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中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101149)
成思危:“敢憑剛直獻真言”的經濟學家
陳建中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101149)
2015年7月12日凌晨,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80歲。對于成思危先生的逝世,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開始與成思危先生聯系與接觸,主要出于工作關系。2001年6月,我擔任《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常務副總編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刊物質量,雜志社加強了與包括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國內外一批著名經濟學家的聯系,并對他們進行了重點約稿,成思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成思危先生對我國流通經濟體制改革高度關注,對雜志的約稿有求必應。據統計,十多年來,他先后在《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其中不少文章被《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全文轉載,其中許多建議被政府有關部門采納,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2007年初,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生產、輕流通”現象,《中國流通經濟》雜志決定組織召開首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會議的主題是“發展現代流通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動我國流通體制改革與流通產業發展。”成思危先生在百忙之中為論壇發來賀信,全文如下: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社:
欣聞你刊舉辦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謹表示祝賀。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過去在促進流通經濟理論研究和流通體制改革實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希望再接再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樹精品意識,把雜志辦好。
政治堅定,學術自由,是辦好學術刊物的關鍵。目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生產成本較低,而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如何發展現代流通業,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希望雜志和論壇在此方面有所作為,成為推動我國流通現代化的一個平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物流業要比緊缺經濟下的物資儲備、調配、管理等復雜得多,對流通經濟的研究應引入復雜科學和系統工程的工具和方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
2007年3月12日
此后連續四屆的“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成思危先生都發來賀信,傾注了對我國流通體制改革與流通現代化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成思危先生在經濟學領域享有盛譽,在管理學和金融學方面卓有建樹,對我國管理科學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做出了杰出貢獻。其主要研究涉及管理科學、決策科學、虛擬經濟、金融改革、風險投資及創新與創業等領域。他運用系統論的復雜科學理論與方法,致力于解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問題,創立了虛擬經濟理論體系,并將之應用于中國金融改革與實踐,積極探索風險投資、虛擬經濟與創新創業在中國的發展。其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成思危論金融改革》《成思危論風險投資》《美國金融危機:分析和啟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以及2015年10月底即將出版的《中國股市的分析與展望》等,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數量眾多的學術論文。2008年他榮獲加拿大國際委員會頒發的年度全球人物獎,2010年獲得美國百人會頒發的杰出華人貢獻獎,2011年獲得亞洲基金會授予的“田長霖杰出學者獎”,2014年獲得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
成思危先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拓荒者與建設者。1998年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成思危以民建中央主席身份提交了《關于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后稱“一號提案”),為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奠定了基礎,推動了高科技產業的大發展,因此被稱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我國股市開辟創業板的構想早在1999年就已開啟,但直到2009年10月才真正誕生,其間成思危多次發聲,為推動創業板市場建立,完善資本市場,促進我國風險投資體系化、制度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此他又被稱為“創業板之父”。
成思危先生對我國金融改革居功至偉,也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關于金融改革的精神遺產。他認為,金融作為虛擬經濟要以實體經濟為依托,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比較快,金融發展一定要跟上,也就是說,金融改革需要沿著“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方向推進。國際化主要指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增強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場化是實現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增加市場主體,加強金融服務;系統化是指監管系統化,促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關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成思危也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他認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尊重市場規律,更要發揮好政府作用。同時應把握好一個“度”,市場要發揮好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政府要發揮好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配合得好,會收到1+1>2的效果。要處理好兩者關系,必須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政府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二要改革政府審批制為核準制或備案制;三要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力度,使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這些建議,多數已被政府部門所采納。
成思危先生敢于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利益,并以敢講真話講實話著稱。正如他在《八十回眸》一詩中所說的那樣:“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他曾在多個場合批評過中國GDP“有水分”以及政績考核中的GDP崇拜。他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不斷地靠增加投資來保持GDP增長;而過度依賴投資,就跟抽鴉片一樣,越抽越上癮;因此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率是難以為繼的。對于中國股市在暴跌之后的政府救市,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認為政府救市就等于國家拿錢買股票。而救市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政府救市怎么救?拿錢買股票,等于把國家的錢拿來解少數人的套,所以政府只能治市不能救市,政府要把股市治理好,而不是直接拿錢去買股票。在2015年4月中國智庫研討會上,他指出智庫要“實事求是,要多講真話實話,少說空話套話,不說大話假話。如果智庫也講大話假話,那就非常危險”。
成思危先生雖身居高位,但他更愿意被人稱為學者與教授。他用一生踐行著父親成舍我在他12歲時送給他的四個字——“自強不息”,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剛直不阿的秉性,敢講話,講真話。他的人生格言是:“慷慨陳詞豈能皆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他畢生的抱負“就是能為富國強民做點事”,做人的標準是“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做學問要勤奮”。在他辦公室的墻上掛著這樣的條幅:“多研究,少開口;多學習,少應酬;多辦事,少出頭;多協商,少獨謀”。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為人、為學與為官之道。他自稱“要努力做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審慎的樂觀主義者”,反映了他堅定的信念與高尚的人格。
成思危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作者為《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