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婉珍 楊瑞曉/文
論當前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手段的困境與出路
●馬婉珍*河南省新野縣人民檢察院紀檢組長[473500]楊瑞曉**河南省新野縣人民檢察院政研室副主任[473500]/文
摘要:內容技術偵查手段是我國近兩年來才在法律規定中正式確立,技術偵查措施有著特定的主體、對象和嚴格的批準程序和規定。但技術偵查在我國立法制度和實施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本文就針對當前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手段的困境進行分析,旨在探索排除困境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技術偵查適用原則職務犯罪
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的頒布,給檢察機關適用技術偵查手段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為檢察機關有效地開展職務犯罪偵查活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打擊職務犯罪的又一把利劍。《刑事訴訟法》賦予了檢察機關對于重大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權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偵查手段和措施已難以適應當前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需求,本文以職務犯罪案件為視角,論述了我國當前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手段的困惑與出路。
通觀國外的立法,“技術偵查”并不是一個專門的法律概念,其相關立法所規定的只是各種具體的技術偵查措施,包括偵聽、電子監控、通訊截獲、秘密錄音錄像等。可見,國外對技術偵查進行立法規制,注重的是某項具體措施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適用期限等,而不是籠統地提出“技術偵查”的概念。這樣的立法模式無疑有利于避免引起歧義,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而在我國,修改后《刑事訴訟法》雖然提出了“技術偵查措施”的概念并對其適用進行了程序上的約束,但并沒有規定什么是技術偵查措施以及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于2012年12月13日發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255條明確規定:“技術偵查措施是指由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技術偵查的部門實施的記錄監控、行蹤監控、通信監控、場所監控等措施”。撇開這一文件的法律位階和效力不說,這樣加“等”字的簡單列舉顯然不能解決概念內涵不明和外延不清的問題。而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為《訴訟規則》)則沒有對“技術偵查措施”進行具體的解釋。這顯然不利于消除上述有關技術偵查概念理解上的分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偵查機關或偵查部門將常規的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偵查手段,如勘驗等視為技術偵查措施而進行嚴格的控制;更可怕的則是有可能將理應嚴格控制使用的技術偵查措施作為一般偵查措施任意地予以使用。為此,應該借鑒外國有關技術偵查立法的有關規定,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對“技術偵查措施”進行更為具體的規定,明確規定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各自可以適用的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或表現形式。
權力的膨脹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但權力過于分割又容易造成權力的冗雜。我國《刑事訴訟法》技術偵查的決定機關和執行機關作出了規定,其中有權決定實行技術偵查的是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而執行機關只有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不難看出檢察機關在技術偵查問題上是決定權與執行權相分離的,只有在法定情形出現時,檢察院才“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
因此,筆者認為,同時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權的
決定權和執行權對于案件的偵破和犯罪分子的逮捕行動更為有利,相反,將檢察機關的決定權和執行權反倒是阻礙案件偵查和犯罪嫌疑人逃脫的原因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與《聯合國反腐公約》相違背,才能有效的偵破貪腐案件實現人權保障。
在我國修改后《刑事訴訟法中》并未出現“初查”的字樣,“初查”一詞最早出現于198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領導的講話中,199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大案要案查處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初查作為人民檢察院查出大案要案的一個重要程序。199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關于要案線索、初查的規定》,第一次對初查概念作了規定,“初查是指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前對要案線索材料進行審查的司法活動”。由于職務犯罪偵查初查化,致使在初查階段合理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成為辦理職務犯罪案件的現實需要,十分有利于職務犯罪案件的偵破。而構建一個合理合法,將保護人權和打擊犯罪和諧統一的初查階段技術偵查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初查階段的技術偵查制度必須健全完善法律化。也就是將在初查階段使用技術手段法律化,這樣就保障了初查階段技術偵查制度的合法化和穩固性。其次,初查階段的技術偵查制度必須細致化,也就是具體規定到每一個措施實施的具體條件和程序。再次,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初查階段的最大特點是秘密,在初查階段實施技術偵查措施更要保持秘密性。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和工作程序保障采取技術手段獲取的信息的安全性。
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和《訴訟規則》規定了檢察機關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至于檢察機關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由誰審批,審批程序如何操作,卻沒有規定。筆者認為,技術偵查的適用程序可以分為申請程序、審批程序、執行程序、偵查材料移交程序等幾個環節。
第一,申請程序。由于技術偵查措施涉及公民的通訊自由、隱私權、住宅權不受侵犯等基本人權,因此,必須從嚴使用。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如需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就有關案件事實、需要采用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連同需要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的理由,由辦案單位書面報市級以上檢察機關審批,基層檢察機關不能不經審批自行決定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同時,為了保證偵查活動的及時性,上級檢察機關原則上應在24小時內作出決定。
第二,批準程序。市級以上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在審批使用這一措施時,要嚴格審查使用的范圍和使用的必要性,全面審查使用的原因、種類及其理由,只有重大的職務犯罪案件且在運用一般偵查手段難以奏效時才能批準使用。
第三,執行程序。執行技術偵查措施的有關機關偵查人員應嚴格按照批準的技術偵查措施種類、范圍、時間等要求進行,不得擅自擴大使用范圍,改變批準內容。
第四,偵查材料移交程序。執行程序結束后,公安機關負責執行技術偵查措施的人員應及時將在采取技術偵查措施中收集到的與案件有關的證據材料交申請執行機關,移交時應辦好交接手續。
技術偵查措施在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的提出是迎合現代犯罪形式升級的形勢。由于檢察機關對技術偵查措施重視程度不一,水平參差不齊,要在短期內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加快解決科技信息運用問題,需從三個方面著力:
首先,更新執法理念,著力強化思想保障。在多年的辦案實踐中,偵查人員倚重口供的傳統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新刑訴法規定律師的提前介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技術偵查權的賦予,這些新的挑戰都要求我們必須從傳統人力型辦案向綜合運用情報信息、科技手段偵破案件轉變,最終達到盡快查清犯罪事實,提高訴訟效率,節約訴訟成本的目的。
其次,提升適用技術偵查措施的能力,著力強化人才保障。技術偵查依靠先進的技術裝備,對人員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很高,必須強化技術偵查隊伍的專業化建設。要大力培養技術偵查專業人才,為偵查模式的轉換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增強整個隊伍運用技術偵查手段的能力。
再次,加快技術偵查所需設備的配置,著力強化裝備保障。檢察機關要積極加強與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匯報協調,加快推進《2011年-2013年全國檢察機關反貪偵查裝備建設三年規劃》的落實,加快偵查指揮裝備、偵查取證裝備、辦案區裝備和交通通訊裝備建設以及偵查信息化建設,實現以信息引導偵查的偵查方式的轉型升級目標,切實提高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