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潔
·智庫新銳·
大數據征信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
江玲潔
隨著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咖紛紛“搶灘”征信業,一時間,大數據征信受到互聯網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追捧,成為熱門話題。
大數據征信是什么?
簡單來說,大數據征信就是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征信。與傳統征信不同的是,大數據征信更側重于對海量的信用相關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加工和挖掘,利用IT先進技術將碎片化的局部信息整合成為有價值的全局信息。當前,大數據征信的范圍主要由3部分組成,政府部門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如個人身份、納稅、行政處罰、法院判決、公共事業等信息)、央行征信系統掌握的金融信用信息(個人信貸交易等信息)和互聯網大數據(電商、社交、支付、生活服務類等信息)。
大數據征信面臨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國務院出臺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文件,對支持征信機構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合作,利用大數據等技術依法發展征信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15年1月,央行發布《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被視為大數據征信的破冰之舉。目前,互聯網公司掌握了動態、實時的大數據和先進的大數據采集挖掘技術。而隨著個人征信在金融信貸、就業、簽證等領域應用的日益深入,數據相對單一的央行征信系統越來越難以滿足普惠金融的需求。大數據征信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已日益成熟。
大數據征信發展至今仍有諸多瓶頸和困惑。一是大數據自身存在短板。海量數據意味著數據篩選和清洗工作更為復雜,由此帶來的“數據噪音”也越多,模型越易失真。二是大數據效用問題仍存爭議。目前征信公司掌握的大量用戶行為數據與個人的借貸行為關系并不大,且缺乏實地探訪、線下審核把關,在真實性、有效性上還有待檢驗,較難被主流金融機構采用。在征信業發達的美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征信也只是剛剛起步,其對信用評級方面的作用還不明朗。三是依法采集數據的渠道還不暢通。當前,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央行征信系統尚未向第三方征信機構開放,《征信管理條例》明確禁止采集個人敏感數據的規定也使互聯網大數據的征集面臨諸多限制。四是征信的“第三方獨立性”原則倍受挑戰。大數據征信機構一般集生產者與應用者為一體,其評分標準在客觀公正性上可能有所欠缺。五是數據交換機制尚未形成。線上線下的數據融合將成為必然,但同質的業務競爭關系使這種外部合作異常艱難。
未來,實現大數據征信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從制度建設、信息共享、推廣應用、監督管理等方面入手,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一是強化數據管理。進一步完善大數據背景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保存、使用規則,切實保護各類信息安全。二是強化政務信用信息公開共享。明確公開共享辦法和信息目錄,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動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與第三方征信機構實現互聯互通。三是強化信用需求培育和引導。出臺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務及金融領域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實施聯合獎懲的相關規定,為第三方信用報告的應用提供依據。四是強化信用服務市場監管。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要求,加強對征信機構的事中事后監管,引導建立企業間信息共享交換的標準規范,進一步提高市場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另一方面,征信機構應根據市場需求,提高大數據技術處理能力,加強征信產品創新,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技術標準化、用途多樣化的征信產品,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內部風險防范、避免利益沖突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規章制度,確保公平公正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