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文
新常態下專業市場跨界融合發展之路
楊志文
新常態下浙江專業市場的轉型發展要依托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和全球產業集群支撐,實施品牌化和國際化兩大戰略,重構市場功能體系、交易模式、形態結構,打造現代新型商貿流通網絡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改革攻堅、創新驅動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各種商業新模式風起云涌,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顛覆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全國專業市場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交易額最高的市場大省,浙江必須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大爆發引領的商業新革命、新變化、新趨勢,以“互聯網+”的理念,深度推進“電商換市”,促進傳統專業市場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跨界融合發展,加快市場功能、交易主體、交易規模、交易手段等的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打造市場結構多態化、交易手段電子化、服務功能復合化的新型專業市場,助推“兩富”和“兩美”浙江建設。
近年來,浙江網上網下市場齊頭并進,規模層次不斷提高,呈現出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的勢頭。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登記實體市場4321家,全年實現交易總額1.95萬億元,是10年前年交易總額的2.7倍;全省167家網上市場實現成交總額2.56萬億元,同比增長31%,網上網下市場成交總額達4.51萬億元;市場成交總額、超億元市場數等指標已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浙江企業家還在省外創辦各類市場5000多個,投資規模超過3萬億元,其銷售的日用商品約70%來自浙江,每年帶動6000多億元的浙貨銷售,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浙江商品銷往全國、浙江品牌打響全國、浙江精神傳遍全國。新常態下,浙江專業市場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外部發展環境,尤其是商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大量涌現,給傳統專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營銷渠道的縮短和拓展使專業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專業市場是“渠道為王”時代的產物,它通過將大量的商品聚集在一起而獲取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削弱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交易的影響,降低采購商搜索這些商品的成本,適應了無力自建營銷渠道的廣大中小微企業的需求,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獲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在進入信息時代的當今社會,商品供求和價格信息、買賣雙方信息、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之間的信息等日益公開透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影響越來越小;營銷渠道的構建成本大幅降低,銷售渠道日趨扁平化,上游生產廠家產生了越過中間批發市場直面終端用戶的內驅力,客流紅利、渠道紅利加速流失;蘇寧、國美、銀泰、萬達(聯手百度、騰訊投資50億元成立新的電商公司)等傳統商業大鱷紛紛實施“電商+店商”的線上線下聯動戰略,縮短營銷渠道,構建一個個完整的O2O閉環。這些均使處于中間批發環節的專業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沖擊。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使專業市場面臨較大壓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電子商務風起云涌,并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智能穿戴、虛擬化技術、二維碼技術等各種新興技術相融合,使得精細化管理、精準化營銷、大規模定制等成為可能。物聯網、云計算的應用,使得與電子商務緊密相連的物流配送能夠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的應用,使得電子商務營銷變得精細化、精準化、個性化,顯著提升了對消費者相關信息的挖掘和掌控水平,極大地降低了營銷成本、倉儲成本和制造成本;智能穿戴、虛擬化技術、二維碼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子商務營銷進一步突破時空限制,增強消費體驗,擴展電商銷售渠道的觸角,深深介入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從而對以現場、現貨、現金這“三現”交易為特征的傳統專業市場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新常態下,浙江專業市場的轉型發展,不僅要注重市場硬件設施、軟件服務、管理水平,而且要更加注重價值觀凝聚、商業文明養成、價值創造和實現等;不僅要注重產業鏈的完整性、配套性、競爭力,而且要更加注重供應鏈上下游的整合力、掌控力、協同力等;不僅要注重本地市場與產業、城市的有機互動,而且要更加注重跨區域聯動發展、對外集聚輻射力、三位一體的國際影響力等;不僅要注重適應需求、滿足需求、激發需求,而且要更加注重創新供給、引導需求、創造需求等。概括而言,新常態下浙江專業市場的轉型發展要依托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和全球產業集群支撐,實施品牌化和國際化兩大戰略,推動與電子商務、博覽會展等新型交易方式和平臺有機結合、相融發展,重構市場功能體系、交易模式、形態結構,打造現代新型商貿流通網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須把握好以下兩大著力點:
著力重構專業市場的要素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專業市場面臨“人流紅利”時代逐漸消逝的困境,進入市場開展現場交易的客商逐漸減少或將替代常年熙熙攘攘的交易場景而成為新常態。因此,新常態下浙江的專業市場必須主動適應上述變化和趨勢,賦予傳統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四大要素流以新的內涵:著力推動市場主體有機更新,使傳統的商流向以新生代經營戶和企業家、直購型生產企業、境外中高端采購商為主轉變;通過信息化改造升級,打造智慧倉儲物流網,使傳統的物流向系統化、數字化、互聯化、自動化、智能化轉變;通過建設大數據中心,使傳統的信息流向可視化、精細化、交互化、多元化、開源性轉變;通過發展智慧金融,使傳統的資金流向透明、便捷、即時、靈活、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轉變。與此同時,聚焦于現代專業市場日趨涌現的第五大要素流即創新流,包括技術研發、創意設計、工藝變革、經營模式創新等帶來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新工藝、新品牌、新理念等。通過上述努力,加快傳統的“四流市場”向現代“五流市場”轉型升級。
著力構建線上線下相融發展的O2O大閉環。近年來,傳統營銷日益從單向傳播向互動傳播方式演進,從以營銷渠道為中心的模式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演進,從而使銷售渠道被碎片化。尤其是二維碼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使得電商的引流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浙江的專業市場應大力實施多元化、連鎖化、品牌化、國際化的O2O全渠道戰略。要著力構建廠家、經銷商、零售商鋪、物流機構、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的本地化電商生態圈,力促電子商務與實體市場、現代物流、會展經濟等相融發展。要全面整合PC、手機APP、微信購物、線下渠道等,將專業市場、百貨公司、大型超市、社區便利店、雜貨店等各業態線上線下打通,實現線上入駐+線下入駐(電商+店商)相結合,推動線下客戶向線上導流與線上客戶向線下實體市場導流相結合。
力促專業市場與電子商務相融發展,打造虛實結合的新型專業市場。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交易方式,對場地的依賴小,并能突破時間的限制;借助現代搜索引擎技術,能夠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且信息發布、宣傳成本較低;借助電子化簽約、結算等,可以極大地擴大交易規模。浙江專業市場轉型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實現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打造虛實結合的新型專業市場。由于專業市場以批發交易為主,市場經營戶大都依托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產業集群開展業務;同時,市場經營戶由于受自身素質、交易習慣、人才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在開展直面終端消費者的電商業務上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合理地選擇是在市場經營戶與終端消費者之間設立一個專業化的電商中間層,即采取F2B2C模式(Factory to Business to consumer,即從工廠到銷售商再到消費者)。要大力培育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網商B,并引導和推動F與國內外的網商B實現無縫對接。由于專業市場批發交易單次涉及的商品數量和金額較大,應著力構建一套完善的動態信用評價體系,對買賣雙方線上、線下的交易信用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并建立開放型信用信息大數據庫,從而突破傳統有形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低成本信用冒險行為。
力促專業市場與現代物流相融發展,打造智慧物流型專業市場。要以商貿帶物流、以物流促商貿,大力推進專業市場與現代物流相融發展。可由大型專業市場所在地政府組織各方力量,組建專業化的經營公司或運行平臺,將涉及物流各個環節的運輸企業、快遞公司、技術服務企業、咨詢管理企業及貨運場站、倉儲中心、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平臺等進行資源整合、供應鏈再造,重新構建物流各環節各類主體的協同合作關系,打造一套最適合專業市場買賣雙方需求,集成一體化、流程無縫化、物流標準化、管理信息化的供應鏈系統。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倉儲物流技術,推進現有倉儲物流設施的系統化、數字化、互聯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并搭建開放型倉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與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浙江電子口岸等重要外部系統相對接,為市場經營戶、國內外采購商、生產制造企業等提供智慧化的高效倉儲物流服務,并以此倒逼其他社會化倉儲物流設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級。
力促專業市場與現代會展相融發展,打造展貿型專業市場。要大力推動專業市場與現代會展業的密切融合,拓展展會功能、提升展品檔次,促進常態市場與動態展會的有機聯動,實現市場由交易型向展貿型轉變。堅持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專業化辦展理念,充分利用浙江在全國、全球已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借助各種媒介資源,加強對外宣傳推介和營銷推廣,吸引全球的生產企業、采購商、經銷商前來參展。要重點支持一批與專業市場有著緊密聯系的國家級、省級品牌展會做大做強,提升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利用浙江專業市場所配套建設的一批大型展覽館,舉辦更多全國性、國際性的專業展會。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常態下“電商換市”與浙江專業市場轉型發展研究》(編號2015C350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