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飛 于漣
關于浙江“十三五”科技規劃編制工作的若干建議
余仲飛 于漣
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完善以人為本的評價激勵機制,加快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圖/金川
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導向。堅定不移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浙江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堅持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鼓勵先行先試、點面結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服務作用,完善企業主體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
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理念。把人的發展作為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營造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更加強調科技發展的民生導向,通過科技創新增進人民福祉。
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創新與結構轉型緊密結合,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攻克和掌握影響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應用。強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助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
堅持把開放合作作為重要路徑。加快全球視野下的科技對外開放,建立更加開放的創新體系,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優質科技資源推進浙江自主創新。
深化政府改革,堅持市場導向。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命題。推進依法行政,激發市場活力是實現創新驅動的法制保障和智力支持,只有社會的公平性、透明度提高,企業才會專注于實業投資,才會形成企業家樂于創新的氛圍。圍繞創新驅動再造浙江新優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政府自身改革,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社會活力。
堅持特色發展,引領錯位布局。要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必須體現特色化發展、差異化定位和錯位化布局。浙江具有現代產業特征的信息軟件、電子商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和現代紡織機械等產業大都起步于高新園區,如今已經或正在成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新興現代產業集群。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進一步堅持特色化發展引領,充分發揮高新園區等新興產業平臺的核心載體作用,立足縣域經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一方面要突出主攻的高新特色產業,實現差異化競爭;另一方面從產品和服務的制造或提供過程中尋求創新點,形成獨特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和生產組織方式,把創新優勢體現到特色產品上,全面驅動經濟的特色發展。
發展眾創平臺,促進創業創新。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日益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代表了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走勢。浙江作為全國市場經濟的先發之地,創新創業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速度不斷加快,落實創新驅動打造經濟轉型新引擎,關鍵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推動創客、創新、創業“三創融合”,使草根創業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發展信息經濟,引領轉型發展。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是浙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也為浙江創新驅動引領經濟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信息經濟在推動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方面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浙江是傳統產業大省、新興產業小省,要實現創新驅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速產業結構性調整,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在傳統的各個行業的滲透和應用,推進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等,能有效帶動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和升級,將有力助推傳統制造企業開展跨界競爭,實現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新一輪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主動對接,全面落實國家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按照更加聚焦重大戰略需求、更加符合創新規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資源、更加強化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要求,研究提出浙江深化改革、整合計劃、優化布局的總體設計和工作舉措,努力克服科技經費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現象。
努力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加快“杭甬溫湖”國家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和省級科技金融示范區建設,積極創新科技金融產品。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專項資金作用,以種子基金為重點,鼓勵市、縣(市、區)、高新區和孵化器設立創業引導基金。鼓勵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更好地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
處理好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的關系。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又要在市場機制失靈的領域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一方面,對于市場競爭充分的領域,要積極動員并借助市場力量和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活動,轉變政府獨家資助科學研究和產品研發的方式,主要運用間接補貼的方式,通過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引導民間資本、風險投資和各類基金對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進行投入,將商業機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對于始創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由于資本的逐利性質決定了資本流向,市場對小微企業往往出現資源錯配和價值倒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很難依靠自身力量來改變現狀,需要政府介入并發揮主導作用,優化小微企業的成長環境。要通過設立種子資金給予無償資助、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提供創業服務平臺、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等引導金融資本投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多種方式,為科技型小微企業“送上馬、扶一程”,通過政府服務來糾正市場失靈。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更緊密地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真正讓市場配置創新資源,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企業要主動研究判斷科技和產業變革大勢,面向市場需求確定創新突破口,讓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政府要大力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助推實體經濟在創新中發展壯大。
發展眾創空間促進創業創新。重點是構建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創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推動全省創業服務新業態快速發展,形成要素集聚化、服務專業化、運營市場化和資源開放化的大眾創業新格局。一方面,要以高新園區、大學科技園和科技類特色小鎮為重點,積極培育各類新型的眾創空間,樹立一批示范平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根據創業者的需求,有效組織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各種要素,興辦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新型孵化機構。另一方面,要以省級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為重點,發揮傳統孵化機構的基礎服務資源優勢,與新型眾創孵化機構形成涵蓋項目發現、團隊構建、投資對接、商業加速和后續支撐的全過程孵化鏈條,并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網絡、公共軟件等給予適當補貼。鼓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創客提升商業價值,打破物理空間局限,為創客企業提供“送云服務”,為創客提供在線、實時和精確的數據計算服務,加快產生商業價值,依托淘寶網、聚劃算等網絡銷售平臺,開發創客產品的銷售專區,加速實現市場價值。
加快完善以人為本的評價激勵機制。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最為核心要素,要堅持以人為本、向人才要后勁的改革理念,充分調動和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活力。進一步落實“放寬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政策,完善技術要素參與股權投資和收益分配機制,支持科技人員到企業轉化職務創新成果,建立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導向。優化科研經費使用和收益分配結構,提高創造性勞動比重,有效解決“重物輕人”現象。
營造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環境氛圍。一方面,要把引進人才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從單純引才、單個引才向“人、財、項目”打包引進模式轉變,從零星人才引進向技術團隊引進轉變,讓引進的人才更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讓新興產業發展有更強大的人才支撐。另一方面,要把留住人才與優化環境相結合,積極扶持企業改善人才生活環境,注重解決高端人才住房、待遇、子女教育等問題,有條件的地方要配套建立人才創業基金,吸引周邊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入駐,鼓勵大學生和高端人才帶著項目和成果創業發展,為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平臺。
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堅持大規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進來”相結合,縱深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加強與重點合作國家的交流,在重點領域聯合實施科技合作項目。繼續大力培育國際技術轉移機構,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到海外設立、兼并和收購研發機構,引進和利用海外高層次人才,購買國外專利、專有技術等,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加快高新園區轉型升級。要進一步引導高新園區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稟賦條件,明晰主攻高新特色產業,整合技術鏈、創業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轉型發展。要優化高新園區布局,要引導高新園區嚴格準入門檻,堅持產業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引領,加倍珍惜有限的發展空間,圍繞主攻特色產業開展定向招商,新引進的企業和項目必須符合高技術、高產出、高附加值、低排放、低能耗等要求,加快原有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在“兩化融合”和“四換三名”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加快推進“兩化”深度融合。要抓住浙江創建全國“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區機遇,建議在省重大專項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信息經濟攻關項目;按照“互聯網+”的思路,大力開發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新工程;加快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裝備智能化、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營銷服務網絡化。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大力實施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在市縣基層打造一批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示范工程,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大力支持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綠色和特色發展。繼續深入實施現代種業培育工程,加快提升浙江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繼續抓好農業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發工作,支持十大農業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新創業活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和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業“走出去”是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農業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浙江農業資源稟賦不足,建議政府對有條件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加強國內有關部門在農業“走出去”方面的信息共享,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培養熟悉國際農業投資政策法規、具有跨國經營理念和經驗的復合型人才。
加快推進社會領域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科技施展作用的重要舞臺。圍繞“兩美浙江”和“五水共治”的工作部署,在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重點民生領域,組織實施食品藥品安全、大氣污染防治、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生物醫藥、國產創新醫療器械、重大高發疾病、科技文化等重大科技專項和成果轉化工程;圍繞民生領域實施科技惠民項目,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廣應用一批先進成熟適宜技術,擴大科技惠及面。完善浙江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管理辦法,試行“浙江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評價指標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強化對智慧產業、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支撐。充分認識加快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對推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加大財政對海洋,特別是在海洋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船舶制造、海洋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投入。積極引導企業和全社會增加海洋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格局。繼續組織重大技術聯合攻關與系統集成,加快涉海科研成果孵化和產業化。
作者:余仲飛,浙江省政府參事;于漣,浙江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