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從“看得見”到“吃得著”
汪燕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其中在提到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時,著重強調“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并將消費作為未來發展新動力之一,提出“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這一提法充分反映了消費將是“十三五”時期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所在,把消費培育成為發展新動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受外需疲軟和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影響,曾經是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出口和投資增速均出現了明顯下滑,而消費增速也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穩定性較好,在三駕馬車中拉動力最為強勁。自“十二五”以來,我國消費貢獻率就一直高于投資貢獻率,2014年消費率在近十年來首次超過50%,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第一拉動力的地位基本坐穩。進入“十三五”,我國13億多人口的消費市場空間依然巨大,而且隨著中國的新生代(80后、90后)成為消費主體,他們比父輩們有更高的消費傾向,這無疑給我國擴大消費增加了更多的可能。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萬國際元時,居民消費進入相對富裕階段,消費結構升級將加快。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國際元,進入了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階段,消費結構呈現出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從傳統消費轉向新型消費的特征,具體表現為以吃穿住為代表的傳統消費占比不斷下滑,而以教育、信息、旅游、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享受型、發展型消費為代表的新熱點層出不窮。最具代表性的是居民出境旅游規模的快速增長,2010-2014年間國內居民出境游人數年均增速約在20%左右。2014年國內居民出境人次達到1.17億,較2010年前翻了兩番,旅游消費總額創歷史新高。
而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我國的線上交易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前三季度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4.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到10%,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大重要戰場。“雙十一”這樣完全由電商制造出來的購物節,其強勁的銷售勢頭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各家電商都卯足了勁準備放手一搏。
“十三五”時期我國消費市場將是一塊看得見的巨大蛋糕,而如何把蛋糕吃到嘴里,仍是一個不可不思考的問題。就如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一出臺,就引來了嬰童產品行業的一片叫好聲,然而也有一些企業清醒地認識到,在新的市場形勢下,如果企業不能在產品品質、市場營銷和推廣等方面加快升級,面對這一市場增量,很多企業仍將是看得到而吃不到。
挖掘我國未來巨大的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還需要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下功夫。
——努力提高消費能力是基礎。以鄰國日本為例,日本的消費率在亞洲國家中處于相對較高水平,且一直較為穩定,與其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藏富于民的經濟政策密切相關。在遭遇石油危機沖擊和陷入經濟衰退階段,日本尤其重視將鼓勵居民消費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日本政府為此相繼出臺了個人所得稅減免、鼓勵消費信貸、增加連休假日、增加社保支出等政策。“十二五”以來我國基本實現了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的要求,這是實現消費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今后要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除了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外,還要盡快消除影響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讓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
——改善供給創造需求是潛力。在經濟學理論中,有一條定律叫“短期經濟增長由需求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由供給決定”,隨著城鄉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在基本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今后消費潛力的激發也將更多地來自于供給端。近年來我國出現的消費需求外流,就是因為國貨“價格有點高、潮品難買到、新品造不了、質量待提高”。激發消費潛力的重點依然要放在改善供給上,通過供給創新,增加適銷對路的新商品供給,激活和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為消費升級提供更多選擇。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
·智庫新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