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創”不可
自古華山一條路,非“創”不可,創新是經濟增長內生性與可持續性的長期主題。不“創”,前面就將是難以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通貨緊縮、經濟滯漲乃至危機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盛大舉行,舉國為之歡呼。大閱兵展示了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防、戰略打擊、信息支援、后裝保障六個作戰模塊的59種裝備,均為自主研發的現代化精尖裝備。如果沒有創新,沒有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技術突破,我們不會那么快擁有國家堅硬的盾牌。
20世紀80年代,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雞毛換糖”,就闖不出民營經濟為主的浙江模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浙江原有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遭到重創,如果沒有擴大有效投資和轉型升級組合拳的政策導向,就不會有如今經濟的“高開穩走向好”。
當下,還遠未到“盛世繁華”,“三期疊加”陣痛仍在持續,去產能、去杠桿、去泡沫任務艱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還未完成。上半年浙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009年以來同期新低,PPI連續42個月下降,制造業通縮現象明顯;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壓力巨大,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減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2001年以來同期新低。如果沒有以阿里巴巴為首的電子商務以及信息經濟、互聯網金融等新經濟、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就不會有今天8.3%的經濟增速。
創新,是歷史長河中的黑天鵝,不多見,卻往往主導著未來發展的方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特別是以熊彼特為首的創新理論,取代古典經濟學成為主流。如果按照古典經濟學的假說,經濟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要素投入可引起經濟規模的簡單擴大,但最終會逐步收斂在一個均衡軌道中,經濟發展到任何階段都會遇到“增長停滯”的問題。只有將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內在決定因素,才能帶來真正的經濟發展。自古華山一條路,非“創”不可,創新是經濟增長內生性與可持續性的長期主題。不“創”,前面就將是難以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通貨緊縮、經濟滯漲乃至危機。
根據邁克爾·波特從增長要素角度來區別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特征的理論,我國經濟目前處于第三階段,即創新推動的階段。李克強總理提出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對于浙江來說,近年來新的增長熱點不斷涌現,“四新”經濟(以信息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模式,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代表的新業態,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撐。
如何去“創”,首先需要的是營造環境。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打造適合創新的公共環境。繼續強力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推進財稅體系改革,特別是對創新企業等的稅收扶持政策等。說到發展改革工作,在新的困難、挑戰與機遇下,亟需創新思路、加強謀劃、轉變職能、強化服務。其次需要的是積累知識與技術。要加快教育事業的改革,更多地培養創新型人才和研發新的技術,從而從資源要素依賴轉變為知識技術等智力資源依賴。要加快向市場競爭模式轉型,從低成本競爭策略轉向高技術含量、高生產率競爭,大幅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
唯有“創”,浙江才能真正扛起“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當習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大聲宣讀“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新時代抗戰精神時,“創新必勝”或許是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