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遠 相天起/文
和效果。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技術偵查措施采取了嚴格的限制,這是從執法者角度出發為保證技術偵查措施正確有效實施進行的規定。同時,技術偵查屬于秘密偵查措施,它是在被偵查對象不知情的狀態下實施的,在技術偵查行為實施之前和實施過程中,被偵查對象缺乏司法救濟途徑,而且實施過程也缺乏有力的監督,還有必要從被偵查者角度出發,規定對違法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如何救濟。建議在司法解釋中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監督機關,明確違法適用技術偵查措施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明確公民隱私權被侵犯后的救濟途徑。通過補充規定,進一步完善立法,使技術偵查措施在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活動中充分發揮打擊犯罪的作用。
第一,在刑事訴訟中、偵查中的被調查人應該享有相應的知情權。第二,公民享有合法的申訴權。第三,獲得刑事賠償權。第四,構建偵查技術的監督模式。
從前文所述,我們了解到技術偵查手段運用對我國偵破一些特定案件是發揮著積極作用,如貪腐、職務犯罪、走私等,但當該手段運用不當時其也有一定消極影響。倘如技術偵查手段適用時出現濫用或使用不當,就會很容易對公民的合法權利造成侵害,甚至還會造成冤假錯案,使政府公信力下降社會動蕩不安。那么應如何做到技術偵查手段的適用符合法律規定,并禁止權力的濫用,筆者認為,法院對技術偵查手段的事后審查相對偵查機關自身的審查更為有效和公正,偵查機關對自身審查參雜的主觀因素過多,在審查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做出的結果不夠客觀公正,相反,法院對其審查屬于外部審查,和其本身沒有太大的利益關系,所以法院的最后審查結果較為客觀,更值得采信。
《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探析
●張靜遠*河南省新野縣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473500]相天起**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451464]/文
摘要:內容《侵權責任法》在內容上規定了對民事權益的保護,而從民事權益的概念上來說,包括權利和利益,這說明了侵權責任法中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民事權利,也包括民法體系中的民事利益。深層次對其所保護的類別、外延、合理范圍以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侵權責任法民事利益法律完善司法實踐
《侵權責任法》已施行5年,在其內容上規定了對民事權益的保護,而從民事權益的概念上來說,包括權利和利益,這說明了《侵權責任法》中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民事權利,也包括《民法》體系中的民事利益。《侵權責任法》中所保護民事權益在第2條中有具體的規定,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等十幾項權益。這十幾項權益肯定無法對所有需要保護的民事權益都一一包括,因此立法者有意識的在最后用了“等人身、財產權益”來作為兜底,這種表述相對來說是比較嚴謹的。《侵權責任法》的價值體現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對民事權益的保護,而深層次對其中所保護的類別、外延、合理范圍以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民事權益實際上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具體就是指財產權利、人身權利和財產利益、人身利益。所以在具體的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內容上也應該區分為兩個部分來進行研究:首先是各種實體性的權利,包括財產上的所有權以及人身上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榮譽權、姓名權等,其次是各類大范圍上的合法的民事利益。
在《侵權責任法》中具體規定了18種有名目的權利,體現出立法者一個價值考慮和實際效果考慮。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侵權責任法》雖然是對德國法
以及西方先進國家現存的侵權法立法經驗所進行的借鑒,但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照搬和模仿的過程,而是有我們國家自身的創新以及超越。在德國的侵權法中只是對集中基本權益進行了列舉,我國則把權益的種類擴大到了18種,這種在所保護權益的范圍上則會更為直觀和全面。不僅如此,我國還將股權這種《公司法》的權利以及繼承權這種親屬法上的權利進行了列舉,這種列舉的手法在國際各國侵權法上還是比較特殊的。這也說明我國目前在侵權責任所涉及的民事利益方面已經作出了比較大的創新和完善,并且更大范圍上實現所保護權利類別上的認定本來就是侵權責任法所應該體現出的功能。
《侵權責任法》除了要將其所應該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進行更為明確的規定之外,還需要體現出的一個功能就是權利的創設。這里我們所說的創設并不是依靠《侵權責任法》憑空創設出一個全新的利益,而是指依靠《侵權責任法》來實現更多利益和權利之間的連接,從而更好的實現對權益的保護。具體而言,依靠法律的規定在實踐過程中對所需要保護的民事利益保護,而在這個過程去發現更多需要被保護的利益,并將這些利益最終確認為權益,這也充分說明了在法律實踐中權益和利益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法律保護程度的不斷加深,權益的范圍也在不斷的加大,每次全新立法的過程中都會有更多的利益被確認為權益而接受法律的保護。比如最早保護的實體絕對權益只有物的所有權,到最后發展到人身權、知識產權和物權的并存;從以前完全沒有隱私概念的存在到現在實現對隱私權的保護,這些例子都充分的證明權益所包含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權益的外延是在不斷變化的。當某一些利益在社會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應該對該種利益進行保護之后,它就有可能被認定為權益,而受到法律名正言順的保護。但是并不說不是權益的利益就不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實際上應該是按照侵害所產生的嚴重程度來區分的。所以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還采用了兜底條款,實現對侵權責任法所要保護權益的范圍進行豐富,對我國公民的人身以及財產給予了更大程度上的保護。
就目前我國所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來說,我國在對合法的民事利益進行保護方面主要是體現一種宣示意義,通過對《侵權責任法》中的相關法條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對民事利益保護和對民事權益保護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對待,這在條文的內容上可以充分體現。事實上我國目前針對權利和利益的保護的保護力度上確實存在差別,總體而言權利的保護要高于對利益的保護。同時在保護范圍上,針對利益的保護相較于對權利的保護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司法過程中針對利益的保護上,法官一般都會先判斷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只有存在主觀上惡意才能受侵害的民事利益進行保護。這樣操作有它自身的一種考慮,在立法上認為如果不能很好的對合法民事利益的范圍進行確定,一旦對其范圍認定的過于寬泛,則會對社會上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造成影響,這樣將會很容易對其他人行為自由權利造成損害,同時也會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
但是就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發展程度來看,這個合理范圍的確定應該呈現出一種擴大化和開放化的趨勢,我國在對民事利益的保護方面也是不斷開放的,同時在開放的過程中確定其范圍的合理性。比如那18種民事權益基本上包含了所有需要保護的民事利益,同時所采用的兜底條款則是對日后不斷變化發展的利益范圍進行應對。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侵權責任法》在民事利益保護的范圍上沒有存在漏洞和缺陷。從《法國侵權責任法》中可以看出它給予了侵權保護的一個具體的合理范圍,但是從我國的立法上來看,雖然在外延上體現出了不斷的開放,并盡可能的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范圍,但是還是缺乏一個比較明顯的邊界,這就導致了一個民事主體在對自身民事利益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不能完全肯定確定這一行為并沒有侵害到他人的民事利益,而受到侵害的一方也并不能絕對的找到法律條文來對自己受到侵害的利益受到保護,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
針對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日后法律的調整以及司法解釋出臺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以下民事利益進行充分的考慮。一是死者的姓名、隱私、名譽、肖像、榮譽以及遺體或遺骨等人格利益。二是胎兒的人格利益。三是法律規定的身份權所不能保護的其他身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