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平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關于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幾點思考
賈玉平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目前,盡管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簡政放權”,但無論是基于快遞服務自身特點,還是基于當前階段我國基本國情,均應堅持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郵政專營是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并不具有市場準入性質,更不屬于作為特殊市場準入制度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許可條件上,考慮到對快遞企業注冊資本金進行寬松化改革并不符合目前我國快遞市場實際需要,不應對注冊資本金進行寬松化改革;盡管以降資方式支持民營快遞企業的初衷值得肯定,但統一各類市場主體準入門檻的現行立法原則不能動搖,不應就此對民營快遞企業傾斜;考慮到立法的科學性以及我國快遞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對許可裁量因素的規定既要堅定執行,又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完善,而關于許可條件及申請程序的立法,應堅持平等與合理兩個原則。
快遞服務;快遞企業;市場準入;快遞業務經營許可
1.問題的提出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簡稱《郵政法》)修訂時,確立了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并施行至今。對于該制度在我國設立及存續的必要性,目前實踐中并非毫無爭議。有觀點認為,對快遞業務不應在工商登記前設立前置許可,目前的經營許可制度對自由競爭有害,應盡快實行單純的準則主義,快遞市場秩序的整治主要依靠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①亦有觀點認為,不應對快遞業務從整體上適用經營許可,而應進行分類許可,即僅對信件業務實施前置許可,其他業務貫徹準則主義,直接進行工商登記。[1]、②盡管上述兩種質疑并非主流,但目前在業內確有一定存在空間,并且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在實踐中推行的堅決性,且有可能導致后續有關立法在完善方向上產生猶疑或偏離。因此,筆者認為,應對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及時予以澄清。
現行《郵政法》頒布之初,由于存在之前民營快遞長期未能得到法律明確認可并在實踐中一直被作為“黑快遞”對待這一現實背景,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確立被作為民營快遞得以合法進入市場的標志,其解讀方向亦側重于對民營快遞由實際上的“禁”到法律通過許可制度所明確的“放”,進而因其所釋放的“市場主體具有平等性”這一法治信號而獲得充分肯定。但制度施行至今,伴隨著快遞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及其對經濟發展貢獻度與社會認可度的快速提升,對民營快遞企業合法地位獲得的歡呼迅速成為歷史,社會關注的主要矛盾已經悄然變化為快遞業發展仍然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急迫需要,如何為快遞業發展進一步松綁并為之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與政策支持,成為全社會新的共同期待。在此背景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開始接受另外一個維度的關注與審視,即當前該制度是否構成對我國快遞業發展的不當束縛,對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存續必要性的不同認識亦隨即產生。
2.快遞市場的特殊性分析
經營許可屬于市場準入制度中的特殊市場準入制度,僅針對特殊市場設定。快遞市場屬特殊市場,其特殊性同時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1)快遞服務直接涉及社會公眾的財產安全和基本人權
快遞服務的寄遞對象主要是財產性質的物品,大量快件在寄遞過程中由快遞企業直接或間接占有,用戶并不能對這些脫離自身掌控的財產進行任何支配,亦無法對快遞企業損壞、擅自處分甚至直接侵奪其財產的行為進行有效防范和制止。與發達國家對快遞使用率較低的情況不同,目前快遞服務在我國屬于典型的公眾服務,③直接涉及不特定多數人的財產安全。此外,快遞服務的寄遞對象還包括一定范圍的信件,④而信件寄遞的依法進行,關系到公民通信權這一基本人權的順利實現。⑤
(2)快遞渠道易于被不法分子利用,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
快遞活動具有寄件人與快件分離、快件因封裝而具有一定隱蔽性以及進行點對點便捷服務等特點,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會選擇利用該渠道寄遞法律禁止的危險品,甚至毒品、爆炸物以及涉黃、涉賭、涉槍、涉恐物品,或者含有煽動顛覆政權、分裂國家、泄漏國家秘密、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民族團結、宣揚邪教迷信、教唆犯罪等內容的印刷品,這不僅會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會直接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
(3)我國快遞企業亟待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快遞業的發展不僅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已經暴露出了較為突出的散、亂、差問題。即使在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施行了一段時間之后,經營不規范、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安全隱患多、無序和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依然普遍存在。而快遞服務在拉動內需過程中所應進一步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國家對其做出的“新三業”的發展定位,⑥均使社會對快遞市場優化資源配置與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期待變得更加迫切。
(4)快遞市場屬于新興市場,市場自發調節機制與監管機制均不夠健全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成熟,快遞市場更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單純依靠自身調節或行業自律,還是僅僅依賴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均不能迅速、有效、低成本地解決快遞市場存在的散、亂、差問題,而正在建設中的行業監管隊伍監管經驗的明顯缺乏,又進一步放大了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的不足。
3.結論
上述分析表明,盡管放松準入、加強事中及事后監管已經成為當前市場經濟社會監管模式的主流,但特殊性的存在決定了凡事都不能一刀切。無論是基于快遞服務自身的特點,還是基于當前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均需對快遞市場進行較強的國家干預。快遞市場既需要在更加優化的自由環境中發展,也需要在更為積極的國家干預中培育。而屬于事前監管的經營許可制度,就是有效的市場培育手段之一。其功能既體現為控制風險、保障安全,又體現為優化資源配置、構建良好的快遞市場生態秩序,并有助于現行國家產業政策的推行。
從法律依據來看,考慮到快遞服務既屬于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特定活動,又屬于提供公眾服務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因而需要具備特殊資質的行業,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第12條的規定,⑦快遞服務應屬于“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而由于快遞市場所存在的前述問題很難通過企業自律、市場調節、行業自律或者行政機關事后監管等行政管理方式加以有效解決,因而根據《行政許可法》第13條規定,⑧快遞服務亦不應屬于“可以不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綜合快遞經營既屬于“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又不在“可以不設定”行政許可的范圍之內這兩方面情況,結論顯而易見,對快遞業務全面設定經營許可不僅是現實需求,而且符合《行政許可法》相關規定。主張盡快取消或部分取消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觀點,顯然并未充分注意到快遞服務的行業特征以及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簡而言之,無論是準則主義的全面施行還是部分施行,目前在我國快遞市場都不具備現實條件。事實上,我國不久前完成的行政審批事項調整工作,也已經明確要繼續保留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⑨這一決定無疑是科學的,應予堅持。
1.我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主要內容
目前,我國規范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行為的立法主要包括《郵政法》第六章的有關規定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⑩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綜合現有立法,當前我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主要內容可梳理為兩大方面,即與許可證取得有關的規范以及對許可證的監督管理規范。
(1)與許可證取得有關的規范
一是確立了“先證后照”制度。規定快遞企業應先行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才能進行工商登記,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自行從事快遞業務經營活動,亦不得以接受委托或加盟形式從事快遞業務經營,即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是快遞企業辦理工商登記進而獲得快遞業務經營民事權利能力的前置條件。所涉及的規范主要是《郵政法》第51條第1款規定、第53條第4款規定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14條規定以及《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第11條第2款規定和第14條規定。
二是對許可條件的規范。包括企業形態、注冊資本、服務能力、許可范圍核定依據、服務質量管理制度、業務操作規范以及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涉及《郵政法》第52條對申請條件的一般規范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6條到第9條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10條第1款的細化規范。
三是對審批機構和審批程序的規范。規定在省(含自治區、直轄市,下同)內經營以及跨省經營或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應分別向省級郵政管理機構或國務院郵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規定材料,審批機構應在規定時限內做出批準或不予批準的決定,同時頒發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或在未予批準時進行書面通知并說明理由。主要涉及《郵政法》第53條第1、第2、第3款規定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3章的細化規范。
(2)對許可證的監督管理規范
一是對許可證的管理規范。主要內容包括許可證的效力內容及有效期限制度、期滿延續制度、停業交回制度、變更與注銷制度、相關公示制度、企業年度報告制度以及許可證使用中的禁止行為等,涉及《郵政法》第58條規定、《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4章的細化與補充性規定以及《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
二是監督檢查規范。內容包括對監督檢查主體及其工作程序的規范與義務要求、快遞企業接受監督檢查的義務以及監督檢查事項等規定,主要涉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4章的規定。
三是法律責任規范。規定未經許可擅自經營快遞業務和停止經營未書面告知郵政管理部門并交回許可證的,均需承擔法律責任,包括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責任以及構成犯罪時相應的刑事責任。?涉及《郵政法》第72條、第73條、第81條、第82條規定以及《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5章的相應細化與補充性規定。
2.郵政專營是否屬于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
近年來,一些研究快遞市場準入問題的文章在內容上包含了對郵政專營問題的討論。[2]就筆者所見,“市場準入”一詞具有廣義、中義、狹義三種含義,?但無論哪種含義,均與“專營”問題無關。郵政專營是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并不具有市場準入性質,更不屬于作為特殊市場準入制度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組成部分。理由如下:
(1)郵政專營與經營許可在制度內容上存在根本區別
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核心要義是,快遞企業經營快遞業務須經許可,非經許可不得進行任何快遞業務經營活動,即快遞市場既非自由進入,亦非禁止進入,而是以滿足一定條件并辦理申請和審批程序為前提的限制進入。而就屬于專營范圍的郵政業務而言,只有法定主體即郵政企業才有專屬經營權,除郵政企業之外,其他任何市場主體均不得涉足,因而并非整個快遞市場對全體快遞企業的限制進入,而是在特定業務范圍內對特定主體的禁止進入。
(2)二者的制度性質不同
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屬于快遞企業民事權利能力取得制度,是市場主體法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專營制度僅使部分快遞企業失去特定范圍的郵政業務經營權,在專營范圍之外,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并經工商登記的快遞企業仍然有權進行經營,即郵政專營僅對已經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快遞企業構成民事權利能力的限制,而不涉及其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因此并非市場主體法律制度,而是市場秩序法的組成部分。
(3)二者的制度宗旨不同
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設立的宗旨首先在于保障安全,?同時亦以事前監管方式對新興市場進行調控培育。而專營制度設立的初衷則主要是對郵政企業承擔郵政普遍服務義務提供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顧及公民通信權保障。
關于《郵政法》規定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申請條件,目前學界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認為現行立法對注冊資本金的要求過于嚴苛,應進行一定的寬松化改革;二是認為現行規定不應適用于所有申請者,對民營快遞企業應適度放寬要求;三是認為現行《郵政法》規定郵政管理部門審查許可時還應考慮一定的裁量因素,容易造成法律適用上的不透明和不公正,因而有欠科學。[3-5]針對上述三個方面的爭鳴,本文分別討論如下:
1.關于注冊資本金的寬松化改革
該觀點認為,目前許可條件中的注冊資本金規定數額過高,造成快遞服務提供者數量短缺,而供需失衡又容易引起暴力分揀、快件延誤等一系列問題,并導致快遞企業缺乏改進服務的積極性。因此,應對現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進行寬松化改革,主要是降低注冊資本金數額,實行公司注冊資本金制度,即只要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規定的注冊資本金要求即可,而不應在《公司法》規定基礎上提高對快遞企業的要求,以降低準入門檻,增加服務供給,實現競爭的充分化。
需要說明的是,持前述觀點的文章發表時,我國包括《公司法》在內的相關立法仍在普遍實行法定資本最低限額制。?2014年,我國《公司法》進行修訂,原則上取消了法定資本最低限額,轉而采用授權資本制。?因此,就目前的制度背景而言,前述認為快遞企業應按照《公司法》規定執行法定最低注冊資本的觀點似乎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討論的意義,但應當認識到,該觀點的實質并非在于執行原《公司法》規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而是主張應將《公司法》一般規定適用于快遞企業,反對以《郵政法》中的特別規定來提高對快遞企業注冊資本金的要求,因而仍有辨析其科學性的現實意義。
有關資料表明,實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之前,從當時的快遞服務消費需求情況看,我國快遞企業數量短缺問題并不突出,[6]、?競爭亦不可謂不充分,但企業存在的散、亂、差問題眾所周知。許可制施行后,在《郵政法》高于《公司法》規定的注冊資本金條件要求下,快遞市場出現大洗牌,然而企業數量不降反增,[7]、?即使在快遞服務消費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快遞市場仍然處于較為充分的競爭狀態。?但快遞行業在投訴率呈現出一定下降趨勢的同時,快遞服務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企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設備、網絡覆蓋、信息化、內部管理、人員素質水平上,與社會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亟待轉型升級,而低價競爭的不斷持續導致快遞企業普遍無力加大必要的物質、技術、人力資本投入。上述業內共同關注的現象,即使不能直接說明《郵政法》所規定的注冊資本金要求與實際需求相比并非門檻過高,也能充分表明目前快遞市場的主要矛盾不是快遞企業數量短缺的問題,而是其服務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數量上的供需失衡僅僅是一種假象。而要從根本上提升快遞企業服務能力的有效保障,既需要監管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又需要堅持《郵政法》高于《公司法》規定的包括法定資本金最低限額要求在內的較高準入門檻。對快遞企業注冊資本金進行寬松化改革,并不符合目前我國快遞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
2.關于對民營快遞企業的立法傾斜
在國有企業長期一家獨大的背景下,在外資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豐富的巨大壓力下,主張對民營快遞企業降低注冊資本準入門檻進而壯大民族產業隊伍的觀點,顯然具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但應當予以明確的是,隨著法治時代的到來,平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根據主體不同而制定并適用不同法律規則的做法,已與潮流不符。對民營快遞企業的確需要扶持,但應當而且可以借助包括金融等經濟杠桿在內的其他間接調整手段來實現。同時應當認識到,民營中小企業實力不足,并不等于民間資本不充足,國家還應不斷優化符合快遞業發展需要的各項制度環境,以增強行業對民間大額資本和分散游資的吸引力。總之,盡管以降資方式支持民營快遞企業的初衷值得肯定,但統一各類市場主體準入門檻的現行立法原則應毫不動搖,否則即為歷史的倒退。
3.關于裁量規定的科學性
《郵政法》第53條第3款規定:“郵政管理部門審查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申請,應當考慮國家安全等因素,并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這一要求盡管并未列舉在該法第52條規定的許可條件中,但實際上構成了影響郵政管理部門是否做出許可決定的因素之一。對此,質疑觀點認為,上述裁量因素的存在容易造成法律適用上的不公開和不公正,因而有欠科學。
毫無疑問,立法的科學性的確要求法律規范應當具有確定性,但在力求規則確定性的同時,法律亦永遠無法徹底避免對裁量行為的允許。現實情況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發展性,導致無法將規范確定化絕對化。目前,我國快遞市場既屬于新興市場,又屬于蓬勃發展的初期階段,不僅情況復雜,而且具有較為突出的動態變化特征,導致難以在立法時對其健康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和要求做到全面而穩定的預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快遞服務屬于牽涉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的特殊行業,而影響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因素又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特征,根本無法實現立法上的窮盡列舉。因此,上述《郵政法》第53條第3款關于許可審查裁量因素的規定,實屬快遞服務自身特點與當前我國快遞市場特征的必然要求。當然,為避免法律適用上的隨意性,應制定相關配套制度,規定郵政管理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對當前階段許可審查中的主要裁量因素以規范性文件等形式予以細化說明,同時向社會公布,并在基于裁量因素做出不予許可或暫緩許可的決定時,向申請人書面進行理由說明。
在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構成中,許可條件及程序的規定直接影響著快遞企業能否取得以及能否順利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資格。目前,我國快遞市場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立法對許可條件及程序的規范尚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盡管法律制度的具體構建與完善因時而異,但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不但具有先決性,而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這就決定了在許可制度的構建及完善階段,應將相關立法原則的研究和確定放在首位。本文認為,對快遞業務經營許可條件及程序的完善應堅持以下兩個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對各類市場主體給予非歧視、無差別的對待。具體而言,在同時允許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進入市場的前提下,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不但要在立法上設定統一的準入條件,而且要在法律適用中消除各種可能造成區別對待的隱形障礙。現行《郵政法》施行后,對民營快遞企業的入市歧視已經迅速得到解決,民營快遞企業隨即成為我國快遞市場的主力軍。但一段時期以來,在實踐中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一直遭遇重重“玻璃門”,導致其入市困難,進而致使消費者選擇權受到侵害,內資企業創新發展的壓力和動力不足。考慮到上述問題的存在,目前我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資企業的準入難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在許可條件后續的完善過程中,立法應繼續堅持平等原則,進一步解決相關制度不銜接、不配套所導致的制度落實與頂層設計之間的游離問題。
2.合理原則
堅持合理原則主要是指,在許可條件、許可程序的完善上應當注意寬嚴適度,注意把握好各種目標的兼顧與平衡。首先,應堅持安全與效率的平衡。既以對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的追求為目標,又不追求絕對、過度的安全,而是同時兼顧效率要求,做到規則明確、程序簡便、成本經濟。其次,應注意秩序與自由的兼顧。既考慮建立良好市場秩序的需要,又考慮國家干預的必要性,盡可能減少對市場主體權利與自由的限制。其三,程序便民與嚴格許可同步。既在許可程序上進行必要的簡化,又不放松與提高服務能力有關的關鍵與實質條件,以在實現便民的同時確保“主體優選”這一核心制度目標不被偏離,從而達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凈化市場的目的。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快遞服務合同研究”(項目編號:14BFX165)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釋:
①由于行業研究的匱乏,目前該觀點并未見于公開出版物,但筆者通過相關調研了解到,這種觀點在業內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另外,郵政監管部門多次在行業報刊及其他媒體上專門表態,應堅持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的做法,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質疑聲音的存在。
②該觀點看似并未徹底否定現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存續的必要性,而實際上具有與前者相同的認識基礎。
③基于實體商業固有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受其發展模式和水平局限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目前我國網購消費勢頭強勁,其中60%屬于替代消費,40%屬于新增消費。作為下游產業,快遞服務的發展順風順水。2015年初,國家郵政局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至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40億件,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年人均快遞使用量為10.3件,從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公眾服務。與此不同的是,在發達國家,實體商業較為先進的發展模式、發展水平以及傳統郵政較高水平的服務能力,導致其快遞服務使用率明顯低于我國,其公眾服務屬性遠不及我國明顯。
④《郵政法》第55條規定,“快遞企業不得經營由郵政企業專營的信件寄遞業務”。這一規定意味著,非郵政快遞企業有權經營一定范圍的信件。同時,該法第51條第2款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據此,盡管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但有權在我國投資經營信件的國際快遞業務。上述規定表明,目前我國各類快遞企業均有信件寄遞權,即除郵政企業之外,國內非郵政快遞企業和外資快遞企業亦在一定范圍內享有寄遞信件的權利。
⑤公民通信權的具體內容包括通信自由權和通信秘密權。
⑥2014年9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快遞業的新定位是:“現代服務業的關鍵產業”,“推動流通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產業”和“物流領域的先導產業”,俗稱“新三業”。
⑦具體參見該條第一和第三項規定。
⑧《行政許可法》第12條規定:“本法第12條所列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二)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三)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四)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⑨在《國務院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5〕11號)中,附件5《國務院決定保留的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中的第22項為快遞業務經營許可。這一規定表明,我國在對既有行政審批項目進行清理后,繼續認可我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存續的必要性。
⑩《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于2009年9月1日由交通運輸部發布(屬于部委規章),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并于2013年4月根據交通運輸部令進行了修正,修正內容主要涉及在改革中新設立的省級以下郵政管理機構對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管理職責以及快遞企業合并、分立或撤銷分支機構的備案管理。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于2013年1月11日由交通運輸部發布(亦屬部委規章),同年3月1日起施行。
?目前,正處于立法過程中的《快遞條例》有望在提高立法層次的同時,對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做出更為完善的規范。
?主要涉及《刑法》第225條規定的非法經營罪。該條規定:“犯非法經營罪,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同時,根據該法第231條規定,單位犯該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照前條規定處罰。
?廣義的市場準入,既包括對經營者的準入,也包括對消費者、需求者的準入;中義的市場準入不包括后者,但對前者的準入既包括抽象市場,也包括特定地域市場;狹義的市場準入僅指對經營者進入抽象市場的規制,包括對進入一般抽象市場進行規制的一般市場準入制度以及對進入特定市場進行規制的特殊市場準入制度,前者通常實行準則主義,后者通常實行許可主義。
?包括交易(消費)安全、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
?我國當時的《公司法》第26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三萬元。”
?我國現行《公司法》第26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截至2006年12月,我國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僅具有法人資格的就有2422家。
?截至2014年底,我國辦理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快遞企業共計12428家。
?從社會大眾能夠直接感知到的情況看,快遞服務低價競爭現象長期、普遍存在,這既表明了我國快遞市場發育尚不成熟,亦表明了目前我國快遞市場競爭的充分性。
[1]、[4]李言輝.我國民營快遞行業市場準入制度的立法完善研究——基于新郵政法的考察[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2]、[3]匡愛民,師帥.完善民營快遞行業市場準入法律制度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2(8):139-141.
[5]謝昭鯤.我國民營快遞行業市場準入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3.
[6]鄭義.首次全國快遞服務統計調查結果發布[N].中國郵政報,2007-07-14(3).
[7]國家郵政局.2014年快遞市場監管報告[EB/OL].(2015-05-19).http://www.spb.gov.cn/scjg/kdscjg/tgtz/ 201505/t20150519_477559.html.
責任編輯:陳詩靜
Some Consideration on the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 Express Industry
JIA Yup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
At present,though we are doing more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more powers to lower-level government and to society,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 Express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dust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Postal monopoly is an independent law system without the nature of market access;it is not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 Express industry.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verification system,with the consideration that relaxing the requirement on registered capital is not suitable to our real requirement on the Express industry,we should not relax the requirement on registered capital;though reducing the registered capital can give more support to private Express enterprises,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the criteria of the market access and can not provide the Express industry with more preferential policy;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legisla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press industry,to some flexible factors,we should not only to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but also further perfect that;but for the verifi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s,we should adhere to such two principles as equality and rationality.
Express service;Express enterprises;market access;the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 Express industry
F252.14
A
1007-8266(2015)09-0066-07
賈玉平(1970—),女,河北省安平縣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合同法、郵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