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473300] 李應敏/文
從五個方面改進和加強社區矯正工作
●張志國**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473300]李應敏**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473300]/文
2013年1月1日實施的《刑事訴訟法》第258條明確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針對不少地方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基層工作實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完善社區矯正工作:
社區矯正是一項嚴肅的刑罰執行活動,必須有一支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執法隊伍作為組織保障。基層司法所是基層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要使司法所擔負起社區矯正工作的重任,必須從人、財、物方面全面加強司法所規范建設。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必須有專項工作經費作為社區矯正的物質保障。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基層矯正機構力量。如向社會招募一些具有法律、心理學、法律、教育等專業知識的人員到基層司法所工作,充實工作力量。
一是通過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等相關單位共同起草制定關于社區矯正對象移交的辦法,明確各個單位的分工并細化,防止各自為政。二是對于同一轄區的交付執行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立社區矯正信息網絡中心,建立對口聯系、銜接機制,連接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各基層司法所等相關網絡,實現橫向聯網,信息共享。三是對于異地交付執行監督的問題,可以將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一些規定細化、完善。異地交付機關和接收機關要互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關系和合力,防止和減少漏管情形的出現。
雖然社區矯正在我國從試點到全面實行已有數年,但是真正理解社區矯正內涵的人為數不多,在基層群眾中更是鮮有人知。要有各級黨委政法委牽頭,利用電視、講座、宣傳頁、印發宣傳手冊、現場說法等方式大力宣傳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刑罰輕緩化的趨勢,擴大社區矯正的社會影響面,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強化社會對社區矯正人員幫教意識。
社區矯正對象不管在被判刑之前有無職業,都因為被判刑要面對重新就業和生活的問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需要,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落實社會保障措施。”然而職業培訓、就業、社會保障等超出了司法部門的職能范圍,很多用人單位、企業也存在有色眼鏡看人,更有許多行業規定了限制有刑事犯罪記錄人員從業的門檻。社區矯正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配合支持,更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用人單位更新觀念,除了一些特殊行業之外,對社區矯正人員的就業應該與普通公民一樣對待。檢察機關除了依法監督社區矯正工作的各個環節是否依法進行外,對司法所在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影響社區矯正工作順利開展的其他問題,有必要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和意見,協調就業、社保、低保等扶持支持。
一是選準配強法律監督隊伍。檢察機關應在人才選配上向監所檢察部門傾斜。二是監督建立健全交接銜接機制。要針對社區矯正對象在交付執行環節存在的漏洞,督促建立矯正對象交接辦法。三是要監督執行機關,做到應管盡管,防止脫管漏管。四是要監督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運作,發揮社區矯正的應有功能。五是要加大對重新犯罪的打擊力度。六是要嚴查社區矯正工作中失職、瀆職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