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
要義
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方式,是適應我國農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發展家庭農場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沒有新型職業農民,就沒有現代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平臺。有效的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可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互動,人力資本投資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又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逐步成熟,二者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張億鈞
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員
李想,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
秦元芳,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研究員
眾所周知,我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耕地是稀缺資源,農業始終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如何在人多地少的現實狀況下保障農業安全是我國面臨的嚴峻挑戰,而就農業發展中的核心因素——農民而言,長期以來,我國農民人力資本水平低、文化水平不高,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由此,在政府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的背景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互動,成為當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根據人力資源投資理論、收益理論可知,家庭農場成員主動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會帶來最大的效益。那么,家庭農場要在新型農業體系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迫切需要尋找新的途徑開發家庭成員的基本能力,真正成為符合市場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是家庭農場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途徑。就目前而言,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及成員的素質和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體系的發展要求。
第一,家庭農場成員現狀及問題。盡管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農業勞動者素質問題日益突出,不可忽視,令人堪憂,涉及到“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重大問題。
目前,農業勞動者現狀主要表現為:第一,數量萎縮。由于傳統農業農民邊緣化,從事農業收入低、條件苦、待遇差,被認為是一種不體面職業,致使農民紛紛進城打工,甚至有的地方出現無人種地現象。據統計,農民工數量已達2.5億個以上,且仍以每年近千萬個速度遞增,務農農民特別是高素質的青壯年急劇下降。第二,結構失衡。由于有點能力的農民進城打工,留守農村的農民知識老化、年齡老化且婦女居多,農村務農農民平均年齡達53歲;而江浙務農農民的平均年齡達57歲,其中婦女數量超過63%,出現了“老人農業”“婦女農業”和“小學農業”的現象。第三,素質堪憂。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短——平均7.8年,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達70%以上,高中文化不足18%。因此,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質不高,農民素質不高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第四,后繼乏人。20多年來,我國許多農村,素質較好、頭腦精明的農民紛紛轉向農村非農產業、城市就業,農業人才不斷流失導致農業經營者素質不斷下降,正面臨著“農無傳人”的威脅,而發展家庭農場關鍵的人才因素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與此同時,大部分家庭農場農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畢竟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專業人才缺乏,難以有效地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進一步提高其經營素質,使其真正成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務之急。家庭農場的發展創新需要家庭農場主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農場主是未來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方向??梢哉f,沒有新型職業農民,就沒有現代家庭農場,而家庭農場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載體。
第二,家庭農場發展中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要求。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農場主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管理,有現代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家庭農場成員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提高新型農業經營管理能力,以適應現代家庭農場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和成員素質的提高將成為家庭農場發展的關鍵。
具體而言,家庭農場農場主及其成員應具備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交流、信息管理、適應變化、確定目標和計劃、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創造思維、學習新知識、倫理風險決策等能力,要真正把倫理風險納入家庭農場的決策系統和農產品安全風險管理中,制定農產品的安全倫理決策的原則,充分考慮家庭農場應承擔的食品安全責任。因此,一般能力的開發目的是提高家庭農場成員在非農業部門就業的談判能力,從而有助于發展其他企業與農場的聯系,家庭農場成員應針對這些能力進行自我評價。特殊能力包括:新技術管理、生產管理、獲得特定產業體系供應環節、生態環境管理的能力,把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家庭農場所進行生產和經營的根本尺度。特殊能力是極其必要的,經營者必須獲得這些能力或聘請具有這些能力的人才。然而,其效果取決于一般性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充分結合,以生產為中心的傳統家庭農場已不再存在,現代家庭農場成員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也將越來越多。
農民轉型是指農民群體從舊有的生產方式加入大工業的新生產方式當中,實現他們內在創造力的過程。其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由農民向非農民的市民化轉型;二是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型。不論哪種轉型方式,核心都是農民自身的變化。在農民轉型中,若一部分農民轉型為市民后,剩余的農民將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因農業勞動者數量減少,使得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能夠經營更多的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農民轉型,家庭農場的發展則有力促進了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型,成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載體。相對于傳統農民來說,新型職業農民是以務農為終身職業,有高度的穩定性、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的市場主體,是掌握相關農業技術、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人力資本。新型職業農民主要包括:多年從事農業經驗的農民、外出打工后返鄉創業者、大中專畢業生及農業技術人員等,這些具有知識、懂技術,并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農民將在農業中大顯身手。只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平臺,他們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家庭農場擁有一定的土地規模,能使新型職業農民與土地更好地結合,有利于現代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的運用,也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發展的要求。
家庭農場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臺,是農業生產力發展中“物”的因素。而新型職業農民也可以通過家庭農場這種新型農業組織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是農業生產力發展中“人”的因素。“人”與“物”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推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農業主動適應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要適應新常態,必須著力解決好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與發展家庭農場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二者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第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發展的互動路徑:國外經驗借鑒。發達國家實踐證明,雖然國情和資源不同,選擇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也不同,但是都很重視農民教育培訓,且以政府資金投入為主渠道,保證農民教育培訓需求。特別是美國家庭農場成功的經驗表明:有一個完整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體系,培養家庭農場主,開發家庭農場成員的能力,成為保證家庭農場在變中生存的唯一途徑。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家庭農場發展的互動路徑需要有效的農民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能夠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又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逐步成熟。因此,要積極借鑒國外家庭農場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大扶持力度,激勵農業生產經營能人自愿留下來,大中專畢業生愿意到農村興業創業成為職業農民;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積極創造條件,滿足農民教育培訓需求,讓更多高素質農民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家庭農場,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第二,加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培育高素質家庭農場主。培養新型職業農場主要依靠農民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技能投資,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存在“重子女的教育投資,而輕自身教育;重視普通教育,而輕職業教育”的現象,人力資本投資缺乏積極性,且形式局限于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滯后,保健投資匱乏。這使得農民不但文化水平低,且所具備的技能也陳舊落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著力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解決現代家庭農場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尤其要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的培育,提升農場主的綜合素質,這是發展現代家庭農場之關鍵。結合我國實際,可著力培育高素質、強能力的家庭農場主,培養造就一批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有道德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家庭農場人力資源價值,提高家庭農場經營能力。一是通過立法措施,支持和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培訓工作的常態化;二是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推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培訓評價體系,確保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質量;四是加大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培育高素質、強能力的家庭農場主,培養造就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家庭農場人力資源價值,提高家庭農場經營能力。
第三,加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提升農業吸引力。加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培育家庭農場主。通過發展現代家庭農場,提升農業的吸引力,吸引有志青年投身現代農業,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勞動的職業。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改變農民思想觀念、提高科技素質,使其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者,成為現代新農村家園的建設者,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者。筆者認為:一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盡快剝離農民的身份屬性,使農民職業不再是邊緣產業,回歸農民的職業屬性;二是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加快構建代農業產業體系,使傳統農業變為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幸福農業;三是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代農業“接班人”;四是著力提高高科技素質、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加大對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認證制度,并對經過認證的職業農民,定期開展農技、經營、管理等培訓。
(項目來源:張億鈞主持的2014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招標項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與合作社職業教育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批準號SK2014A003);張億鈞主持的安徽財經大學2015年度校級科研課題《安徽省沿江地區家庭農場的培育研究——以皖南地區為例》(ACKY1507ZDB)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